基本介紹
- 中文名:鸕鶿II飛彈
- 研製公司:西德MBB公司
- 研製時間:一九八一年起
簡介,性能參數,特點,發射方式,
簡介
舊瓶裝新酒未必完全合適,然而將具有先進技術的部件裝入一反艦飛彈殼體,便可組成一相當成功的武器系統。由西德MBB公司研製成的“發射後不管”掠海式飛彈系統一“鸕鶿II",就是保留了“鸕鶿I”,型飛彈的尺寸、重心和外型。所不同的是,“鸕鶿II”型飛彈.戰鬥部大,射程遠,且具有多種發射方式和高的電子對抗能力。該彈於一九八一年開始研製,於一九八八年裝備部隊,取代聯邦海軍航空兵“狂風”飛機上裝備的“鸕鶿I”型飛彈。
1985年進行的截獲飛行試驗,目的是檢驗這種新的導引頭,主要研製工作是系統配套。於1986年進行首次制導發射。鸕鶿II型飛彈是根據“惰性彈”原則設計的,只是限定的部件需在整個存放期間作長周期檢驗。
性能參數
鸕鶿II飛彈的性能數據如一下:
戰鬥部 220公斤
長度 4400毫米
翼展 1000毫米
彈徑 344毫米
重量 630公斤
速度 0.9馬赫
制導 捷聯式慣性導航加高度表
特點
從模擬系統變成數字式系統可減少飛彈導引頭、電子處理系統和捷聯式導航系統的尺寸和重量,使“鸕鶿II”型飛彈戰鬥部比原先的戰鬥部大約增大百分之四十,戰鬥部總重為220公斤,是飛彈發射重量的百分之三十五,戰鬥部採用新穎的引信,並具有更大的爆炸威力。MBB公司聲稱,“鸕鶿II”型飛彈如在艦身內部爆炸,在最初壓力波後,高速自鍛破片能穿透七層艙壁。
新式4噴口環形助推發動機,可產生63,000牛頓/秒的衝量,這將使“鸕鶿II”型飛彈能夠從海軍巡邏機(象大西洋號),以及其它以較低速飛行的飛機上發射(“鳴鵝1”型飛彈的最小發射速度為0.6馬赫)。衝量的增大使SNPEEol“4固體主發動機能在飛彈速度降到0.9馬赫的巡航速度時點火,這是靠Litef公司的小型捷聯式慣導系統控制的這種高速滑翔使射程增加多公里。載機在這個距離上以米的高度飛行,正好處在艦載搜尋雷達的視界之下。
法國湯姆遜CSF公司正在為“鸕鶿II"型飛彈研製一種數字式、固態微處理機控制的主動式雷達導引頭,該導引頭的性能要優於它的前身,它的目標選擇和識別能力得到了改善,並具有較高的抗電子千擾能力。其體積只有“鴻鶴l,,型飛彈的百分之六十,其重量也.只有它的一半。該飛彈頭的核心部位是一台MBBMODUS 64K容量的微處理機,該機為模組系統,其模組經一併聯匯流排與時分多路共用裝置(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 sharing)相連。發射前,將飛機和目標位置輸入這個可程式序計算機,並在飛行期間不斷接收慣導系統和TRTAHV-14雷達高度表所輸入信號,在末段攻擊前控制飛彈以掠海高度(3至5米,視海情)飛行的彈道。末段飛行時,計算機處理來自導引頭的輸入信息,以改變飛行彈道。為識別千擾和採取反千擾措施,編制了MCDOS程式,而且在遇到新的威脅時,可以再編程。窄視角主動式雷達導引頭僅在末段(即最後4到6公里時)才被微處理機激活。飛彈在有被探測的風險前保持沉默,主動方式給導引頭15至20秒的時間來尋找和識別目標。在最後幾百米時,MODUS指令改變飛行彈道,這徉,使“鸕鶿II”型飛彈正好命中艦艇的吃水線上方。
發射方式
該彈有四種發射方式:靜止發射,目標在飛彈最大射程外被截獲,當目標進入射程時發射飛彈,不需再用雷達照射;雷達指揮發射,由機載雷達在’發射點輸入或修正目標位置數據;目測發射,在較近的區域內有特別目標或飛機航空設備發生故障的情況下採用目測發射;補充發射(offset firing),當從別的信號源(如海軍巡邏機)來的目標數據通過數據鏈輸入載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