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舍古村屬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管轄。始建於東漢末年,成村於明代初期,發展於清代中葉,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全村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個耕讀並重,農商並立的歷史古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鶴舍古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
- 政府駐地: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歷史文化,旅遊信息,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鶴舍村古建築群始建於乾隆年間,近300餘年,面積約6000平方米。磚木石結構,整體建築座東北朝西南,共有房子18幢。原有房子20餘幢,每幢房屋有天井1個,祖廳有天井2個,整個建築群為一棟曲尺形,由十八間大屋聯合組成,圍著建築群前一方池塘而建,以祖廳為中心,建築群外觀整齊劃一,每棟屋之間屏頭疊起,鳳尾飛翹,屋屋牆體相連,戶戶道門相通,雨天串門不踏泥濘,所有通道由麻石鋪成,其建築環境因地制宜,錯落有致。村前有一池塘,四周塘沿及全村通道皆用花崗石鋪成,古樸悠久,呈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築風格。2004年被都昌縣人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鶴舍古村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鶴舍古村保存較完整的明清贛派建築有23棟,占全村現有建築的40%,祖廳三進,占地600平方米,巷道15條,平均寬度1.5米,總長度800米,石砌長方形池塘一口,占地500平方米,民國初期建小洋樓一棟,占地100平方米。全村古屋、石巷保存完好程度在95%以上。已被縣政府授牌列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格局
鶴舍村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左有小溪繞村而過,小橋流水,涓涓不斷;右有公路,交通方便,南來北往,車水馬龍。村內巷道縱橫交錯,村前池水明清如鏡,村外群山,環抱連綿。成片的古屋在青山綠水的陪襯下,顯得別具風貌。
鶴舍村的古建築群屬十字架、硬山頂、磚木結構,室內裝飾主要突出在正堂天井周圍的門窗、梁坊、柱托上,裝飾手法有淺雕、浮雕、透雕,其內容除民間吉祥寓意圖案外,還有歷史神話傳說等。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鐵血共和》《風雨下鐘山》《牡丹亭》《聊齋》等一些優秀的影片曾在此攝舉大量的鏡頭。鶴舍村古建築群位於都昌縣蘇山鄉蘇山村委會。
歷史文化
鶴舍袁氏以耕讀傳家,宣揚儒學、注重教化。歷史上既出了文舉,也出了武官。清代舉人袁成壁,曾任浙江湯溪縣知縣,在中舉時,主考官在他試卷上批有八個大字“文章頗可,字冠全場”,他的舊居“大夫第”尚保存完好,民國初期學者、詩人袁鐵梅,為江西省議員,他們兒子袁訓芷曾留學日本,著有《鐵血青年》一書。民國後期,全村在國民黨內任職的將、校級軍官就有十餘名。其中袁治為黃埔軍校第六期學生,曾任省保全團少將參謀;袁武揚為黃埔軍校第十三期學生,曾任保全團上校大隊長。
鶴舍村屬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管轄。始建於東漢末年,成村於明代初期,發展於清代中葉,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全村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個耕讀並重,農商並立的歷史古村。
鶴舍村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左有小溪繞村而過,小橋流水,涓涓不斷;右有公路,交通方便,南來北往,車水馬龍。村內巷道縱橫交錯,村前池水明清如鏡,村外群山,環抱連綿。成片的古屋在青山綠水的陪襯下,顯得別具風貌。
鶴舍村的古建築群屬十字架、硬山頂、磚木結構,室內裝飾主要突出在正堂天井周圍的門窗、梁坊、柱托上,裝飾手法有淺雕、浮雕、透雕,其內容除民間吉祥寓意圖案外,還有歷史神話傳說等。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鐵血共和》《風雨下鐘山》《牡丹亭》《聊齋》等一些優秀的影片曾在此攝舉大量的鏡頭。鶴舍村古建築群位於都昌縣蘇山鄉蘇山村委會。鶴舍村古建築群始建於乾隆年間,近300餘年,面積約6000平方米。磚木石結構,整體建築座東北朝西南,共有房子18幢。原有房子20餘幢,每幢房屋有天井1個,祖廳有天井2個,整個建築群為一棟曲尺形,由十八間大屋聯合組成,圍著建築群前一方池塘而建,以祖廳為中心,建築群外觀整齊劃一,每棟屋之間屏頭疊起,鳳尾飛翹,屋屋牆體相連,戶戶道門相通,雨天串門不踏泥濘,所有通道由麻石鋪成,其建築環境因地制宜,錯落有致。村前有一池塘,四周塘沿及全村通道皆用花崗石鋪成,古樸悠久,呈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築風格。2004年被都昌縣人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鶴舍古村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鶴舍袁氏以耕讀傳家,宣揚儒學、注重教化。歷史上既出了文舉,也出了武官。清代舉人袁成壁,曾任浙江湯溪縣知縣,在中舉時,主考官在他試卷上批有八個大字“文章頗可,字冠全場”,他的舊居“大夫第”尚保存完好,民國初期學者、詩人袁鐵梅,為江西省議員,他們兒子袁訓芷曾留學日本,著有《鐵血青年》一書。民國後期,全村在國民黨內任職的將、校級軍官就有十餘名。其中袁治為黃埔軍校第六期學生,曾任省保全團少將參謀;袁武揚為黃埔軍校第十三期學生,曾任保全團上校大隊長。
鶴舍袁氏重視立校辦學,成村伊始,就請先生辦起了私塾,隨著時間推移,村里辦學的名聲大了,鄉里鄉外求學的人也多了。清朝初期村里投資蓋了一棟四合院式的學舍,取名“浣香齋”。即滿足了本村子女就讀,也廣納了外鄉許多學子,“浣香齋”自古至今是學校(故歷史上曾有人稱鶴舍為學舍村)。如今原校舍已改造成兩層的教學大樓,其“浣香齋”石碑猶存。
鶴舍村屬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管轄。始建於東漢末年,成村於明代初期,發展於清代中葉,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全村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個耕讀並重,農商並立的歷史古村。
鶴舍村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左有小溪繞村而過,小橋流水,涓涓不斷;右有公路,交通方便,南來北往,車水馬龍。村內巷道縱橫交錯,村前池水明清如鏡,村外群山,環抱連綿。成片的古屋在青山綠水的陪襯下,顯得別具風貌。
鶴舍村的古建築群屬十字架、硬山頂、磚木結構,室內裝飾主要突出在正堂天井周圍的門窗、梁坊、柱托上,裝飾手法有淺雕、浮雕、透雕,其內容除民間吉祥寓意圖案外,還有歷史神話傳說等。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鐵血共和》《風雨下鐘山》《牡丹亭》《聊齋》等一些優秀的影片曾在此攝舉大量的鏡頭。鶴舍村古建築群位於都昌縣蘇山鄉蘇山村委會。鶴舍村古建築群始建於乾隆年間,近300餘年,面積約6000平方米。磚木石結構,整體建築座東北朝西南,共有房子18幢。原有房子20餘幢,每幢房屋有天井1個,祖廳有天井2個,整個建築群為一棟曲尺形,由十八間大屋聯合組成,圍著建築群前一方池塘而建,以祖廳為中心,建築群外觀整齊劃一,每棟屋之間屏頭疊起,鳳尾飛翹,屋屋牆體相連,戶戶道門相通,雨天串門不踏泥濘,所有通道由麻石鋪成,其建築環境因地制宜,錯落有致。村前有一池塘,四周塘沿及全村通道皆用花崗石鋪成,古樸悠久,呈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築風格。2004年被都昌縣人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鶴舍古村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鶴舍袁氏以耕讀傳家,宣揚儒學、注重教化。歷史上既出了文舉,也出了武官。清代舉人袁成壁,曾任浙江湯溪縣知縣,在中舉時,主考官在他試卷上批有八個大字“文章頗可,字冠全場”,他的舊居“大夫第”尚保存完好,民國初期學者、詩人袁鐵梅,為江西省議員,他們兒子袁訓芷曾留學日本,著有《鐵血青年》一書。民國後期,全村在國民黨內任職的將、校級軍官就有十餘名。其中袁治為黃埔軍校第六期學生,曾任省保全團少將參謀;袁武揚為黃埔軍校第十三期學生,曾任保全團上校大隊長。
鶴舍袁氏重視立校辦學,成村伊始,就請先生辦起了私塾,隨著時間推移,村里辦學的名聲大了,鄉里鄉外求學的人也多了。清朝初期村里投資蓋了一棟四合院式的學舍,取名“浣香齋”。即滿足了本村子女就讀,也廣納了外鄉許多學子,“浣香齋”自古至今是學校(故歷史上曾有人稱鶴舍為學舍村)。如今原校舍已改造成兩層的教學大樓,其“浣香齋”石碑猶存。
鶴舍袁氏以經商致富。清代中期,村裡有位先祖,名叫袁蕃傑,靠賣豆腐營生,他憑著勤儉起家,賺了一些錢,就到景德鎮做瓷器生意,生意非常紅火。此後,他的兒子袁紹起繼承了他的事業,發展到擁有七座瓷窯加數十間店鋪和坯房,成為當時有名的企業家。村里大部分古屋都是他當時投資興建的。
鶴舍袁氏以宗法治族,以道德為訓。村中祖廳恢宏,修譜有章,族規嚴密,派系綿長。族人始終以先祖袁安公“臥雪仁風”為做人處世之典範。祖廳大門兩壁題有“臥雪家風”墨跡。
據統計,村中現保存較完整的明清建築有23棟,占全村現有建築的40%,祖廳三進,占地600平方米,巷道15條,平均寬度1.5米,總長度800米,石砌長方形池塘一口,占地500平方米,民國初期建小洋樓一棟,占地100平方米。全村古屋、石巷保存完好程度在95%以上。已被縣政府授牌列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鶴舍古村距離蘇山鄉政府4公里,距離九景高速入口10公里,225縣道袁多公路穿林而過。
地圖信息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學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