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鳥名,出自《山海經》中《西次三經》。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鵸鵌
- 創作年代:戰國至漢初
- 文學體裁:神話故事
- 作品出處:《山海經》·《西次三經》
- 拼音:qí tú
原文,注釋,譯文,
原文
鵸鵌(qi tu) 【原文】 翼望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服之使人不厭,又可以御凶。
注釋
①厭:通“魘”,夢中遇可怕的事而呻吟、驚叫。
②鵸:特異、稀罕的鳥。鵌:路邊的鳥。通“塗”。“鵸鵌”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生態特徵”, 因之為名。
譯文
山中還有種鳥,外形像烏鴉,長著三個腦袋、六條尾巴,經常發出像人笑聲一般的聲音,叫做鵸(qí)鵌(tú),吃了它的肉,人就不會做噩夢,還可以辟除凶邪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