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安圍

鴻安圍是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鹽田街道沿港社區下轄村,位於鹽田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黃必圍、西山嚇村。坐落於梧桐山東南坡山腳下,有婆髻頂山、鹽田河、三洲塘水,村東南950米處為大鵬灣,依山傍海。始建於明崇禎十一年(1038年)。據《彭氏族譜》記載,明崇禎十一年,彭承業、彭承裔兩兄弟攜家眷遷到此地,從事耕種、捕撈等生產活動。清初實行“遷界禁海”,清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重置新安縣,陸續有客家人舉家遷入。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在原址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鴻安圍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鹽田街道沿港社區
  • 地理位置:鹽田街道東部
  • 人口數量:360 人
人口民族,歷史文化,歷史沿革,社會經濟,主要人物,地方規劃,

人口民族

2015年末,戶籍人口360人,其中男性190人,女性170人;80歲以上16人,最年長者100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6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89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3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8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歷史文化

該村存有《彭氏族譜》,為彭姓族人於1999年纂修。
現存8座客家民居,南北向整齊地排為3列,兩列之間的巷道非常窄。建於民國初期,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屋脊上面有裝飾圖案。現基本保存完好,仍有人居住。
彭氏宗祠始建於清朝初期,內堂堂號“光遠堂”,初建時為三進六間,由彭汝模和彭汝梁興建。清末彭英麟到南洋經商,衣錦還鄉後將宗祠擴建成三進九間,占地面積405平方米,三開間三進四廊房布局;土磚木結構,坐西朝東,面闊12.6米,進深32.15米,硬山頂,博古脊。中堂保存相對較好,三開間,明、次間為木構梁架,花崗岩石柱礎,硬山頂,平脊,兩端有博古裝飾。光遠堂有對聯“光昭祖德;遠啟孫謀”“世本商名賢好對曲墳思祖德;吏由朝刺史還朝申地振家聲”。現正面稍有改動,廊房均已不存在。前堂明間已改建成兩層居民樓,兩次間正而均有改建。後堂明間已改建成兩層居民樓,兩次間現已坍塌。前、後天井及廊房均改建為住宅巷道。
過去村民擅長竹編,把竹子編成籮筐及各種農具;或編成各類工藝品,自用或拿到市場上銷售。現竹編技藝已失傳。
特色習俗舞麒麟形成於清末民初。逢年過節,麒麟隊入村上街挨家挨戶恭賀新年,以鑼鼓加銅鈸助興。該村籃球隊成立於20世紀60年代,現有籃球隊員30人,參加每年元旦和國慶期間街道辦組織所屬各自然村的籃球比賽。
該村婦女的頭飾分為銀答、涼帽、頭帕三種。據傳,客家先民在南下大遷徙途中,婦女將鐵器小刀、短劍或利叉隱藏插於髮髻中,作為防身的器具。久而久之,這此用以防身自衛的器具逐漸演變成客家婦女特有的髮髻頭飾,所不同的是銀器代替了鐵器。
2012年,該村註冊成立了鄰里互助會,主要協調鄰里關係,慰問、關心下一代,捐資助學等。
1942年冬,日軍包圍該村,把村民趕到祠堂里,逼問游擊隊員下落。然後抓走男人36人,押到沙頭角炮樓,酷刑審問,最終一也沒有得到游擊隊員的訊息。日軍向他們每人勒索偽幣2000多元後釋放。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東和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鹽田大隊;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鹽田公社;1983年,屬沙頭角管理區鹽田街道;1990年,屬羅湖區鹽田街道;1998年,屬鹽田區鹽田街道沿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彭姓、何姓和賴姓,為該村二大姓。據《彭氏族譜》記載,彭姓祖籍江蘇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輾轉江西廬陵、廣東海豐,後遷到此地。

社會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目一蔗、鳳梨、花生等。改革開放後,該村耕地越來越少,農作物面積逐年減少,蔬菜種植和家畜家禽養殖業得到發展。1993年,村民集資成立深圳市鴻泰股份公司,2015年營業收入1440萬元,人均分紅1.34萬元。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金融投資、集體經濟分紅等。村中有1棵古樸樹、6棵古樟樹,均為國家三級古樹。特色傳統食品有客家九味菜式、團圓飯等。
東海道、深鹽路、北山道經過該村。1959年通電,後陸續通電話、通自來水、通網際網路等,也實現了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有籃球場、門前小公園、沿港老年協會、沿港社區圖書室。

主要人物

該村主要人物有彭煌(1926-2008 ),曾任東江縱隊團級十部,機智果敢,英勇善戰。

地方規劃

2007年,該村被列入深圳市舊改項目,面積5萬餘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舊改仍在進行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