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79.4畝(其中:田1206.95畝,地1272.45畝),人均耕地1.09畝,主要種植烤菸、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2377.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90.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7畝,主要種植梨,桃,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0畝;荒山荒地1518.5畝,其他面積3717.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路、通電、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520戶通自來水。有14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1.98%)。有666戶通電,有45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2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7.87%和79.4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0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34戶(分別占總數的 67.87%和60.66%)。
該村到鎮政府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拖拉機4輛,機車6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10.84 畝,有效灌溉率為48.8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10.8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3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9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83戶;建有小水窖117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60戶。全村有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7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0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76萬元,占總收入的53.18%;畜牧業收入151萬元,占總收入的21.3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980頭,肉牛279頭,肉羊760頭);林業收入85萬元,占總收入的12.02%;第二、三產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41%;其他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1.55%。農民人均純收入128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核桃,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01.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11.8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66戶,共鄉村人口2368人,其中男性1232人,女性1136人。其中農業人口2273人,勞動力 825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507人,彝族861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2人,占人口總數的5.3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62人,參合率86.32%;享受低保11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鎮衛生院,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0.5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1個,無畜混居的農戶 。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667平方米,擁有教師20人,在校學生131人,距離鎮中學0.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4人,其中小學生131 人中學生93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6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479.4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73.5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5000元(人均2.20元),一事一議籌勞3122個(勞均4個)。年末有固定資產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政務開展情況及財務收支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73人,少數民族黨員18人,其中男黨員66人、女黨員7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文書組成,下設20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3個,共有團員150人。
人文地理
該村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彝族聚居的山區村委會,轄區內山林面積大,松茸、牛肝菌等野生菌資源豐富,紫甸河從村中經過,水資源豐富。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圍繞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的要求,發動民眾對村間道路進行改造,對村容村貌進行整治。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通村組公路等級低,雨天路難行,民眾出行難;基礎設施差,發展後勁不足。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爭取新農村建設項目支持,發動民眾對村組公路進行改造,方便民眾出行;打牢基礎設施,增強發展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