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生活·智慧養生:養好血管人不老》作者曾患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心臟重要血管堵塞80%,只用1年多時間,血壓、血脂全部恢復正常,成功向支架說不!他用親身經歷、實戰經驗告訴你,養生需要智慧,養生可以很簡單。每早1杯雜糧糊;每晚快走1小時;隨身1杯養生茶。《鳳凰生活·智慧養生:養好血管人不老》告訴你:心臟不好,千萬別再熱衷泡腳;胸口發悶,就別堅持每天晨練;耳垂有溝,極有可能動脈硬化;心肌梗死,不是非裝支架不可;突發心痛,主動咳嗽也能救命;每天按摩,心包經上寶貝不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凰生活·智慧養生:養好血管人不老
- 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231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 作者:林正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37229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鳳凰生活·智慧養生:養好血管人不老》告訴我們求醫保健,普通人都怕被忽悠;心裡有底,才能不慌張不迷信
作者簡介
林正
出身醫學世家,江蘇健康廣播
“天天養生”系列節目訪談嘉賓,受邀主講數十場健康講座。
出身醫學世家,江蘇健康廣播
“天天養生”系列節目訪談嘉賓,受邀主講數十場健康講座。
圖書目錄
第一章別讓血管比你先衰老
血管不通,2年間我曾7次住院
絕不服輸,誓與冠心病較較真
讀書能治病,我的血管變年輕了
短短1年,我就成功逆轉了冠心病
千萬不要傻死、笨死或蠢死,我的切身感悟
智慧養生,你我都可以做到
第二章用智慧看病,我拒絕了支架
我所經歷的7種心臟檢查
中醫怎么檢查我的冠心病
正規治療從吃藥開始
我為什麼拒絕支架治療?
想嘗試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法
第三章為什麼是我的血管堵塞了
要能早發現身體預警就好了
動脈粥樣硬化是定時炸彈
原來,我是典型的代謝綜合徵患者
肥胖是血管疾病的危險信號
血脂紊亂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溫床
膽固醇有好壞之分
高血壓是破壞血管的急先鋒
遺傳缺陷是潘多拉盒子中的魔鬼
不良生活方式是總禍源
第四章我獨創的血脂報告解讀法
你看得懂血脂化驗單嗎
我能用筆把血脂狀況畫出來
為什麼要重點監測膽固醇構成
血脂正常不等於不需要調脂
第五章我學到的一些急救與保健竅門
主動咳嗽,心絞痛發作時的救命絕招
原來,我是血瘀體質
我學到的“312”養生法
每天按摩,讓我的心臟更舒服
穴位按摩降血壓有效果
第六章不花一分錢,走出健康的血管
散步一年多,醫生說我不用裝支架了
走路能夠清除血管垃圾
散步讓我的心臟恢復年輕態
小腿就是“第二心臟”
走出有彈性的血管
我的老胃病“走”掉了
如果不開心,出去走一走
散步治療代謝綜合徵
散步能夠有效降低癌病發生率
散步是最適宜人體結構的運動
慎晨練,我常在傍晚快步走
像我這樣才能把病走掉
你真的會散步嗎?
散步以外的運動,關鍵在於動起來
組合運動,更有意思更有效
運動養生勝過吃藥
第七章吃對了,病從口出
我堅持3年未吃雞蛋黃
肉類營養再好我也不多吃
能不能喝酒,我做了幾次實驗
改掉愛吃甜食的習慣
多吃蔬菜和水果
我是這樣改善飲食結構的
吃得好不好,血液最明了
“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
摸索適合自己的飲食結構
飲食原則8條“軍規”
不能忽視的烹調細節
我的一天飲食養生記
第八章心血管病更要心藥醫
靜下來,認真思考一下生命及養生
正能量促進心理平衡
給自己的“心”來一次體檢
A型性格最易患冠心病
書畫家多長壽的秘密
以德養生乃正宗養生之道
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衝動是魔鬼
煩心事不要都悶在心裡
第九章世上沒有救世主
我與冠心病鬥爭的4點感悟
我們只能靠自己
後記
血管不通,2年間我曾7次住院
絕不服輸,誓與冠心病較較真
讀書能治病,我的血管變年輕了
短短1年,我就成功逆轉了冠心病
千萬不要傻死、笨死或蠢死,我的切身感悟
智慧養生,你我都可以做到
第二章用智慧看病,我拒絕了支架
我所經歷的7種心臟檢查
中醫怎么檢查我的冠心病
正規治療從吃藥開始
我為什麼拒絕支架治療?
想嘗試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法
第三章為什麼是我的血管堵塞了
要能早發現身體預警就好了
動脈粥樣硬化是定時炸彈
原來,我是典型的代謝綜合徵患者
肥胖是血管疾病的危險信號
血脂紊亂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溫床
膽固醇有好壞之分
高血壓是破壞血管的急先鋒
遺傳缺陷是潘多拉盒子中的魔鬼
不良生活方式是總禍源
第四章我獨創的血脂報告解讀法
你看得懂血脂化驗單嗎
我能用筆把血脂狀況畫出來
為什麼要重點監測膽固醇構成
血脂正常不等於不需要調脂
第五章我學到的一些急救與保健竅門
主動咳嗽,心絞痛發作時的救命絕招
原來,我是血瘀體質
我學到的“312”養生法
每天按摩,讓我的心臟更舒服
穴位按摩降血壓有效果
第六章不花一分錢,走出健康的血管
散步一年多,醫生說我不用裝支架了
走路能夠清除血管垃圾
散步讓我的心臟恢復年輕態
小腿就是“第二心臟”
走出有彈性的血管
我的老胃病“走”掉了
如果不開心,出去走一走
散步治療代謝綜合徵
散步能夠有效降低癌病發生率
散步是最適宜人體結構的運動
慎晨練,我常在傍晚快步走
像我這樣才能把病走掉
你真的會散步嗎?
散步以外的運動,關鍵在於動起來
組合運動,更有意思更有效
運動養生勝過吃藥
第七章吃對了,病從口出
我堅持3年未吃雞蛋黃
肉類營養再好我也不多吃
能不能喝酒,我做了幾次實驗
改掉愛吃甜食的習慣
多吃蔬菜和水果
我是這樣改善飲食結構的
吃得好不好,血液最明了
“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
摸索適合自己的飲食結構
飲食原則8條“軍規”
不能忽視的烹調細節
我的一天飲食養生記
第八章心血管病更要心藥醫
靜下來,認真思考一下生命及養生
正能量促進心理平衡
給自己的“心”來一次體檢
A型性格最易患冠心病
書畫家多長壽的秘密
以德養生乃正宗養生之道
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衝動是魔鬼
煩心事不要都悶在心裡
第九章世上沒有救世主
我與冠心病鬥爭的4點感悟
我們只能靠自己
後記
後記
用了近一年時間,我終於完成了本書的撰寫。我心裡非常清楚,自己非專業人士,沒有資格撰寫醫學專業書籍,我只是一名普通患者,從未接受過任何形式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的正規培訓。
但與大多數患者相比,我又自認為有以下兩點不同之處:
一是我在患冠心病等多種疾病之後,經過認真學習養生知識,並努力付諸實踐,終於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取得了防治疾病的成功的經驗和體會。
二是我出生在醫學世家,父母都一輩子從事醫療工作,從小我就耳濡目染地受到家庭薰陶,深知醫療工作是治病救人的崇高職業,醫學科學是來不得半點馬虎的嚴肅科學。因此,我自小就非常熱愛醫學工作,喜歡學習醫學知識。
但說實話,在父母及家庭的影響下,如果說我能一知半解地學到一點醫學知識,那還不如說我更多的是在潛移默化的情景中,學到了他們對工作的那種摯愛、認真負責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我的眼裡和心中,母親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時時處處都在為他人考慮,她在門診為患者診斷時的那種誠心、細心、耐心的樣子,永遠地鐫刻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兄弟生活和學習上有什麼需求,作為母親的她都能及早發現,並盡最大努力給予滿足。由於戰爭年代的艱苦生活和養育了較多的孩子,致使她的身體一直比較虛弱,在她生病住院的時候,我們去看她,她也總在詢問我們的學習或工作情況,並生怕時間給耽誤了,不斷地催我們趕緊回到學習或工作崗位上。母親的善良和善解人意以及總為他人著想的精神,為我們在青少年時期學習如何做人,上了一堂生動的人生必修課。
在我的眼裡和心中,父親則是一個非常嚴厲的人,可能是由於我們弟兄八個全是男孩,不嚴厲一些則難以管教的緣故,也可能是由於長期的軍隊醫務工作,養成了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的緣故。他嚴肅的工作態度和嚴格的工作作風,更多的是教會了我們如何對待工作,如何面對和戰勝困難。至今我印象都非常深刻的是,在自然災害時期,糧食非常緊缺的那三年,在父親的帶領下,全家人共同努力,靠自己的雙手在城郊山上開荒種地,真正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戰勝了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困難,我們弟兄都受到了艱苦生活的鍛鍊,還受到了鄰里的一致好評和上級單位的多次表彰。
回想起青少年時期的那段艱苦生活,也可稱得上是一堂重要的人生必修課,為我在以後的軍隊和地方工作中,能夠適應各種艱苦環境和戰勝各種困難,奠定了早年的堅實的基礎。
在步人老年的時期,我患上了冠心病等多種疾病,這也是人生中必須要面對的困難。在與疾病的鬥爭中,我取得了一些經驗和體會,與一些親戚和朋友交流時,發現他們都比較缺乏對醫學知識的學習,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病方面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於是我就產生了將自己的情況寫出來的想法。
本書撰寫的過程,是進一步學習養生知識的過程,也是對六年養生實踐總結的過程。雖然有很多困難,但我把它當做是一堂新的人生必修課。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沒有止境的,並且這樣的學習和寫作,不但對自己有益,還能與更多的養友進行分享和交流,與困難作鬥爭樂在其中,何樂而不為呢?
在初稿完成後,我首先徵求了家人的意見,令人欣慰的是我的諸多兄弟對我寫的東西都給予了肯定和支持。我有一個哥哥曾長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基礎和臨床醫學科研工作,他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我有一個弟弟是業務能力很強的專職內科主任醫師,他看了我的初稿後,毫不掩飾地對我說:“這是專業醫生寫不出來的一本書,如果大家都按書中所說的去做,那么我們醫生恐怕都將面臨失業。”我知道他的這種誇張的說法是對我的一種鼓勵。我還徵求了一些老同學、老朋友和老戰友的意見,他們如同我的兄弟,也都給予了肯定和支持,並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其中有很多內容對我深有啟發,我都予以了採納和吸收。在此,我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最感謝的還是我的父親和母親對我的教育和培養,我能取得戰勝病魔的重要成果,並能寫出這本書來,是他們的在天之靈對我的庇佑和引導。
不能不特別感謝的是江蘇省中醫院心內科醫生王振興主任,他為我的寫作提供了很大幫助,一方面給予我精神上鼓勵,這是我把最初寫作衝動變為現實的一種巨大動力,另一方面為我提供了一些學習參考用的專業書籍。在此,我對王振興主任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也要感謝我原單位的同事馮華小姐,她主動幫助我列印和畫圖,犧牲了自己的寶貴時間,減輕了我的不少壓力。
當然,也有一些人對我的寫作存在一些疑慮和擔心:一是顧慮我非專業人士,能否寫出像樣的養生書來;二是擔心讀者看過書後,作為治病依據,是否會引起糾紛;三是認為養生書籍泛濫成災,沒啥必要再去湊這份熱鬧。他們都是好意,主要是為我所考慮的,我真誠地感謝他們,但也順便作以下說明:
在與養友交流時,他們常開玩笑說我是“久病成良醫”。其實,我知道這是一句民問諺語,是形容一個人長期患某種疾病,就會對這種疾病的治療比別人有更多的了解,甚至能像醫生一樣開出藥方來。
從廣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可能成為自己的醫生,當有個頭痛腦熱或跑肚拉稀時,根據以往經驗,就可以為自己診斷並開藥方,難道這樣的情況不是天天都在發生嗎?
從狹義上講,現實中的醫生可不是那么容易當的,是需要經過多年的正規院校培訓,並獲得學歷證書,才有可能獲得從醫資格。像心腦血管等方面的疾病,非專業的醫生是不可能具備醫治資格的。 以上我想說明的是,本書談到的都是自己學習養生知識和防治疾病的經驗體會。從資歷考察我不具備醫生資格,但我學習的經驗體會,能否給讀者一些啟發與思考,並提供一些可資借鑑的東西,讀者可以運用智慧的眼光去甄別,運用智慧的頭腦去挖掘。我相信讀者是不會失望的,我拋的“磚”一定會引出讀者的“玉”的。
當然,在我學習與撰寫過程中,會有很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由於非專業人士的水平所限,就難免會有一些不足之處,甚或是謬誤,還望讀者和養友們予以諒解和指教。我相信會諒解的,我也期待著更進一步地學習。
讓我們一起增長養生智慧吧!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的是各位熱心的讀者和養友,並祝願各位健康、長壽、幸福!
林正
2014年元月於南京
但與大多數患者相比,我又自認為有以下兩點不同之處:
一是我在患冠心病等多種疾病之後,經過認真學習養生知識,並努力付諸實踐,終於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取得了防治疾病的成功的經驗和體會。
二是我出生在醫學世家,父母都一輩子從事醫療工作,從小我就耳濡目染地受到家庭薰陶,深知醫療工作是治病救人的崇高職業,醫學科學是來不得半點馬虎的嚴肅科學。因此,我自小就非常熱愛醫學工作,喜歡學習醫學知識。
但說實話,在父母及家庭的影響下,如果說我能一知半解地學到一點醫學知識,那還不如說我更多的是在潛移默化的情景中,學到了他們對工作的那種摯愛、認真負責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我的眼裡和心中,母親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時時處處都在為他人考慮,她在門診為患者診斷時的那種誠心、細心、耐心的樣子,永遠地鐫刻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兄弟生活和學習上有什麼需求,作為母親的她都能及早發現,並盡最大努力給予滿足。由於戰爭年代的艱苦生活和養育了較多的孩子,致使她的身體一直比較虛弱,在她生病住院的時候,我們去看她,她也總在詢問我們的學習或工作情況,並生怕時間給耽誤了,不斷地催我們趕緊回到學習或工作崗位上。母親的善良和善解人意以及總為他人著想的精神,為我們在青少年時期學習如何做人,上了一堂生動的人生必修課。
在我的眼裡和心中,父親則是一個非常嚴厲的人,可能是由於我們弟兄八個全是男孩,不嚴厲一些則難以管教的緣故,也可能是由於長期的軍隊醫務工作,養成了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的緣故。他嚴肅的工作態度和嚴格的工作作風,更多的是教會了我們如何對待工作,如何面對和戰勝困難。至今我印象都非常深刻的是,在自然災害時期,糧食非常緊缺的那三年,在父親的帶領下,全家人共同努力,靠自己的雙手在城郊山上開荒種地,真正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戰勝了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困難,我們弟兄都受到了艱苦生活的鍛鍊,還受到了鄰里的一致好評和上級單位的多次表彰。
回想起青少年時期的那段艱苦生活,也可稱得上是一堂重要的人生必修課,為我在以後的軍隊和地方工作中,能夠適應各種艱苦環境和戰勝各種困難,奠定了早年的堅實的基礎。
在步人老年的時期,我患上了冠心病等多種疾病,這也是人生中必須要面對的困難。在與疾病的鬥爭中,我取得了一些經驗和體會,與一些親戚和朋友交流時,發現他們都比較缺乏對醫學知識的學習,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病方面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於是我就產生了將自己的情況寫出來的想法。
本書撰寫的過程,是進一步學習養生知識的過程,也是對六年養生實踐總結的過程。雖然有很多困難,但我把它當做是一堂新的人生必修課。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沒有止境的,並且這樣的學習和寫作,不但對自己有益,還能與更多的養友進行分享和交流,與困難作鬥爭樂在其中,何樂而不為呢?
在初稿完成後,我首先徵求了家人的意見,令人欣慰的是我的諸多兄弟對我寫的東西都給予了肯定和支持。我有一個哥哥曾長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基礎和臨床醫學科研工作,他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我有一個弟弟是業務能力很強的專職內科主任醫師,他看了我的初稿後,毫不掩飾地對我說:“這是專業醫生寫不出來的一本書,如果大家都按書中所說的去做,那么我們醫生恐怕都將面臨失業。”我知道他的這種誇張的說法是對我的一種鼓勵。我還徵求了一些老同學、老朋友和老戰友的意見,他們如同我的兄弟,也都給予了肯定和支持,並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其中有很多內容對我深有啟發,我都予以了採納和吸收。在此,我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最感謝的還是我的父親和母親對我的教育和培養,我能取得戰勝病魔的重要成果,並能寫出這本書來,是他們的在天之靈對我的庇佑和引導。
不能不特別感謝的是江蘇省中醫院心內科醫生王振興主任,他為我的寫作提供了很大幫助,一方面給予我精神上鼓勵,這是我把最初寫作衝動變為現實的一種巨大動力,另一方面為我提供了一些學習參考用的專業書籍。在此,我對王振興主任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也要感謝我原單位的同事馮華小姐,她主動幫助我列印和畫圖,犧牲了自己的寶貴時間,減輕了我的不少壓力。
當然,也有一些人對我的寫作存在一些疑慮和擔心:一是顧慮我非專業人士,能否寫出像樣的養生書來;二是擔心讀者看過書後,作為治病依據,是否會引起糾紛;三是認為養生書籍泛濫成災,沒啥必要再去湊這份熱鬧。他們都是好意,主要是為我所考慮的,我真誠地感謝他們,但也順便作以下說明:
在與養友交流時,他們常開玩笑說我是“久病成良醫”。其實,我知道這是一句民問諺語,是形容一個人長期患某種疾病,就會對這種疾病的治療比別人有更多的了解,甚至能像醫生一樣開出藥方來。
從廣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可能成為自己的醫生,當有個頭痛腦熱或跑肚拉稀時,根據以往經驗,就可以為自己診斷並開藥方,難道這樣的情況不是天天都在發生嗎?
從狹義上講,現實中的醫生可不是那么容易當的,是需要經過多年的正規院校培訓,並獲得學歷證書,才有可能獲得從醫資格。像心腦血管等方面的疾病,非專業的醫生是不可能具備醫治資格的。 以上我想說明的是,本書談到的都是自己學習養生知識和防治疾病的經驗體會。從資歷考察我不具備醫生資格,但我學習的經驗體會,能否給讀者一些啟發與思考,並提供一些可資借鑑的東西,讀者可以運用智慧的眼光去甄別,運用智慧的頭腦去挖掘。我相信讀者是不會失望的,我拋的“磚”一定會引出讀者的“玉”的。
當然,在我學習與撰寫過程中,會有很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由於非專業人士的水平所限,就難免會有一些不足之處,甚或是謬誤,還望讀者和養友們予以諒解和指教。我相信會諒解的,我也期待著更進一步地學習。
讓我們一起增長養生智慧吧!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的是各位熱心的讀者和養友,並祝願各位健康、長壽、幸福!
林正
2014年元月於南京
序言
學醫近50年,行醫40多年,被問得最多的是:“大夫,我這個病怎么治?能治好嗎?”很多人一旦生病就指望醫生,尤其是名醫,能開出一劑方子,吃幾個療程就能痊癒了,而且永不復發。
其實,對於任何問題,都沒有“一招鮮”;對於任何疾病,也沒有“一藥靈”。身體出現問題,需要追根溯源,只有改變了始動的那個“因”,才能徹底改變現在的這個“果”。
一般來說,心腦血管疾病發生致殘致死是在中老年以後,但這些年,我們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強,吃得越來越好,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心血管問題逐年上升。目前,我國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5個有高血壓、高血脂,每年因心肌梗死猝死的人數在迅速增加,而且越來越年輕化。很多單位體檢,常能發現2/3的人有高血壓、肥胖、血脂紊亂。而很多人身體出現明顯不適(如胸口痛),才去醫院檢查,一查已是心肌梗死,突然間就進入“病危”狀態,面臨要不要裝支架困難決擇。病來如山倒,但山倒絕非一日之功。疾病和健康並不是一黑一白兩個面,生病了就是黑底朝上,找個仁心妙手就能立馬翻面。身體就是台永不停息的機器,心臟就是機器的動力核心——發動機。過度飲食、疏於保養、無意的傷害,都會造成機器磨損,日久而易出現問題。
很多人和我一樣,就像本書的作者林先生,忙於工作顧不上身體。我曾經是個肥胖患者,身高1.76米,體重一度達到93公斤,血脂異常(甘油三酯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出現脂肪肝,血糖也不穩定。現在,我身體的各項指標都已經轉為正常,並不是因為我是專業醫生,用了什麼靈丹妙藥,而是我改變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堅持快步走,隨身攜帶計步器,見縫插針使用侯機、等捷運、上下樓梯、上下班、會議茶歇、去買東西等一切或整或碎的時間,每天一萬步,每餐吃八分飽、少吃肉,現在體重一直維持在75公斤左右。
這本書的作者林先生與我素昧平生,只是一位普通的心血管病患者,出版社送來書稿時,我有些擔憂林先生的個人經歷能否對其他患者有普適作用。當我讀完書稿後,疑慮消失了。基於三個方面,我願意向廣大讀者推薦這本書。
一、思想認識比知識更重要
“上醫治未病”“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這些觀點大家都知道。近幾年我一直堅持做科普宣傳工作,就是在“治未病”。作者林先生在幾次住院搶救後認識到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從此他“改變”了不健康的活法,這種“改變”本身就是治療,而且是最重要的治療。他數年如一日地堅持,不悲觀不抱怨,主動學習養生保健知識,自己鑑別真偽,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勤做筆記與思考,把健康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讓讀者們都有這樣的思想認識,這比知道“黃芪能補氣”“支架有風險”等某個知識來得更重要。
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醫生說十句,可能不如病友現身說法說一句。林先生的經歷非常具有普遍意義,年輕時身體強壯沒把健康當回事,數次嚴重心絞病搶救才幡然醒悟,而後在數年的堅持中重新贏得健康。要做到這樣並不難,但很多同樣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只忙著跑醫院或者哀嘆命運不濟,卻不敢相信改變生活方式可以逆轉冠心病。他們覺得醫生說的“清淡飲食”“心情平和”等充其量只能是個注意事項,更寄希望於科學發達到可以“藥到病除”。希望林先生這個正能量的榜樣,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在平時注意有意識地“保養”身體,在患病時能豎立信心,戰勝或者逆轉病情,重獲健康。
三、養生需要不斷學習
林先生不是醫生,但他掌握了大量的養生知識和醫學知識。平素強身健體需要養生知識,比如說冬季晨練心腦血管容易出問題,每天一個雞蛋不適用於營養過剩的人,五穀雜糧是好東西但不能只吃粗糧等等;求醫問藥需要醫學知識,只有具備足夠的知識(或者說是常識),才能在左右為難的時候和醫生一起討論如何選擇最佳方案,否則只能無奈聽從醫生的卻又有各種於事無補的擔憂,或者盲從某個大師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養生保健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但為了健康,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更值得。
前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先生曾講過:“90活不過,那是你的錯。”在這裡,借林先生的書再重複一句,“只要做到戒菸限酒,合理膳食,有氧運動,心態平衡,降壓、降糖、降膽固醇,3年可以讓你遠離癌症,延長壽命10年。90歲活不過,那是你的錯。”
健康需要智慧,要明智選擇一種活法;健康需要責任,人人對自己的健康承擔責任,健康才有希望;健康需要能力,只有花時間花功夫學習維護健康的科學知識,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健康人生才能實現。
其實,對於任何問題,都沒有“一招鮮”;對於任何疾病,也沒有“一藥靈”。身體出現問題,需要追根溯源,只有改變了始動的那個“因”,才能徹底改變現在的這個“果”。
一般來說,心腦血管疾病發生致殘致死是在中老年以後,但這些年,我們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強,吃得越來越好,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心血管問題逐年上升。目前,我國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5個有高血壓、高血脂,每年因心肌梗死猝死的人數在迅速增加,而且越來越年輕化。很多單位體檢,常能發現2/3的人有高血壓、肥胖、血脂紊亂。而很多人身體出現明顯不適(如胸口痛),才去醫院檢查,一查已是心肌梗死,突然間就進入“病危”狀態,面臨要不要裝支架困難決擇。病來如山倒,但山倒絕非一日之功。疾病和健康並不是一黑一白兩個面,生病了就是黑底朝上,找個仁心妙手就能立馬翻面。身體就是台永不停息的機器,心臟就是機器的動力核心——發動機。過度飲食、疏於保養、無意的傷害,都會造成機器磨損,日久而易出現問題。
很多人和我一樣,就像本書的作者林先生,忙於工作顧不上身體。我曾經是個肥胖患者,身高1.76米,體重一度達到93公斤,血脂異常(甘油三酯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出現脂肪肝,血糖也不穩定。現在,我身體的各項指標都已經轉為正常,並不是因為我是專業醫生,用了什麼靈丹妙藥,而是我改變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堅持快步走,隨身攜帶計步器,見縫插針使用侯機、等捷運、上下樓梯、上下班、會議茶歇、去買東西等一切或整或碎的時間,每天一萬步,每餐吃八分飽、少吃肉,現在體重一直維持在75公斤左右。
這本書的作者林先生與我素昧平生,只是一位普通的心血管病患者,出版社送來書稿時,我有些擔憂林先生的個人經歷能否對其他患者有普適作用。當我讀完書稿後,疑慮消失了。基於三個方面,我願意向廣大讀者推薦這本書。
一、思想認識比知識更重要
“上醫治未病”“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這些觀點大家都知道。近幾年我一直堅持做科普宣傳工作,就是在“治未病”。作者林先生在幾次住院搶救後認識到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從此他“改變”了不健康的活法,這種“改變”本身就是治療,而且是最重要的治療。他數年如一日地堅持,不悲觀不抱怨,主動學習養生保健知識,自己鑑別真偽,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勤做筆記與思考,把健康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讓讀者們都有這樣的思想認識,這比知道“黃芪能補氣”“支架有風險”等某個知識來得更重要。
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醫生說十句,可能不如病友現身說法說一句。林先生的經歷非常具有普遍意義,年輕時身體強壯沒把健康當回事,數次嚴重心絞病搶救才幡然醒悟,而後在數年的堅持中重新贏得健康。要做到這樣並不難,但很多同樣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只忙著跑醫院或者哀嘆命運不濟,卻不敢相信改變生活方式可以逆轉冠心病。他們覺得醫生說的“清淡飲食”“心情平和”等充其量只能是個注意事項,更寄希望於科學發達到可以“藥到病除”。希望林先生這個正能量的榜樣,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在平時注意有意識地“保養”身體,在患病時能豎立信心,戰勝或者逆轉病情,重獲健康。
三、養生需要不斷學習
林先生不是醫生,但他掌握了大量的養生知識和醫學知識。平素強身健體需要養生知識,比如說冬季晨練心腦血管容易出問題,每天一個雞蛋不適用於營養過剩的人,五穀雜糧是好東西但不能只吃粗糧等等;求醫問藥需要醫學知識,只有具備足夠的知識(或者說是常識),才能在左右為難的時候和醫生一起討論如何選擇最佳方案,否則只能無奈聽從醫生的卻又有各種於事無補的擔憂,或者盲從某個大師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養生保健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但為了健康,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更值得。
前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先生曾講過:“90活不過,那是你的錯。”在這裡,借林先生的書再重複一句,“只要做到戒菸限酒,合理膳食,有氧運動,心態平衡,降壓、降糖、降膽固醇,3年可以讓你遠離癌症,延長壽命10年。90歲活不過,那是你的錯。”
健康需要智慧,要明智選擇一種活法;健康需要責任,人人對自己的健康承擔責任,健康才有希望;健康需要能力,只有花時間花功夫學習維護健康的科學知識,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健康人生才能實現。
名人推薦
疾病和健康並不是一黑一白兩個面,生病了就是黑底朝上,找個人心妙手就能立馬翻面。很多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只是忙著跑醫院或哀嘆命運不濟,卻不相信“管住嘴邁開腿”就能逆轉病情,重獲健康。
——胡大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研所所長,中國心臟聯盟主席)
我國慢性非傳染疾病城“井噴”趨勢,而偽科學正在誤導民眾,為了“千萬不要死於無知”,人人需要掌握正確知識,林先生通過自身經歷撰寫本書,希望對年輕人更有啟發,維護健康,預防疾病,造福社會。
——布艾加爾·哈斯木《南京明基醫院老年科主任醫師、教授,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我曾參與對江蘇省2000多位百歲老人的調查研究,本書的內容正與調研結果不謀而合:以靜養心、以動養身、以智養壽 一位普通患者能夠寫得如此有特色,而又極具啟迪性與感染力,確實難得一見,非常值得一讀。
——卜承祖(江蘇省老齡協會副會長)
我的父親就是因為冠心病去世的,要是早點看到林老師這本書,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擔憂和糾結了;要是早點注重血管養生,也許父親就不會走得那么早。
——蔚莉(江蘇省廣播電台著名主持人)
——胡大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研所所長,中國心臟聯盟主席)
我國慢性非傳染疾病城“井噴”趨勢,而偽科學正在誤導民眾,為了“千萬不要死於無知”,人人需要掌握正確知識,林先生通過自身經歷撰寫本書,希望對年輕人更有啟發,維護健康,預防疾病,造福社會。
——布艾加爾·哈斯木《南京明基醫院老年科主任醫師、教授,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我曾參與對江蘇省2000多位百歲老人的調查研究,本書的內容正與調研結果不謀而合:以靜養心、以動養身、以智養壽 一位普通患者能夠寫得如此有特色,而又極具啟迪性與感染力,確實難得一見,非常值得一讀。
——卜承祖(江蘇省老齡協會副會長)
我的父親就是因為冠心病去世的,要是早點看到林老師這本書,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擔憂和糾結了;要是早點注重血管養生,也許父親就不會走得那么早。
——蔚莉(江蘇省廣播電台著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