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台遺址

鳳凰台遺址

鳳凰台遺址位於湖北荊門古城西成門內,即今解放路與府前街“丁”字路口北側,始建於公元592年,是一處自然景觀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鳳凰台遺址
  • 地理位置湖北荊門古城西成門
  • 景點級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公元592年
湖北鳳凰台,山東鳳凰台,地圖信息,

湖北鳳凰台

史載,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文獻皇后重修她故鄉當陽的玉泉寺,經常路過荊門天台山的高僧智者大師就在荊門古城內為她主持建造一座行宮。由於這座行宮所在地是荊門古城內地勢最高的一塊台地,又是皇后停留的,所以叫做鳳凰台。
初,開國功臣尉遲敬德江陵總管府的總管期間,加以擴建,作為官署。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這座官署毀掉了。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荊門知軍陸九淵把它修復過來。末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義軍攻破荊門州城,在城內與守軍角逐廝殺,最後把州官和守軍全部圍殲在州署內,鳳凰台也在戰火中化為灰燼。雙方陣亡者的骨骸狼藉,被胡亂埋葬在鳳凰台州署廢墟下面。
一百年後,清代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知州舒成龍又在鳳凰台原址重建州衙門。破土動工時,發現地下白骨累累,索性全部發掘出來,集中移葬到北門外(今火車大橋下)。清代在鳳凰台廢墟上重建的州署,構築比以前更加宏偉軒敞。後院有一座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的樓閣,高築在鳳凰台台基上。好像一隻色彩斑斕的金鳳凰展開翅膀一般,所以舒成龍將這座後樓命名為“舒翼樓”。鳳凰州署落成,計畫在前樓(“作新樓”)懸掛一口大鐘,向全城報時,但總沒有合適的。州署的公務人員張東林等人告訴舒成龍,宋朝時候東寶山上東山書院旁邊有座古寺叫做萬壽寺,寺內有一口六千多斤的吊鐘,是元朝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鑄造的。這口吊鐘的鐘紐有裂縫,頭髮都能穿過,所以這口大鐘便名叫“過發鐘。”奇怪的是,這樣重的大鐘,懸掛著卻不致由於鐘紐崩斷而掉下來。更為奇怪的是,掛鐘的四周環境,蚊蟲蠓蚋都消失了。
後來萬壽古寺被戰火燒毀,這口鐘被轉到玄妙觀(解放路新華書店後院)。但火燒後的“過發鐘,”再也敲不出聲,所以置放在牆角下不知經歷了多少年了。舒成龍聽了大喜,趕快叫人把鐘抬到鳳凰州署,洗刷乾淨,刮掉銹斑,再試著撞鐘,聲音洪亮,悠揚動聽,於是抬到州署前樓,高高懸掛起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整個荊門州城都能聽到這一下又一下、安詳而又動人心弦的鐘聲。鳳凰台附近,夏秋季節,蚊蚋撲面,自從吊起過發鐘,再也不愁蚊蟲叮擾了。

山東鳳凰台

濟寧鳳凰台遺址
鳳凰台位於濟寧市任城區南張街道鳳台村,鳳凰台地下是一處龍山、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文化堆積十分豐厚,1985年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批准鳳凰台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領隊培訓班在此進行了實地考古發掘,出物近300件文物,現存在省考古所。
“鳳凰台”又名“風化台”,為鳳姓教化之台,是遠古時期的先民祭祀太昊伏羲的地方,經近代專家考證,確定為“太昊祭祀台”。伏羲又稱太昊,自封為風姓,古代“風”、“鳳”乃同一字,史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昊有濟之祀”。任城是四個風姓古國之首,伏羲作為東方青帝實誕生於任城無疑,李白在《任城縣廳壁記》中說:“青帝太昊之遺墟,白衣尚書之故里”,因此考據任城實為“伏羲聖皇之故里,龍鳳圖騰之源頭”,鳳凰台也因此得名。
鳳凰台遺址
鳳凰台在明天啟年間,由當時的運河總河軍門劉東星批准倡建觀音堂,萬曆年間告成,成為當時著名的“任城八景”之一“鳳台夕照”,明代大司馬徐標(任城人)讚譽為“塵世蓬瀛”人間蓬萊,惜數十年前毀於一旦,殘牆斷壁、瓦礫遍地。時值今日盛世太平,任城區委、區政府上合政令、下合民意,決定維修。修復後的鳳台古貌新姿,更顯巍峨壯觀:台子頂部占地1600平方米,按兩儀、四象、八卦建造,甚為考究,暗合三才、天罡、地煞之數,上有古建數十間,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大殿五間,內供奉三尊菩薩像,中為觀世音菩薩,法像為毗廬觀音,也就是法身觀音,代表慈悲;左邊上首為文殊菩薩,坐騎為獅子,代表智慧;右邊下首為普賢菩薩,坐騎為六牙白象,代表行願。
東配殿供奉送子觀音,慈眉善目、和藹可親,表現出觀音菩薩悲憫眾生、救苦救難、情滿人間的大慈大悲精神。
山門內塑“四大天王”,表示護持佛法、庇佑眾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西殿供奉伽藍菩薩(關公形象),威嚴肅穆,是佛教中著名的護法神。
另外,大殿彩塑壁畫,內容豐富、造型逼真,人物栩栩如生,極具可觀性,內容為:釋迦牟尼降生、長大、出家、成道,直至弘法、涅槃,反映了佛教的起源。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的經變場景和大量佛教飛天、伎樂等;東殿壁畫內容為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表現了觀世音豐富多彩的不同形象;西殿壁畫採用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圖反映出古代儒家倡導的孝道思想,展示了人類社會至孝至善的人間親情。
在台子東南角立一鳳凰亭,內安檀木精雕鳳凰(原鳳凰被國家歷史博物館收藏),高1.62米,形神俱備、精雕細琢,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一隻檀木鳳凰。鳳凰下,是一香樟木雕刻的百鳥雕刻,寓意“百鳥朝鳳”。西南角原有一水井,現安裝一石雕龍井,口內噴水注入錢眼。三層台南牆安立一巨型石雕“鳳凰古松”,氣勢雄偉。北面正門中間有一15米多長的御道,雕有七龍兩鳳,為目前全國最長的石雕御道,兩旁分別有一道三十六級的石階,暗合“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之數”。頂層四角包以護牆,呈八角,取“八卦”之意。
三層台四周設立石雕護欄,均採用鳳的圖案。正門兩側各立一方形石柱,每根重達7噸,上有翔鳳,四面刻有康熙及歷代名人題詠鳳台的詩詞佳句。
鳳台建築格局均按明代營造法式,古樸端重,彩繪內容以龍鳳為主題的圖案,使整個鳳凰台古建風格體現出強烈的龍鳳文化,也意味著太平盛世龍鳳呈祥。
鳳凰台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景點,承載了三大文化內涵,即“始祖文化”、“運河文化”、“佛教文化”,是一處國內獨有、文化豐厚的人文景觀。
青州鳳凰台遺址
鳳凰台遺址,位於青州市何官鄉楊家營村東500米。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以後多次複查。現保存較好。  遺址為龍山文化至秦漢時期的文化遺存,遺址為龍山文化至秦漢時期的文化遺存,南北長300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約4.5萬平方米。該遺址的東、北、西三面有斷崖壁,暴露的文化層2—3米,發現有灰坑和墓葬。採集到的遺物有龍山時期的陶、石器,商周、漢代的陶器。1984年,山東大學與山東省文物局聯合舉辦山東文物幹部田野短訓班在此發掘,發掘面積1000餘平方米,共清理龍山文化時期至漢代的房基7座、灰坑和窖穴100多個、水井2眼、古道路一段、墓葬16座。遺址中心部位有一城基,城牆南北長270米至280米,東西寬170米,牆體寬9—13米,殘高2米左右。南牆有6米寬的城門缺口,牆內南半部有2.4萬平方米的大型活動面,北部為大型夯築台基———鳳凰台。發掘時將遺址分為12個區,同時在一區和六區布方,一區上層發現一個與南牆平行的建築群基礎,壓在大型活動面上,屬活動面的同期建築,基礎以下為龍山文化至商周的地層。六區只有大型糧倉基礎,地層關係與一區同。
出土了各種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建築材料以及古代錢幣等器物計千餘件。其中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陶鼎、陶鬹、三足盤;商周時期的素麵陶鬲、盔形器、陶簋;春秋時的罐形豆、彩繪陶壺、彩繪陶豆、陶井圈等。
1992年6月,該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荊門市京山市二一二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