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犀鳥(鳥類灰犀鳥)

盔犀鳥

鳥類灰犀鳥一般指本詞條

盔犀鳥是佛法僧目犀鳥科的鳥類,是舊大陸的一類熱帶鳥。它們的外貌特別引人注目,頭骨像頭盔,套在突出的喙上面。犀鳥中體型最小的是紅喙野村綜合研究所鳥,最大的是大野村綜合研究所鳥。是典型的大頭、細頸、寬翅膀、長發展巴鳥。羽毛呈褐色或黑色,上面通常都有明顯的白色標記。

盔犀鳥主要分布於東南亞的汶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和泰國。主要棲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常綠闊葉林中。食物主要以無花果為食,喜食絞殺榕的果實,亦兼吃些小型昆蟲、青蛙。一般在每年1-3月或者5-11月繁殖,一年一次。巢築於懸崖絕壁上的石洞或者粗壯的大樹上,巢穴築造完成,雌鳥就會鑽進巢穴,雄鳥便會用泥土、草根將洞口封住大部分,只留出桌球大小的小孔,以便在抵擋外來傷害以及給雌鳥投食。這段時間會長達5個月。在這5個月期間,雌鳥會產下 1-2 枚鳥蛋。

盔犀鳥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鳥類,據考古學家考證,它們已經在地球上生存近千萬年,見證了地球的千變萬化,被稱為“活的恐龍”。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近危(NT),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物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保護措施,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盔犀鳥是所有犀鳥科鳥類中體型最大的,體長110-120厘米,兩根中央細長尾羽長度可達50厘米;雄鳥體重3.1千克,雌鳥體重2.6-2.8千克。具圓形頭盔,頭盔凹凸變化,突與顱骨相關聯,與其他犀鳥不同,內部為實心,構成近10%的鳥的總重量。頂部和側面是強烈的紅色。像其他的犀鳥,從嘴的基部直至盔突先端的1/2或1/3處。嘴峰占頭部大小的一半以上,呈紅色。頭盔中後部外表鮮紅,前部與喙為黃色。雌鳥體型略小,鳥頸為淡藍色,頭盔小,顏色亦較淡,而無長尾羽。
盔犀鳥的頭部、頸部、背部、翅上覆羽、胸部和上腹部羽毛呈深棕色,具金屬光澤;翅膀的邊緣及尾羽為白色,並有黑色寬條紋。頭頸肌膚裸露,雄鳥臉部和頸部的羽毛紅橙色,頦部、喉部、上胸部和腋羽為黑色,其餘下體為白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基本相似,喉部藍色,但體形稍小。
眼睛大而美麗,虹膜為紅褐色,眼周的裸露皮膚雄鳥為紅色。

物種區別


盔犀鳥
體量
體長110-120厘米,兩根中央細長尾羽長度可達50厘米
體長約68厘米
特徵
典型的大頭、細頸、寬翅膀、長發展巴鳥。羽毛呈褐色或黑色,上面通常都有明顯的白色標記
上體暗灰褐色,下體淡棕褐色,喉白色,外側飛羽和外側尾羽尖端白色。雄鳥翅上有一小白斑,飛翔時極明顯。眼周裸露皮膚藍色。嘴粗大而笨重,具小的盔突。嘴的顏色雄鳥為黃色,雌鳥為暗褐色
圖片
盔犀鳥
盔犀鳥
盔犀鳥
白喉犀鳥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常綠闊葉林中。一般喜歡選擇在密林深處的參天大樹(如熱帶雨林茂密的樹)上生活。

生活習性

通常成對或小群生活,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多在樹上棲息和活動,有時也到地面上覓食。叫聲為“嘎克、嘎克、嘎克”,非常洪亮。飛翔時頭部和頸部向前伸直,兩翅平展。
主要以水果、無花果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蝸牛、蠕蟲、昆蟲、鼠類和蛇等。吃食的時候,常常先將食物拋在空中,然後用嘴準確無誤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消化不了的果核、獸骨等食物殘渣,則從胃中反吐出。
繁殖特性如同多數犀鳥科鳥類一樣,築巢於樹洞,雌鳥產卵其中,雄鳥以泥封洞口,僅留一小孔自外餵食,雛鳥孵化至羽毛接近長全時,雌鳥才破洞飛出。

分布範圍

原產地:汶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和泰國。
區域性滅絕:新加坡。
盔犀鳥(鳥類灰犀鳥)
盔犀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1-3月或5-11月。營巢於懸崖絕壁上的石洞、石縫或者樹洞的底部,有的巢可以連續幾年使用。石洞距離地面的高度為60米左右,洞口的直徑為60厘米左右,巢中鋪墊有松樹葉、雜草、羽毛等。巢的直徑為27厘米,深度為13厘米。每窩產卵2-3枚。由雌鳥在洞口封閉的巢中孵卵。
盔犀鳥和其他犀鳥的繁殖習性相同,雌鳥選好巢址後,在洞底鋪一層碎木屑,就在洞內產卵。產卵後蹲在巢內不再外出,將自己的排泄物混著種子、朽木等堆在洞口。雄鳥則從巢外頻頻送來濕泥、果實殘渣,幫助雌鳥將樹洞封住。封樹洞的物質滲有雌鳥粘性的胃液,因而非常牢固。最後在洞口留下一個垂直的裂隙,供雌鳥伸出嘴尖接近雄鳥的餵食。雌鳥幽囚洞中達數月之久,直到雛鳥快出飛時才破洞而出。在此期間,全靠雄鳥餵食。雄鳥能將胃壁的最內層脫落吐出,呈一薄膜狀,用以貯存果實,以供雌鳥和雛鳥食用。雌鳥出洞時已全身換上新羽,立即負責餵雛。雌鳥在封閉的洞穴內,還不時地清掃糞便等污物,它直接用嘴拋出洞外,它自己排便時,將肛門對著洞口直接噴射出,這種奇特的生活方式,也許是防衛天敵的傷害,及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所形成的適應。孵卵期28-40天。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狹窄、有限,被認為有一個適度數量減少的趨勢,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棲息地喪失、降水量減少、旅遊影響、道路發展、外來植物入侵,致使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已被列為生存近危的物種。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極危(CR)。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保護措施

盔犀鳥頭與象牙、犀牛角一樣,是國際貿易中被禁止的製品,其罪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41條規定: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主要價值

原產東亞熱帶雨林的盔犀鳥,因頭胄質地堅實美觀,而為人獵捕製成工藝品,並曾以進貢及貿易等方式傳入中國,名之為鶴頂。惟因只見製成品而未睹活物,故明人記述中多有臆斷訛誤者。端此論證。
鶴頂在元代已入中國,但廣為國人所知則是鄭和下西洋之後。因出產國多以為貢物,故典制不僅在貢國下列出,且還規定了正式的回賜價格。朝廷的官員多用於制杯、腰帶等以資賞玩。明中葉後國力漸漸減弱,出產國不再進貢,因此鶴頂紅逐漸變少,因而更加貴重;至清初實施海禁政策,與產地貿易斷絕,在中國遂至絕響。
因盔犀鳥頭胄為實心,外紅內黃,製成的各種工藝品(被稱為“鶴頂紅”)被收藏。隨著收藏升溫,地下貿易屢禁不絕,盔犀鳥作為瀕危物種,生存面臨極大壓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