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鳥蛇線蟲病
- 定義:寄生蟲病
- 隸屬:台灣鳥蛇線蟲
- 部位:皮下結締組織
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查,治療,預防,
病原
台灣鳥蛇線蟲蟲體細長,乳白色,體表角皮具細橫紋,頭端鈍圓。雄蟲長6毫米,尾部向腹面彎曲。雌蟲長100-240毫米,尾部逐漸尖細,尾端彎曲呈鉤狀。胎生。幼蟲纖細,白色,長0.39-0.42毫米,以劍水蚤為中間宿主。近年在四川發現一種四川鳥蛇線蟲,寄生於鴨的下頜、後腿等處的皮下結締組織,危害嚴重,蟲體特別長,可達31-60厘米。
流行特點
主要侵害3-8周齡雛野鴨,發病率達60%-80%,成年野鴨發病很少。在該蟲污染的含劍水蚤的稻田、池沼或溝渠中放養雛野鴨時極易感染,多發於春秋季節。雛野鴨多在症狀發生後10-20天死亡,死亡率10%-40%。
臨床症狀
雛野鴨患病時,在蟲體寄生部位長起小指頭或拇指頭大小的圓形結節,結節逐漸增大,壓迫下頜、咽喉部及鄰近的氣管、食道、神經和血管等,引起吞咽和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在腿部皮下寄生引起步行障礙;危及眼時,可致失明,不能採食,逐漸消瘦,生長發育遲緩,重者常引起死亡。症狀表現為病野鴨營養不良,消瘦,發育遲緩;下頜及咽喉部腫脹初較硬,逐漸柔軟,觸之有如觸橡膠的感覺。腫脹有時壓迫雙頰及下眼瞼,導致結膜外翻;腿部有結節的患部皮膚緊張,結節外壁菲薄。有時在患部看到蟲體脫出的痕跡或蟲體脫出後遺留的蟲體斷片。隨著患部增大,疼痛加劇,終致病野鴨不能起立,逐漸陷於惡病質而死亡。
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屍體消瘦,黏膜蒼白,患部青紫色。切開患部,流出凝固不全的稀薄血色液體,鏡檢可見有大量幼蟲。早期病變呈白色,在硬結中可見有纏繞成團的蟲體,陳舊病灶中僅留有黃褐色膠樣浸潤。新、舊病變的患部皮膚和皮下組織發紅,內混有多量的新生血管。
實驗室檢查
在流行地區發病季節,觀察野雛鴨下頜等處有無結節腫大,發現結節時,擠取結節內的液體鏡檢發現幼蟲,或切開患部找到蟲體以作確診。
治療
早期治療可取得良好效果。可用丙硫咪唑和左旋咪唑治療,均按100毫克/千克體重一次口服,或用75%酒精1-3毫升向結節病灶內注射,或用1%碘溶液或10.5%高錳酸鉀溶液,按結節大小,局部注射1-3毫升,可殺死蟲體。還可試用伊維菌素治療。
預防
加強雛野鴨管理,流行季節不要到可疑有病原存在的稻田和溝渠等處放養;在有中間宿主並遭受病原體污染的場所,撒布一些石灰以殺滅中間宿主。堅持對病鴨的早期治療,可減少對外界環境的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