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鱺形鰻蝦虎魚
- 拉丁學名:Taenioides anguillari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硬骨魚綱
- 目:鱸形目
- 亞目:蝦虎魚亞目
- 科:蝦虎魚科
- 亞科:近盲蝦虎魚亞科
- 屬:鰻蝦虎魚屬
- 命名者及年代:Taenioides anguillaris (Linnaeus,1758)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背鰭VI-43~48;臀鰭I-41~45;胸鰭16~18;腹鰭I-5;尾鰭14~16。鰓耙2+10~11。
體長為體高13.8~15.2倍,為頭長6.8~7.4倍。頭長為吻長3.0~4.5倍,為眼間隔4.3~5.5倍。
體很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似鰻形;背緣、腹緣幾乎平直,近尾端漸細小。頭較寬,亞圓筒形,無感覺管孔,頭長大於或等於腹鰭基部後緣至肛門的距離,有多行感覺乳突線,自眼後向前、後方輻射,感覺乳突線也見於頰部、鰓蓋部和吻側;頰部還具3條垂直的感覺乳突線。吻短鈍,背面中央有2條感覺乳突線。眼退化,隱於皮下。眼間隔寬,稍凸,約與吻長相等。鼻孔每側2個,分離:前鼻孔具一短管,位於三角形突起的端部;後鼻孔較大,圓形。口中大,寬短,上位,口裂幾乎近垂直。下頜及頦部顯著突出,下側有水平狀感覺乳突線一縱行。具許多外露的大犬齒;上、下頜外行齒擴大,尖端平直,犬齒狀,排列稀疏;上頜外行齒每側7個;下頜的每側4~5個;內行齒多行,絨毛狀;下頜縫合部後方無犬齒。舌游離,前端圓形。頭部腹面兩側有3對扁須。鰓孔中大,下側位。鰓蓋骨上方無凹陷,無感覺管孔;前鰓蓋骨後緣亦無感覺管孔。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
體裸露無鱗。體側有23~25個乳突狀黏液孔。
背鰭1個,鰭棘部與鰭條部連續,起點位於體的前半部,基部長,有6鰭棘,鰭棘與鰭條均埋於皮膜中,後端和尾鰭相連,無缺刻,第六鰭棘與第五及與第一鰭條的間距較大。臀鰭和背鰭鰭條部相對,同形,基部長,起點在背鰭第一或第二鰭條下方,埋於皮膜中,後端與尾鰭相連,無缺刻。胸鰭短小,約為頭長的1/3。腹鰭頗長,左、右腹鰭癒合成一漏斗狀吸盤。尾鰭尖長。
體腔中大,腸粗短。鰾發達。
體呈紅色帶藍灰色,腹部淺色。尾鰭黑色,其餘各鰭灰黑色。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分布於東海(中國近海)、台灣海峽、南海(中國近海)沿岸。
國外分布:澳大利亞和印度洋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