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喉綠啄木鳥

鱗喉綠啄木鳥

鱗喉啄木鳥(學名:Picus xanthopygaeus)是鴷形目啄木鳥科的綠色啄木鳥。腰黃,頂冠紅,頰灰。與灰頭啄木鳥的區別在於具白色頰紋,腹部具綠色鱗狀斑。雌鳥頂冠黑色。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中國西南及東南亞。為中國雲南西部開闊的低地林中非常罕見的留鳥。習性比大多數啄木鳥占域性強,食物多為螞蟻及白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鱗喉綠啄木鳥
  • 拉丁學名:Picus xanthopygaeus
  • 別稱鱗喉啄木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鴷形目
  • 啄木鳥科
  • 綠啄木鳥屬
  • :鱗喉綠啄木鳥
  • 分布區域: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中國西南及東南亞
  • 命名者及年代:Gray & Gray, 1846
  • 英文名稱:Streak-throated Woodpecker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雄性成鳥:頭頂紅色,頭頂後部羽毛有時具橙色先端,枕部有黑顯露;背及翼上覆羽草綠色,有時渲染黃色,有時較多橄欖色;腰部亮黃色,極少渲染橙色;初級飛羽暗褐色,外羽片和內羽片基部具白斑;最內側次級飛羽染濃綠色,並具不明顯的綠黃色橫斑,外側飛羽逐漸與初級飛羽趨於同色;尾羽綠褐色,在基部有不明顯白斑,最外側尾羽淺褐,整片羽毛均具較寬闊斑紋;眼至枕部具一白色眉紋,其上方有一黑紋;眼先暗黃白色;耳羽淡灰褐色,具較白的縱紋;兩頰灰白具不明顯的黑色縱紋;頦、喉黃灰色,具白色縱紋;前頸及胸部綠色較多,具不太明顯的暗色鱗狀紋;脅及尾下覆羽淡綠黃色,具寬闊的黑色鱗片狀紋。下體羽色變化較大。
鱗喉啄木鳥(圖2)鱗喉啄木鳥(圖2)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但頭頂黑色,頭側羽色較褐且暗。
虹膜紅色,具一粉紅色外圈;嘴峰角黃色,上嘴較暗較褐;跗蹠橄欖綠或橄欖灰色。
大小量度:體長280-300mm;嘴峰25-30mm;翅120-130mm;尾83-93mm;跗蹠25-26mm。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南部。中國雲南西部騰衝
鱗喉綠啄木鳥(分布圖)鱗喉綠啄木鳥(分布圖)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開闊的森林中,也出現於竹林、果園和次生林。常單獨在樹上活動,也常到地面活動和覓食。棲於開闊山地樺樹林、竹林中。

生活習性

常至地面活動。主要以螞蟻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啄本鳥是一種攀禽,它的腳趾兩前兩後,各趾都有銳爪,適於攀住樹木;尾羽的羽乾又硬又直,它能以尾羽撐在樹幹上,幫助腳以支持體重。所以啄木鳥不僅能攀登樹木,有時還能繞著樹幹旋轉著攀登。在攀登的過程中,啄木鳥用強直如鑿的嘴急速地叩木,使樹木發出“篤!篤!篤!”的聲音。如果發現樹幹的某處有蟲,啄木鳥就緊緊地攀在樹上,用嘴將樹皮啄破,用細長先端有鉤的舌頭伸進去,將蟲鉤出來吃掉。
啄木鳥每天敲擊樹木約為500-600次,啄木的速度極快,幾乎是音速的兩倍,這樣它的頭部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劇烈的震動,但它既不會得腦震盪,也不會頭痛。原來在啄木鳥的頭上至少有三層防震裝置,它的頭骨結構疏鬆而充滿空氣,頭骨的內部還有一層堅韌的外腦膜,在外腦膜和腦髓之間有一條狹窄的空隙,裡面含有液體,減低了震波的流體傳動,起到了消震的作用。由於突然旋轉的運動比直線的水平運動更容易造成腦損傷,所以在它頭的兩側都生有發達而強有力的肌肉,可以起到防震、消震的作用。這種精妙的防震設定原理,給防震工程學提供了安全運動防護帽和防震盔的正確設計方案,現代的防護帽都具有一個堅硬的外殼,裡面為一個鬆軟的套具,它們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帽中再加上一個防護領圈,以防止在突然碰撞時造成旋轉運動,這些都是從啄木鳥的習性和解剖學研究中所得到的啟示。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3-5枚,卵白色,為卵圓形,大小為26-27mm×20-21mm。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