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胎,中藥名。為六鰓鯊科哈那鯊屬動物扁頭哈那鯊Notorhynchus platycephalus(Tenore)或皺唇鯊科星鯊屬動物白斑星鯊Mustelus manazo Bleeker等雌性鯊魚的胎。我國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具有補虛,養血,調經,止瀉之功效。常用於久病體虛,咳嗽,痛經,小兒腹瀉。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鯊魚胎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軟骨魚綱
- 目:六鰓鯊目或真鯊目
- 科:六鰓鯊科或皺唇鯊科
- 屬:哈那鯊屬或星鯊屬
- 種:扁頭哈那鯊或白斑星鯊
- 分布區域: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 用量:1-2條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雌性鯊魚的胎。
性味
味甘、鹹,性平。
功效
補虛,養血,調經,止瀉。
主治
用於久病體虛,咳嗽,痛經,小兒腹瀉。
相關配伍
1、治久病體虛:鯊魚胎曬乾,搗碎,煮粥食。
2、治咳嗽:鯊魚胎焙黃,研粉,沖服。(1、2方出自《中國有毒魚類和藥用魚類》)
3、治慢性痢疾:鯊魚胎曬乾,煮食,每日1-2次。
4、治皮膚膿瘡:鯊魚胎1-2條,燉熟食用,連服數次。
5、治創口久不癒合:灰星鯊胎1條,加調味品,清水燉服,連服數次。(5-73-5方出自《海洋藥物民間套用》)
用法用量
內服:燉食,1-2條;或研末。
採集加工
捕得後,剖腹取胎。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1、體長一般達2-3m,前部較粗大,後部漸細小,尾狹長。頭扁寬,前緣廣圓,吻中長,約為頭長的四分之一。眼長圓形,無瞬膜。鼻孔中大,下側位,前鼻瓣後部圓,突出。口寬大,廣弧形,下唇褶發達,褶溝後延。上下頜牙側扁,上頜無正中牙,每側6牙,牙的內緣具大齒頭1個,向後彎斜;外緣具小齒頭1-3個。下頜正中牙1個,其中央無齒頭,兩側各具小齒頭3個;下頜每側6牙,牙梳狀,具5-6齒頭。噴水孔小,圓形,上側位,距第1腮孔比距眼為近。腮孔7個,寬大,下部伸達腹面,向後漸小,最後1個位於胸鰭基底前方。背鰭1個,後位,起點與腹鰭基底後端相對。胸鰭較大,外角和里角鈍尖。腹鰭與背鰭約等大,臀鰭小於背鰭。尾鰭甚長,尾椎軸平,後略上翹,下葉前部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尾部鈍尖。體灰褐色,散布不規則黑色斑點,腹部、腹鰭及臀鰭淺褐色。
2、體細長,一般在1m以內。頭寬,吻稍厚,前端鈍。眼橢圓形,瞬褶平橫外露,眼後有小型噴水孔。鼻孔位於口至吻的1/3處,有鼻瓣。口呈三角形,距吻端遠,有唇褶,上唇褶寬扁而長,下唇褶狹而短。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鰓孔5個,前3個較寬,比眼徑較大。最後2個較狹,位於胸鰭上方。背鰭2個,第1背鰭約於體腔中部上方,上角圓鈍,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第2背鰭稍小,形狀相似。臀鰭小,起點約與第2背鰭基底中部相對。胸鰭中大,始於第5鰓孔下方,後緣斜直或微凹。腹鰭位於背鰭間隔前半部下方,內角較尖。尾鰭狹長,上葉直而略窄,下葉前部微突,中後部有一凹缺,後部三角形突出。背面和上側面灰褐色,沿側線及側線上方散布著許多不規則的白色斑點;鰭褐色,邊緣較淡,下側面和腹面銀白色。
生長環境
1、棲息於近海底層,主食中小型魚類及甲殼動物。卵胎生,每胎產仔10餘尾。我國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黃海產量較大。
2、棲息於近海。以軟體動物、蝦、蟹及小魚為食。卵胎生,每產10餘仔。我國分布於黃海和東海等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