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廷博(1728—1814),字以文,號淥飲,祖籍安徽歙縣長塘,隨父鮑思詡居杭州。後定居桐鄉縣青鎮(今烏鎮)楊樹灣。著有《花韻軒小稿》、《詠物詩》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鮑廷博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728
- 逝世日期:1814
- 代表作品:《花韻軒小稿》、《詠物詩》等
人物平生,個人作品,
人物平生
鮑廷博(1728—1814),字以文,號淥飲,又號通介叟,祖籍安徽歙縣長塘,故世稱“長塘鮑氏”,隨父鮑思詡居杭州。曾一度遷居桐鄉縣青鎮(今烏鎮)楊樹灣,實際生活於杭州一帶。家世經商,殷富好文,父鮑思詡,不惜巨金求購宋元書籍,築室收藏,取“學然後知不足”義,名其室為“知不足齋”。
鮑廷博為歙縣秀才,亦勤學好古,不求仕進,喜購藏秘籍,久之,藏書甚富。他與江浙一帶著名藏書家頻繁交往,互相借抄,並廣錄先人後哲所遺手稿,八十餘歲仍往來於杭、湖、嘉、蘇數郡之間,所抄書籍不計其數,僅流傳至今有名可稽者即有140餘種。浙江學政阮元每於按試嘉湖之便,乘小舟至楊樹灣觀所藏書。
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四庫全書》館,詔求天下遺書,共收書3503種,廷博長子士恭以所藏精本626種進獻,內多為宋元以來之孤本、善本,居私家進書之首。從此,知不足齋之名上達朝廷。次年,得褒獎,賞賜了內府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及《平定回部得勝圖》、《平定兩金川戰圖》等。
乾隆四十年,《四庫全書》修成後歸還其原書,乾隆皇帝在其《唐闕史》和《宋仁宗武經總要》二書上題詩,詩曰:“知不足齋奚不足,渴於書籍是賢乎。長編大部都庋閣,小說卮言亦入廚。”廷博非常高興,深受鼓舞,遂立志刊刻《知不足齋叢書》,將家藏善本古書公諸海內,前後共30集,207種,781卷,其中後4集為其子鮑士恭、孫鮑正言續成。
廷博刻書,博採眾長,廣搜遺編,凡經史考訂、算書、金石、地理、書畫、詩文集、書目等皆擇優收入。其中不少是海內孤本。刊刻態度嚴謹,校勘精細,每得一書,必廣借善本,參互考訂,不妄改一字,極受時人稱道。 盧文弨《微刻古今名人著作疏》評論鮑廷博刻書說:"吾友鮑君以文者,生而篤好書籍,於人世一切寶貴利達之外,復不私以為枕秘,而欲公之。晨書暝寫,句核字仇"。叢書每成一冊,即以進獻朝廷。又刻《銷夏記》、《名醫類案》、《聊齋志異》等行世。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所刻刊之青柯亭本《聊齋志異》,為該書現存最早刻本。
廷博不僅嗜書,而且博學,浙江學政阮元說廷博“家藏萬卷,博極群書,雖隱僻罕見著錄者,問之,無不知其原委”。善詩,作《夕陽詩》20韻、《詠物詩》1卷,另有《花韻軒小稿》2卷。
嘉慶十八年(1813),浙江巡撫方受疇向廷博傳達仁宗皇帝旨意,詢問《知不足齋叢書》刊刻情況,廷博續刊至26集呈受疇,受疇具疏呈仁宗皇帝,仁宗稱讚廷博好古博學,老而不倦,加恩賞給舉人。時廷博已86歲高齡。次年,第27集將成時病逝於楊樹灣。其子鮑士恭秉父志,刊至30集。鮑廷博藏書特別值得稱讚之處是他的"以散為聚"的藏書思想,所謂"以散為聚"主要表現為以刻書的方法把書存之於世。所以他在中國出版史上亦有一定地位。
鮑廷博博覽群書,對古籍真偽、版本優劣及收藏鈔刊之經歷知之尤詳。阮元任浙江巡撫時,曾從其訪求古籍,探討校讎,極贊其知識之淵博,說:“古人云讀書破萬卷,君所讀破者奚翅數萬卷哉?”並贈詩稱“當世應無未見書”。廷博天性寬厚,好交結,重情誼,時以珍本古籍投贈友人。遇貧而好學者,輒貽以全套叢書。
乾隆五十六年(1791),芳椒堂主人嚴元照過知不足齋,廷博贈以宋槧殘本《周益公書稿》2冊。其書紙墨古雅可喜,嚴氏如獲至寶,即書跋語三則於書後。是年冬,知不足齋遭火災,部分書籍被焚。受其贈書者,以黃氏士禮居、汪氏藝芸精舍為多。道光、鹹豐年間,抄校諸本多歸歸安丁氏、仁和勞氏丹鉛精舍及吳興陸氏十萬卷樓(皕宋樓)。
光緒六年(1880),其曾孫鮑寅以朝廷賜書之在楊樹灣者,獻呈西湖文瀾閣寶藏。
個人作品
鮑廷博善詩文,其文稿大半散失,僅留有《花韻軒遺稿》、《花韻軒詠物詩存》(《花韻軒詠物詩存》收錄於《清代稿鈔本》中)。其夕陽詩30首尤膾炙人口,被稱為“鮑夕陽”。
清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刻書家。字以文,號淥飲,別號通介叟。祖籍安徽歙縣,移居浙江湖州烏程。年幼時流寓浙中,以冶坊為業。諸生,兩次參加省試未中,遂絕意科舉,專門從事藏書與刻書。居杭州時,他父親嗜讀書,就多方購買古今圖書,久之,所得多而精。購書近自嘉興、吳興,遠至大江南北,凡有古籍舊抄者,源源流入他門下。又與諸藏書家如阮元、袁廷檮、黃丕烈、陳鱣、趙昱、吳騫、朱文藻、金德輿、厲鶚、錢大昕等互通有無。先後購藏浙地如趙氏“小山堂”、盧氏“抱經堂”、汪氏“振綺堂”、吳氏“瓶花齋”、郁氏“東嘯軒”、鄭氏“二老閣”、金氏“桐華館”、吳氏“拜經樓”、孫氏“壽松堂”等著名藏家藏書,又建藏書樓以貯書,取《戴禮》“學然後知不足”之義,名為“知不足齋”。藏書極富,先後達10萬餘卷。編有《知不足齋宋元文集書目》1冊,收文集400餘種,多唐、金人文集。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館開,詔求天下遺書,其子鮑士恭進呈圖書626種,多為宋元舊版和舊寫本,為浙地藏書家進呈圖書最多者。賞賜《古今圖書集成》、《伊犁得勝圖》、《金川圖》等。翌年,發還原進書籍,而《唐闕史》、《宋仁宗武經總要》兩書皆蒙御題:“知不足齋莫不足,渴求書籍是賢乎!長編大部都庋閣,小說卮言亦入廚。《闕史》兩篇傳摭拾,晚唐遺蹟見規模。彥休自號參寥子,參得寥天一也無?”因而專辟一堂名“賜書堂”,凡三楹,分四大櫥,特作《賜書堂記》。藏書印有數十方,主要有“知不足齋鮑以文藏書”、“遺稿天留”、“黃金散盡為藏書”、“天都鮑氏困學齋圖籍”、“生長湖山曲”、“一生勤苦書千卷”、“困學齋主人心賞”、“鐙味軒”、“世守陳編之家”、“老眼向書明”、“通介叟”、“好書堆岸轉甘貧”、“教西長塘鮑氏知不足齋藏書印”、“鮑以文藏書記”、“階庭橫古今”、“御賜清愛堂”、“老屋三間賜書萬卷”等。精於校勘,王鳴盛、顧廣圻、翁廣平等對其所校刻之書,評價極高,校刻有《知不足齋叢書》30輯,207種,大都是善本書,範圍廣泛,材料豐富,如詩文、書畫、地理、算學、經史、書目等,是清代富有參考價值的大型叢書之一。為此,嘉慶帝於十八年(1813)下諭褒獎其刻書功績,特欽賜舉人。其後高承勛、鮑廷爵又輯有《續知不足齋叢書》、《後知不足齋叢書》,均仿照其體例。工於詩,因作《夕陽》詩有名一時,袁枚、阮元稱他為“鮑夕陽”。著有《花韻軒小稿》、《詠物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