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鮑家屯水利工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經鮑氏族人逐步改修、擴建,日臻完善。
2022年,鮑家屯水利工程納入“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儲備庫。
建築格局
鮑家屯水利工程由橫壩、順壩和高低龍口組成,大小7個堤壩、5條主渠道、兩座水碾房、兩座石橋,總長730米,溝渠長3.2千米。採用水利工程較少見的S形壩,不僅降低了洪水的衝擊力,且具有美感。鮑家屯水利工程採用“魚嘴分流”的方式,把上遊河道一分為二,形成“兩河繞田壩”態勢,使村落周邊不同高程近3000畝田地都能得到自流灌溉。
主要建築
鮑屯村
鮑屯村落由內、外八陣構築形成,主為古時軍事防禦。內八陣以大廟為核心(中軍),內瓮城為紐帶。堅固的石頭房屋構成八個防禦陣地(八條街巷)。一道堅固高大的石頭寨牆,把八陣包圍起來,形成一座巨大的“迷魂陣”。外八陣以內八陣為中軍(核心)利用其四周七座山峰和邢江河的有利地形,用石牆、碉堡、岩石、壕溝和河溝構築成八道外圍防禦陣地。整體布局為一軸兩區內外八陣構築形成,強調中軸對稱、主次分明。
水利工程
鮑家屯水利工程現存建築有驛馬壩、小壩、大青山壩、廣前壩、小青山壩、回龍壩、新河壩7座,魚嘴渠、大青山渠、苗山渠、小壩渠、水碾渠5座。另有七眼橋、小青山單孔橋、水碾房等,仍在使用。
分水樞紐
水倉壩是整個工程的分水樞紐,長60米,高2餘米,寬2餘米,全用石頭拌糯米汁漿砌成。水倉壩呈“L”形,壩頂有幾個溢洪口,壩中採用“魚嘴分水”的方式使河水形成三個流向:一部分河水通過河壩或溢洪口往下游流,流經大青山壩和小青山腳,這是古河道部分;另一部分通過魚嘴後的水渠流經大青山、門前壩、水碾房和小青山周邊的田壩;此外,還有一部分河水則向下游“小壩灣”方向通過全長1330米的人工河流(與老河道在“螺螄灣”匯合)流向鮑屯村前的小壩灣、門前壩和小青山;最後三部分河水全在小青山麓的回龍壩匯合,流入九溪河。
歷史文化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為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發動“調北征南”戰役,鮑姓始祖鮑福寶奉旨由老家安徽歙縣棠樾村入黔征戰。征戰勝利後,朱元璋為了貴州的“長治久安”,實行留軍屯田戍邊,鮑福寶選地建村落。最初村名叫“楊柳灣”,清初隸屬安屯置堡,取名“永安屯”,因村民大部分姓鮑,後改名為鮑家屯,一直沿用。鮑屯村號稱“大明屯堡第一屯”,已有650多年歷史,是第五批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軍屯的典型代表。
文物價值
鮑屯村對於研究明代的築城歷史和明軍防禦作戰的指導思想和戰術具有重要意義。鮑屯古水利工程是貴州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並依然有效發揮水利功能的明代古水利工程,對研究當地水利工程提供重要參考價值。
鮑屯水利系統是農民主動建設、農民自覺管理的地方公共事業的結果,體現了宗族社會中鄉民自治社會的特點。鮑家屯古代水利工程反映出歷史時期屯堡區的自治管理形態,是研究農村水利維護、水資源分配和公共工程管理的重要實例。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鮑家屯水利工程位於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家屯村。
安順市西秀區人民政府距離鮑家屯水利工程20千米,駕車約30分鐘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