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穆王西巡紀年,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或以重大歷史事件紀年稱謂為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人口非常稀少,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八百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魴姓
- 拼音:fáng
- 注音:ㄈㄤˊ
- 詞性:姓氏
- 源於:姬姓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基本介紹
魴[魴,讀音作fáng(ㄈㄤ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穆王西巡紀年,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或以重大歷史事件紀年稱謂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在先秦的歷史神話典籍《穆天子傳》中,記載了周穆王(周繆王)姬滿率領七萃之士,駕上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等駿馬,由造父趕車,伯夭作嚮導,從宗周出發,越過漳水,經由河宗、陽紆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於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飲酬酢的神話故事。宗周,就是洛邑(今河南洛陽),周穆王的西行路線是從洛邑出發,北行越太行山,經由河套,然後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肅、青海、新疆,曾到達帕米爾高原地區(西王母之邦)。在史籍《穆天子傳》中所記述的內容,除去神話傳說和誇張的成份,還是有助於今人了解古代各族分布、遷徙的歷史和他們之間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時期中西交通徑路以及文化交流的情況,至少說明遠在漢武帝劉徹派張騫通西域以前,中國內地和中亞之間就已有個人和團體的交往接觸。這一點,已有不少考古材料可資證明。晉朝著名史學家郭璞曾為《穆天子傳》作注。清朝學者檀萃也著有《穆天子傳註疏》,其後有洪頤煊校正本。繼洪頤煊之後,還有翟雲升的《覆校穆天子傳》。近幾十年來,有學者丁謙所撰著的《穆天子傳地理考證》、顧實所撰著的《穆天子傳西征講疏》等文章。
西周王朝君主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曾率大軍南征北戰,擴充並穩定了西周王朝的地域範圍。當他在向東巡視確定能種植的田地時,曾抵達宗周東南方向的房邑一帶,當時即稱“魴”(今河南沁陽)。晉朝學者郭璞注釋:房,於國,紀年作魴,即高邑之地。之後,其地之民便以周穆王開化此地的紀年“魴”為姓氏,稱魴氏。
後來,魴氏族人因居邑地在古於國故地的房邑,因此多改為諧音的房氏。據說,唐朝時期的著名開國名臣尚書左僕射(丞相)、梁國公房玄齡,就是該支魴氏一族的後裔。古於國,位於今河南省的駐馬店市沁陽縣西北十五公里於邰村的東邊,也就是商王朝時期鄂侯的封地。到了西周初期,鄂侯南遷,周武王便將古於國舊地分封給了兒子姬於叔,對此,史籍《史記》徐廣注、《水經注》、《河內縣誌》等文獻中均有記載。
在姬於叔的庶支後裔子孫中,亦有以先祖封國之古名稱為姓氏者,稱魴氏,後亦有人改稱房氏者。在古代,魴氏與房氏通常被視為同宗同源的一族人,其實,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大夫罟士魴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魴氏出罟士魴之後,望出東平。根據《春秋左傳·魯襄公》的記載,在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悼公姬歡(公元前586~前558年在位)執政期間,屬下有其父晉厲公姬壽曼(姬州蒲)留下的數位著名上卿大夫,其中就有以智謀著稱的羊舌赤、魏絳、罟士魴。罟士魴,公元前?~前560年,姬姓,著名春秋時期晉國上大夫,以端莊守正著稱。
到周靈王八年(晉厲公十七年,秦景公嬴石十三年,楚共王熊審二十七年,公元前564年),秦景公要聯絡楚國伐晉,楚國也同意了。秦國大夫子囊馬上勸阻:“不可。當今我們還不能與晉國爭鋒。晉國君主政事明覺,舉止適當。他們各級官員同心協力,上卿謙讓為善,大夫們不失職守,其士競相禮教,百姓們努力農耕。其它商工皂隸秩序井然,不知遷業。雖然韓厥已經老了,荀罃也很少過問政事,但范匄少於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軍。韓起少於欒黶,而且在欒黶、罟士魴的教導下做得更好,使佐上軍。魏絳多功,以趙武為賢而為之佐。君明臣忠,上讓下競。這樣的狀況,晉國是不可敵的,只能以後再說!”這說明,在罟士魴、韓厥、荀罃、魏絳等一代賢明大臣的協助下,晉悼公將晉國治理得還相當不錯,至少當時強如秦國者,若想攻擊晉國還是力有不逮的,必須要聯合另一諸侯強國的楚國,方敢為之。
罟士魴與晉國著名的智武子(荀罃)皆逝世於周靈王十二年(晉厲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60年)春季。其後裔子孫以先祖為榮,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後分衍出罟氏、士氏、魴氏三姓,雖為偏少姓氏,但皆為同宗同源的古老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周穆王、姬於叔、罟士魴。
遷徙分布
魴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人口非常稀少,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八百位,在台灣省則未列入台灣當局“內政部民政總署”在2005年(島內民國九十四年)2月28日對台閩地區姓氏進行的統計程式,族人多以東平為郡望。
今河北省的邯鄲市,山東省的東營史港口經濟開發區,河南省的鄭州市,浙江省的寧波市鄞州區,雲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均有魴氏族人零星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七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廢黜。宋朝宣和年間以鄆州為東平府,治所在須城(今山東東平)。明、清兩朝為州。民國時期廢州改為縣。
堂號
東平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