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藏德國木刻畫《犧牲》,縱12.8厘米,橫11.8厘米,二級文物。上海魯迅紀念館藏。
這是德國版畫家凱綏·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犧牲》,來自組畫《戰爭》七幅之一,為館藏二級文物。為悼念革命作家柔石的殉難,魯迅選其刊登在1931年9月20日左在線上關刊物《北斗》創刊號上,以此表達深沉的紀念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無言抗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迅藏德國木刻畫《犧牲》
- 館藏地點:上海魯迅紀念館
- 所屬年代:1931
- 類別:木刻畫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文物價值,
文物歷史
1928年11月,魯迅與柔石等人一同創立文藝團體朝花社,編印《朝花旬刊》,出版“藝苑朝華”畫集等,“目的是在紹介東歐和西歐的文學,輸入外國的版畫。”在工作生活往來中,魯迅十分信任柔石,兩人成為了莫逆之交。在魯迅推薦下,柔石擔任了《語絲》編輯,創作出《二月》《為奴隸的母親》等優秀文學作品。
1931年2月7日,柔石、殷夫、馮鏗、胡也頻、李偉森五位“左聯”青年作家和其他革命者共二十四人,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槍殺或活埋於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得知噩耗的魯迅悲痛萬分,尤其是情同父子的柔石身中十彈,強烈的複雜情緒積壓心頭,悲憤無言。事件發生後,世界範圍內的進步文藝家聯名提出抗議,珂勒惠支署名其中。
當時,“左聯”決定創刊《北斗》雜誌,由丁玲負責。她希望《北斗》能登載插圖,馮雪峰告訴她可以請魯迅幫助。1931年7月,魯迅接待兩人的來訪,並向他們特別推薦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犧牲》,答應為這張畫寫說明,以供稿給《北斗》創刊號。同年9月,為了紀念柔石等“左聯”五烈士,《北斗》雜誌創刊號刊登了木刻作品《犧牲》,這是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幅珂勒惠支版畫。魯迅為該畫撰寫說明,介紹珂勒惠支的生平和作品。
珂勒惠支在創作《犧牲》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她經歷著失去兩個幼子的痛苦,故將悲憤的情緒融入黑白木刻,用粗狂的線條和明暗的對比,刻畫了一位母親飽含著悲痛讓兒子去做無謂的犧牲。魯迅將《犧牲》的作品內涵與“左聯”五烈士的鬥爭精神聯繫起來,表達對壓迫者、黑暗社會的抗議與憤怒,對一切被侮辱和損害者深廣的同情和愛。
文物特徵
縱12.8厘米,橫11.8厘米
文物價值
《北斗》創刊號上的這幅魯迅選取的黑白木刻《犧牲》,不僅用以紀念逝去的生命,更是展現了珂勒惠支木刻藝術的強大精神力量,正如他在此畫的說明中寫道:“這漂泛於她的藝術之上,如一種善的徵兆。這使我們希望離開人間。然而這也是對於更新和更好的‘將來’的督促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