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孫飄流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魯濱孫飄流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魯濱孫飄流記(人民文學出版社)》是2012年6月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 笛福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濱孫飄流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 作者:[英] 笛福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ISBN:978702008985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丹尼爾·笛福(1660——1731)有不尋常的經歷。他出生在倫敦的一個信奉新教的家庭,父親是屠夫(一說是油燭商),在王政復辟時期曾因為追隨不肯宣誓效忠國教的牧師而舉家遷徙。按照父母的安排,笛福本應成為一名教士,但是他在二十一歲時思慮再三決定“下海”經商。此後,他投身工商業,參與政治甚至間諜活動,還寫文章辦刊物。他曾週遊歐洲列國。他屢敗屢戰,事業大起大落,忽而發財,忽而破產,一時受國王賞識,一時被捕入獄。年近六十歲時他開始動筆寫虛構作品《魯濱孫飄流記》(1719),不想卻大獲成功。這促使他數月後便推出了該書的續集,並在短短五年內一鼓作氣寫出《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1722)、《羅克薩娜》(1724)等好幾部小說。
《魯濱孫飄流記》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首先,它塑造了一種新人物。像其創造者笛福一樣,小說的敘述者兼主人公魯濱孫·克魯索是個永不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動者,是那個不斷擴張、不斷攫取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典型產物。他不屑守成,傾心開拓,五次三番地拋開小康之家,出海闖天下。他理智明達,肯於勞動並善於勞動。他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以後,不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製造器具、縫紉衣服,把荒島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榮的家園。他在海外冒險多年,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得到了可觀的財富,完成了他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的創業歷程。
魯濱孫又是個徹頭徹尾的“經濟人”。他熱衷於航海,並不是因為有什麼浪漫的追求,而完全是為了經濟利益。他在海島上曾發過幾句金錢無用的感慨,但說過以後立刻就把見到的錢幣一一收好,最後又一個不落帶回英國。在他看來,非經濟的社會關係和活動是次要的,父母之言不足信,安樂之家不足戀。這部自述體小說幾乎不曾記錄任何消遣活動(如果和鸚鵡說話不算在其中);也幾乎不從純欣賞的角度(或說美學的角度)來描寫自然景象或異國風光。人與人的關係當然也首先是契約關係、借貸關係、主僕關係。魯濱孫心安理得地把販賣黑奴看作利潤豐厚的風險事業。他被海盜俘獲時曾鼓動同為海盜奴隸的小男孩佐立一起逃跑,並許諾要使他成為“了不起的人”。然而一旦出逃成功又有人出了個好價錢,他只稍經猶豫、略講價錢,就把那孩子賣了。後來他在荒島上解救了一名土著,給他起名“星期五”,便順理成章地把他收作自己的奴僕。他回到歐洲之後找到他的代理人即當年救過他的葡萄牙船長。那老人此時已經窮愁潦倒,但仍然傾其所有拿出一百六十金幣還欠魯濱孫的錢,並交出一份詳細的收支賬目。魯濱孫感動萬分,熱淚盈眶,同時卻不忘記一絲不苟地寫一張收據。
總之,就其思想而言,魯濱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勞動者,而是以“占有”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的拓荒人。他的荒島經歷是早期西方殖民者的開拓史詩的一個縮影。“落難”最終成了一首占有狂想曲,經過了占有、開發和改善等資本主義“進步”歷程。惟其如此,魯濱孫才成為現代文學中影響最深遠的原型或神話人物之一。

圖書目錄

導讀
知識連結
魯濱孫飄流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