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木村

魚木村

魚木村,因攻寨的土司道:“要攻克此寨猶如緣木求魚”而得名,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謀道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湖北省與重慶市交界處,村域面積3.09平方公里。

魚木村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一直為土司軍事要塞,改土歸流後,為土家族人聚居地,是一座集政治、軍事、文化為一體的土家族山寨,該寨四周懸崖三迭,絕壁高聳,關卡雄奇;寨頂土地平曠,形如鞀鼓,僅有一條石板古道從“鼓柄”進入寨內,小道僅寬1米,地勢十分險要。對研究土家族歷史、建築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2013年8月26日,魚木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2022年6月24日,楊柳村、農科村、中山村、沙帽村和魚木村合併為魚木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木村
  • 村落屬性:行政村
  • 所屬政區: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
  • 村域面積:3.09平方公里
  • 形成年代:明代
  • 主要產業:農業、旅遊業
  • 主要景點:寨門樓、寨牆、寨卡、古棧道。
  • 保護級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 批准單位: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 批准時間:2013年8月26日
村落歷史,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村落格局,選址理念,空間布局,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寨門樓,六吉堂,連五間民居,雙壽局,向梓墓壽藏碑,歷史文化,綜述,節慶活動,祭祀文化,婚喪嫁娶,歷史人物,非物質文化,物產美食,物產,美食,榮譽稱號,旅遊信息,入村路線,村內導覽,

村落歷史

自洪武八年(1375年),龍陽峒安撫司譚元亨建關立卡,定居魚木寨開始,村落無遷徙歷史。
明洪武二年(1369年),龍淵安撫司譚福一落業萬縣樂往壩(今謀道鎮七獠壩村),洪武八年(1375年),譚元亨襲龍淵宣撫司職後改為龍陽峒安撫司,占據銅鑼關、魚木寨一帶,建關設卡,並在魚木寨上魚木洞內製造武器。“凡朝廷有徵調,認承捍兵三千,出力報效”。
明永樂七年(1409年),附籍石柱土司,協辦軍務,後因平船頭寨黃中有功,擴大疆界,其地“東齊冷耳阱抵利川河,南至忠路司抵嶺心,西至牡羊坪抵免灘河,北至龍駒壩抵岩侖”,其中樂往壩、豬羊坪、褶岩壩、瓦礫洞、中咀、下岩壩等地,分三等納稅,收作銅鑼關軍費。
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八世譚彥相將龍陽峒域編籍萬縣,奉旨諭允,脫離石柱土司。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石柱宣撫使馬斗斛,馬千乘圖謀恢復龍陽峒,率兵圍攻銅鑼關、魚木寨一帶地方,“燒毀民房300餘處,殺害百餘命”。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魚木寨劃歸萬縣。
清嘉慶四年(1799年)魚木寨為防“賊匪流竄,擾亂鄉渠良民”重修寨樓一座,炮樓二座,寨牆兩段,寨卡6座,整個山寨固若金湯。民國初年,川軍司令方化南住魚木寨,仍在魚木洞中造槍制炮,並屯兵張鳳坪下兵洞。
清同治五年(1866年)增修《萬縣誌》載:“魚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廣約十里,形如鞀鼓,從鼓柄入寨門,其徑險仄。”魚木寨自古以來,進出僅一通道,即從南邊寨頸入,北邊三陽關出。南進之地為一山脊,長約50米,寬不足2米,兩側懸崖絕壁,高20餘米,恰似鼓柄,當地人稱寨頸。在鼓柄與鼓面結合部赫然矗立著一座寨堡,寨堡的大門就扼守著這唯一進寨的咽喉要道。北出之門三陽關為一卡門石堡控制下的“天梯石棧”,石棧長20米,半截懸空外露的天梯石棧,石棧下是一段垂直鑿於崖上,深約20厘米,寬約50厘米,形如新月,共23級的手扒岩。寨內房屋建築始於明初,至清中葉,成氏、向氏住宅已具規模。
清同治年間,向、成二姓在寨內競修墳墓,現余大型碑墓十一座,精雕細刻,蔚為壯觀。
嘉慶四年(1799年),魚木寨人為防“賊匪流竄,擾亂鄉渠良民”,而修建。建築平面呈梯形,兩側牆腳與崖沿靠齊。前、左、右三方牆壁以規整條石用石灰凝縫修就,正面形近長方;左右側壁較正壁稍低,人字瓦頂隱於正壁之後。正壁下正中開獨門,為進寨通道。正面門額上嵌石匾一塊,正楷陰刻“魚木寨”三個大字,文革期間被鏟毀,現存為1992年重刻。門額上方開內大外小射擊孔兩排共9個,嚴密地封鎖著進寨道路。寨樓內分上下兩層共4間,樓上射擊孔下以壁建石台,以利守衛作戰,其餘各間供屯兵住宿。第一層前面為樓堡,前窄後寬,平面呈梯形狀,除中間大門內留有一寬1.83米,長5.8米的通道,其餘全用條石砌成實體,通道頂上亦用條石鋪砌。樓上射擊孔下以壁建石台,後4間為木壁架用條石封砌。木樓板,進門右側堡樓牆壁上嵌清嘉慶四年奉修碑一塊,楷書陰刻,字跡清晰,記述著魚木寨修寨建卡的始末緣由來。
1955年,魚木寨由四川萬縣劃歸湖北利川,屬謀道轄區內的一個行政自然村。由於長期交通受限,寨內經濟發展緩慢。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魚木村位於利川市謀道鎮,東南距利川市城60公里,西北距重慶市萬州港50公里,318國道繞經寨麓,村域面積3.09平方公里。
魚木寨
 

地形地貌

魚木村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屬巫山余脈雲貴高原的延伸部分,最高海撥1284米,最低海撥711米。
該村四周懸崖三迭,絕壁高聳,關卡雄奇;寨頂土地平曠,形如鞀鼓,唯一石板古道從“鼓柄”進入寨內,小道僅寬1米,地勢十分險要。
魚木村屬於鄂西南構造剝蝕低中山區,是利中盆地以外萬山叢中一突兀的山村,屬巫山余脈雲貴高原的延伸部分。主要遺存處於台面之上,台面高程一般在1020~1180m,相對高差160m,總體地勢為南高北低;由台面向周邊逐級跌落,可分為2~3級台階,局部可見4級台階,台階間多為斜~陡坡相連線.

氣候特徵

魚木村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此地因山巒起伏,溝壑幽深,植被茂盛,海拔高度不同,氣候差異明顯,為典型的山地氣候。
魚木村
晚霞下的魚木村

村落格局

選址理念

在建築上依山就勢,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觸地面少的房子,減少對地形地貌的破壞,是當時修建民宅謹遵規範。南方杉木居多,就地取材建構極為方便,一般經濟狀況者均可靠族鄰勞力可得,不賴官賜。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又達到了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一,體現出人與自然相得益彰,"以天地為廬"的玄學意識。
它遵從於傳統的中國風水學,坐北朝南。背靠山,面向水,布局緊湊,基本以南北軸對稱。

空間布局

魚木村整體地形坡度較大,難得在半山腰得一平地,就勢而建,道路蜿蜒而上,路下良田成片,阡陌縱橫,讓整個古民居在綠樹掩影中。
丘陵山區溝壑縱橫,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在建築上依山就勢,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觸地面少的房子,減少對地形地貌的破壞。
如今的318國道從雞頭溝穿行而過,雞頭溝水質清澈,風景秀麗,這條公路也是過去的主鹽道,是湖北進入萬州的必經之路。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魚木村以土家族為主,全村現轄9個村民小組,有戶籍人口168戶、630人,常住人口:310人。

經濟

魚木村主要產業:農業、旅遊業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村級集體年收入30萬元,村民年均收入2000元。

主要景點

寨門樓

位於魚木寨入寨之地的山脊上,座東北向西南,清嘉慶四年(1799年),魚木寨人為防“賊匪流竄,擾亂鄉渠良民”,而修建。建築平面呈梯形,兩側牆腳與崖沿靠齊。進門右側堡樓牆壁上嵌清嘉慶四年奉修碑一塊,楷書陰刻,字跡清晰,記述著魚木寨修寨建卡的始末緣由。

六吉堂

又稱下老房子。六吉堂位於老房子前側坎下,是魚木寨現存民居最具規模和影響的建築。該屋始建於清末,建成於民國九年,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兩進院落,中心天井用規整塊石鋪設。正屋前廊左右欄牆各嵌石刻一通,由當地居民向光遠於清末民初的民國九年立此碑文,碑體長4米,通高1米,正楷陰刻《南陽柴夫子訓子格言》,書法穩健、刀法嫻熟,長短句式,語言生動,此碑將漢文化精神在鄂西南土家村落魚木寨立足傳播,成為中原漢文化與土家族文化交融的最好見證。

連五間民居

連五間原為成氏祠堂,所謂連五間即有五間大房(堂屋)連在一起,從西到東分別為堂屋—歇房—大堂房—歇房—堂屋—歇房—大堂房—歇房—灶房,即每個堂屋兩側均有歇房。五間房用一單廊連通,橫跨兩個院落,屬於一排雙院的形式。由於淨空較高,歇房處被分隔出一夾層,用來貯藏食物、器具。連五間的兩個院子大小不一,等級也不盡相同。西面院子大、等級高,大堂屋為宴請賓客所用,入口架空層停放驕子;二層為一圈跑馬廊,架空樓上為戲台;另一院子大堂屋作為祠堂,入口架空成為孩子們玩耍的場所,有時也用來堆放穀物,其二層為後廂房。

雙壽局

成永高夫婦墓,以下簡稱成氏墓,是典型的庭院複合式沙石墓碑,建成於清同治五年(1866)。墓碑四周建護牆。前牆為鏤空的雕花石欄,欄柱頭上園雕蹲獅。墓院兩側門直通成氏子孫的陽宅,形成陰陽兩宅渾然一體的總體格局。

向梓墓壽藏碑

位於魚木寨松樹灣的向梓墓壽藏碑(以下簡稱向梓墓)是樓閣複合式的代表。此墓與成氏墓同建於清同治五年。主碑前原有牌坊,兩柱書刻楹聯:“溪號大龍彼是當年發跡地,寨名魚木此為異日返魂鄉”。點明墓主生(四川大龍)卒地。向梓墓全碑金漆塗飾,在蒼翠的松林的襯托下尤如一座五彩的樓閣。

歷史文化

綜述

魚木村是古村風貌整體保存完好的典範。依託所處地形而建,與大自然產生了有機而完整的統一。寨中民居、墓葬樸實生動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裝飾是土家族文化、技術與巴文化、川文化、蠻文化、融合的結晶。寨內所包涵的藝術來源於土家人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體現人民民眾的聰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術交流融匯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寶貴建築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論是寨內的古道、碑樓墓、民居、卡門還是建築裝飾、楹聯匾額、碑刻條石、石質生活用具,無不滲透土家族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無不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展現歷史文化的深厚和豐富內容。

節慶活動

四節蓮響舞,人數在十多人至二十幾人,蓮響長兩米,中間加小錢,用竹子做成,加上鑼鼓配音,用額、肩、臂、肘、腰、腿、足、撞擊四節蓮響,發出響聲,在表演中既要和鑼鼓的聲音相穩和,又要把蓮分解響成四節,難度很大,最後還要還原成一根蓮響,特別是地上翻滾的技巧動作難庋度較大,既不停地翻滾,又要有節奏地擊打身體的各個部位,手棍齊舞情緒熱烈,模仿龍的有“黃龍纏腰”、“懶龍翻身”、“地盤龍等”,模訪魚的“鯉魚板子”反映百姓日常生活的“艄公推船”、“雙人翻米”、“尼姑打座”、“仙女散花”等。

祭祀文化

崇祀丫公天子、崇尚祈富禳災、坐活夜、趕草壩場、把祖母埋在家廟中的神龕中,把先人葬在堂屋內,以及婚喪嫁聚中繁冗的禮儀活動等。都從不同側面提示了土家先民和大自然協調默契的生存軌跡,而且顯示了他們對生生死死的不同看法。

婚喪嫁娶

魚木村的婚喪嫁聚均保留了土家族傳統文化的本質特色和習俗,十分獨特,主要參與人均為事主的親戚朋友。

歷史人物

譚福一
任職龍淵安撫司,定居萬縣。
譚元亨
襲龍淵宣撫司,後改龍陽峒安撫司,在魚木寨建關設卡。
譚彥相
編藉四川萬縣。
馬斗斛
石柱宣撫使馬斗斛圖謀恢復龍陽峒,率兵圍攻魚木寨,燒毀民房300餘處,殺人百餘命。
方化南
民國初年,川軍司令方化南屯兵魚木寨張鳳坪,制槍造炮。

非物質文化

魚木村非物質文化有民間“吹打樂”“、舞龍舞獅”、“四節蓬響”等一批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物產美食

物產

魚木村的農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手工藝品以土家十字繡為主。

美食

土家風味的“甜酒糯米湯圓”、“陰米子”、“土臘肉”、“合渣”為主。

榮譽稱號

1992年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並將寨門樓、三陽關卡門等重要文物建築征歸國有。
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8月26日,魚木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2019年12月,恩施州利川市謀道鎮魚木村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認定為國家森林鄉村。

旅遊信息

入村路線

從利川汽車站乘車1.5小時就可以到,或者先從利川市坐班車到謀道鎮,再從謀道包車前往,也可以乘坐班車前往,謀道站內有3趟車到達魚木寨。

村內導覽

村內以旅行游步道為主,無機動車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