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魔蜥(魔蜥)

澳洲魔蜥

魔蜥一般指本詞條

澳洲魔蜥是一種無害的蜥蜴,它只靠吃螞蟻維生。屬於小型日行性蜥蜴,與鬃獅蜥有親戚關係。全長不超過手掌,全身布滿又硬又長的棘刺,比角蜥更有過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澳洲魔蜥
  • 拉丁學名:Moloch horridus Gray
  • 別稱:澳洲刺角蜥、澳洲棘蜥、刺甲蜥、魔蜥、棘蜥、刺魔
  • 二名法:Moloch horrid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有鱗目
  • 鬣蜥科
  • :Moloch屬
  • :澳洲魔蜥
  • 分布區域大洋洲
  • 英文名稱:Thorny Devil,Mountain Devil
  • 命名者及時間:Gray,1841
  • IUCN評級:NE,未評估
簡介,魔蜥的水份,棲息環境,飼養繁殖,

簡介

澳大利亞沙漠中最奇特的蜥蜴就是澳洲魔蜥,它身上、腿上、短尾巴上都密密麻麻布滿了巨大的,硬的鱗甲刺。兩根最長的刺就在眼睛上方,這樣讓人看上去好像這動物長了角,還有它背上長著一個刺狀的肉瘤,它的外表顏色也是變化多端,黃、棕、紅,讓人覺得這可能是一種劇毒無比的動物。而實際上澳洲魔蜥是一種無害的蜥蜴,它只靠吃螞蟻維生。魔蜥其實是名不副實。全長不超過手掌長,全身布滿又硬又長的棘刺,比角蜥更有過之。最特別的是它的頸部有一個肉瘤,同樣長滿棘刺,遇到掠食者攻擊時,魔蜥會將頭部低下包於前腳之中,這時位於頸部的肉瘤就十分突出類似是頭部,引誘掠食者攻擊錯誤的部位再伺機逃脫。這種欺敵方式是蜥蜴類中獨一無二的。
澳洲魔蜥個性十分溫馴,行動遲緩,日間在沙漠地帶尋找蟻冢以捕食螞蟻,這是它們唯一的食物一餐可以吃掉上千隻螞蟻,飼養起來是很不容易的。夜間則鑽入沙中或草叢中棲息。
台灣也已經有人引進飼養,當然數十萬台幣的身價養得起又敢於嘗試的人也是絕無僅有的。
澳洲魔蜥

魔蜥的水份

沙漠中一年四季難得有水,除了偶爾才有的雨水外,更有保障的是露水。如何才能有效收集水源?這是擺在澳洲魔蜥面前的一個難題。剛出生那天起,澳洲魔蜥便在父母的指導下,用一塊堅硬的石頭或大的沙礫來磨自己尚未長成型的脊背。磨呀磨,直至它們的脊背上出現一條條“溝渠”。這樣,當沙漠下雨時,雨水便會順著“溝渠”流進刺角魔蜥的嘴裡。製造“溝渠”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一般要持續好幾個月在此期間,澳洲魔蜥必須忍受劇烈的疼痛,而它們的脊背通常是血肉模糊的。除“引水”外,“溝渠”的另一個作用是儲存露水。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裡,澳洲魔蜥都靠收集露水生存。澳洲魔蜥需要一動不動地在植物下面守上一夜,才能收集到一點兒露水。其間,如果它稍有動彈,就可能錯過本就少得可憐的露水正是靠著堅持不懈、夜以繼日的等待和忍痛“磨身”,澳洲魔蜥才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最終得以在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的沙漠裡頑強地生存下來,並傳承不息。
魔蜥全身布滿十分細微的紋路,全部匯集到嘴部,所以它只要站在潮濕的地面就可以經由虹吸作用將水份引入口中,在身上凝結的露水也可以同樣方式進入口中,這也就是魔蜥在沙漠中賴以維生的獨門絕技。
另外,澳洲魔蜥也和美國角蜥一樣,可以隨環境變化體色,同時它們的行走方式非常類似變色龍,前後搖擺,只要有風吹草動,立刻僵住,這又是欺敵的另一絕招。即使如此,澳洲魔蜥還是經常成為澳洲各種巨蜥和鷹隼的食物。

棲息環境

生存於乾旱沙漠區,適合溫度:攝氏19-32度。

飼養繁殖

繁殖澳洲魔蜥的難度也不高,但在雌雄的判別上不是很容易,特別是在幼體階段,成體的雌性體型比 雄性大很多。交配是以一般蜥蜴的交尾方式進行。雌性一年只產卵一次,每次產下3-10顆卵,一般都是8顆,以它們小巧的體型來說是很多產的。卵的孵化期約為90-130天,平均是120天。初生的魔蜥頭尾長6.5公分左右,只要飼養得當,魔蜥可以活上十年至二十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