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縣洧川鎮西北1.5公里處有一個村莊叫魏徵廟村,據說那裡是魏徵死後的歸葬之地。因魏徵墓而有魏徵廟,村名自然來源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徵廟村
- 行政級別:村
魏徵介紹,魏徵墓,魏徵傳說,魏徵廟,歷史考證,
魏徵介紹
魏徵,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山東省掖縣)人,一說館陶(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少孤貧,出家為道士。隋末參加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密敗,投唐主李淵,自請安輯山東,擢秘書丞,後又為竇建德俘獲,任起居舍人。建德敗亡,入唐任太子洗馬。“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重其才,擢為諫議大夫,歷官尚書右丞、秘書監、侍中、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等職,封鄭國公。任職期間,魏徵敢於直諫,勸誡太宗居安思危,兼聽廣納,輕徭薄賦,躬行儉約,對實現貞觀之治頗有貢獻,成為百姓傳頌的一代名臣。
他死後,唐太宗的一番感慨非常經典:“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魏徵墓
魏徵去世之後沒有回歸家鄉,而是葬在洧川,這是有據可查的。清嘉慶二十三年《洧川縣誌》記載:“征隋末僑居洧上,卒後葬於此,諡文貞。”據此說,因為魏徵曾經“僑居”洧川,最終安葬在了這裡。
魏徵傳說
洧川周圍有水無山,魏徵為何要埋在此處?民間傳說:魏徵事業上如日中天,但對教育兒子卻很頭疼。兒子一向不聽話,即使嘴上答應,可做起事來卻總是反其道而行之。魏徵臨終,想讓兒子把自己葬在高山上,死後也可瞑目。但想到兒子平日的表現,就故意正話反說:“我一生清清白白,清如水,明如鏡。我死後,你要把我葬在一個低洼、乾淨的地方。”魏徵死後,兒子想到父親一生操勞,自己卻不聽他的話,十分後悔,決定要按父親遺願去做。於是,他派人四處尋找低洼的河道……
據悉,除了魏徵廟村有魏徵墓,商丘市虞城縣張汪鎮古薛河畔也有魏徵墓。還有一處魏徵墓,在陝西省禮泉縣北部鳳凰山上,是唐昭陵陪葬墓。
魏徵廟
由於人們敬仰魏徵的高風亮節,就在魏徵墓前修起了規模宏大的魏徵廟。魏徵廟現今僅存大殿一座,拜殿外東西牆壁嵌存有明天啟四年《重修碑記》、大明開封府《魏公廟金神重修碑》、清順治十六年《重修金神碑》、康熙二十五年《魏公廟重修門碑》四通碑。殿前還有雍正五年《今椿魏公神像暨滿堂神像碑》,記載了重修魏徵廟的經過。
歷史考證
據開封地方史志專家沙旭升先生考證:魏徵廟村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周、梁兩姓人家於洪武初年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此處,在魏徵廟四周建房居住。廟、墓附近原有魏姓人氏居住,但因為歷史上黃河數次泛濫,魏姓後裔幾度遷徙,現集中居住在洧川鎮東20公里的魏莊。
如今魏徵廟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很多年了,魏徵廟村都保留著一種風俗:每年農曆二月十五都要舉辦廟會,十里八村的人們聚攏在一起,很是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