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得勝

魏得勝,山東人,作家、學者,著有《歷史的點與線》、《另類人生》、《風中的文化帝國》、《歷史深處話名著》等。學術專著《歷史的點與線》(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榮登當年散文類圖書暢銷榜;雜文成名作《書生習氣不可無》,被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雜文百年精華》;曾被《雜文選刊》讀者評為“我最喜歡的5位雜文作家”之一,為《讀者》首批簽約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得勝
  • 國籍:中國
  • 職業:作家、學者
  • 性別:男
人物簡介,概述,

人物簡介

鄢烈山先生譽其為“雜文高手”;邵燕祥先生也說,“每見魏得勝的文章必讀,因他博覽,多思,又直言無隱,好文章必然會從這樣的筆下寫出來”;《書屋》創始人周實則說:“我喜歡魏得勝的文字,無論雜文還是隨筆,我都喜歡。立意新穎,視角獨特,語言明快,思想尖銳,是其最大特點,而這沒有思想、勇氣和才情是不行的,想做也做不到。”
部落格照片部落格照片

概述

魏得勝,作家、學者,著有《另類人生》、《風中的文化帝國》、《歷史深處話名著》等。其學術專著《歷史的點與線》,榮登2006年散文類圖書暢銷榜。
《歷史的點與線》點評
對中國兩千年歷史,《歷史的點與線》緊緊抓住一條線索,就是:專制主義,可謂提綱挈領。框架廓大,敘述簡約,雜以故事,深入淺出,如此實不易為。若配以插圖,裝幀講究一些,可望成為一個暢銷的歷史普及讀本。
——林賢治
既往的歷史是一個文化的多面體,可以見仁見智。魏得勝縱論五千年的中國史,雖無司馬光、李贄、范文瀾的史料功底,但以現代民主人權觀念透析歷史的點與線,其體察歷史真相的仁心與慧眼或可超邁前賢,給人良多啟迪。
——鄢烈山
魏得勝著《歷史的點與線》是一部長篇歷史隨筆,中國上下五千年,作者僅用20萬字就寫完了。這是一本你不曾見過的書,也是一本思想飽滿的書。在觀點上,你未必都同意作者的看法,但你又不得不同作者一起思考,產生心靈的碰撞。作者說:知識界從來沒有一種觀點是鐵打的。的確,只有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才是一個成熟和健康的和諧社會。
——向繼東
得勝:我在書店買到了你的《歷史的點與線》,我興致勃勃地用一周時間將此書讀完,我感到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既有見識又很可讀,我感到這是去年(2005)中國出版界的一大收穫,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收穫,向你祝賀,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劉興雨
如果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哈姆雷特》,有自己的《紅樓夢》,那么每個人也應該會有自己的一部中國史。《歷史的點與線》就是魏得勝個人的中國史,但它又因作者全新的視角,尖銳深刻的思想,以及對歷史中人和事的慈悲與關懷,乃至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思索和擔憂,使它不再僅僅是魏得勝一個人的中國史。它廣博大氣,思想厚重,又充滿人文關懷。這種聯繫歷史縱橫關係的思考深度,以及獨特的散文寫作方式,使得這本書在史書林立的書架上,必然獨占一席。
——楊洋
《歷史的點與線》真是痛快淋漓。點上談一個個朝代的興亡更替。線上揭露的是專制主義。說的是歷史,罵的是現世。書中珠璣遍布,原想抄錄一些,可實在是抄不勝抄,索性作罷。
——朱煜
近來一連讀了三本關於歷史的書,一本是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一本是劉興雨先生的《追問歷史》,另一本則是魏得勝先生的《歷史的點與線》。三位先生引經據典,論古說今,字字璣珠,每讀到為之震撼的地方,必用筆在一旁批註,讀完後,書也被我勾畫得“面目全非”。再回頭看那些一閃而過的靈光定格在紙上留下的文字,覺得是一筆財富,甚為得意。
——蒙祖德
這本把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濃縮為一部長篇散文的書,確是一本大氣耐讀的好書。一個散文化的文本下,卻埋藏著一部沉重的民族史,實在是出人意料。
——李春華
先鋒書店購書三種:
1、《往事何堪哀》,長江文藝出版社,王彬彬,原價20元
2、《歷史的點與線》,長江文藝出版社,魏得勝,原價21元
此兩種書系長江文藝出版社“往事文叢”,題材不錯,惜裝幀惡劣,尤不喜封面雕空。此套系列尚有許紀霖、傅國涌的兩本,值得期許。另有南方周末“往事”版文集一種,惟不知是否與廣西師大所出的那種一樣。
——阿呆1234
(《歷史的點與線》)雖然是講歷史,但給人一種很睿智幽默的感覺,我喜歡這種風格,裡面有很多非常精闢的論點,比喻,比如他說“南北朝時期的皇帝政要,都是相互殘殺的職業殺手”,形容漢獻帝為“影帝”(影子皇帝)。
——石小六
這次遭遇到的《歷史的點和線》,讀罷,生出的最大印象是“不同”,感受很深的是“批判”。從神話傳說的盤古開天到清末封建帝制覆亡,幾千年的歷史,被作者看似輕巧,實則精心地化解成為數並不多的“點”和“線”,按的也是時間順序,講的也有朝代更迭,可如何取捨那就要看作者的大手筆了,如何敘述更是充滿了語言的智慧和靈性。他截取的是一個個歷史的片段,呈現情節的真實,以此為點,大致地劃出了古代歷史的線索,可謂刪繁就簡、深入淺出、生動有趣而不乏教益。
……儘管這是並不新奇的“專制主義”,可是在魏先生筆下,敘述的材料因為其真實而可貴,行文因其文筆詼諧而生動,更可貴的是,縱橫捭闔地論古說今,結合當下發生的林林總總,和古老的歷史對上了座,可謂匠心獨具,令人感觸頗深。
——府山洗馬
魏得勝君所著《歷史的點與線》(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12月)則寫著這樣兩句話:“美國人沒有中國人那種光宗耀祖的情結”;“或許現實的美國人感到這樣做是無聊透頂的事”(第3頁)。可是,哪個民族會沒有光宗耀祖的情結呢?美國的歷史雖然短暫,但我知道,他們出版的本國史書,可稱數不勝數。
——李洪岩
《歷史的點與線》和《帝國的惆悵》一樣,本書也是立足歷史,影射現實的“雜文”。至於寫得好不好,還沒讀,不好說。
——劉春
《歷史的點與線》貌似有點YY,但都是根據史料來的,對這類書完全沒有抵抗力呀。
——尤利安·兔兔
近日看“往事書系”中魏得勝寫的《歷史的點與線》一書,感覺實在是淺了一些……而作者對錢穆的批評有讓人有人身攻擊之感。《歷史的點與線》里的這些文章要是早個3-4年看的話,說不定還佩服得五體投地,現在還真是有點嫌淺了。
——尹宏
中國的歷史,上下五千年;中國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浩如煙海,汗牛充棟,雖皓首也難以窮經。所以,有人說,歷史就是“累死”。讀史讓人感到無奈和尷尬。
魏得勝先生,史苑尋芳,獨具法眼,獨闢蹊徑,用遠古到清朝這根歷史的長線,穿起歷史相關連的顆顆珠璣(點),把五千年的歷史輕巧地壓縮進《歷史的點與線》這本不足300頁的書中,真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讓我們輕鬆詼諧(當然讀時也有苦澀和沉重)的了解和掌握中國歷史的大致脈絡。
——李興濂
學校圖書館裡有很多新出的別具一格的文史書籍,立論的觀點煞是新穎!和“正統”的口徑大相逕庭,讓人眼前一亮!《曖昧的政治》、《歷史的點與線》、《中國人史綱》等,大多出自社會底層的文人之手,或者是向來以標新立異為風格的大家比如柏楊之手。看了這些作品之後,似乎又找回了曾經的自我……
——驃姚
魏老師:我是一位年輕讀者,這幾天看了《歷史的點與線》,寫得挺好看的,我一口氣看完了。謝謝你的辛勤勞動,讓我更立體更全面的了解了歷史。
但是,我有一點建議要提。從這本書里,我看出你是正直善良的人,對一切醜惡深惡痛絕。以前我看到的歷史書里,很少有這樣批判和揭露的……你的書把真實說出來,很好,可以讓我更深的思考。可是書里那些充滿怨氣的文字總是讓人不太舒服。我覺得,怎么樣把真實的醜惡揭發出來,又怎樣提示人們光明的出路在哪裡,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怎樣努力改造我們的環境,怎樣使中國人活得更好(而不是去當外國人),這些都可以說,而不是只看到不滿和抱怨。
——吳曉華
柏楊從人性的角度寫歷史,寫下了他的《中國人史綱》;范文瀾從階級的角度寫歷史,寫下了他的《中國通史簡編》;黃仁宇從技術的角度寫歷史,寫下了他的《中國大歷史》;魏得勝從制度的角度寫歷史,寫下了他的《歷史的點與線》,四部書也叫各有千秋,構成中國史上一幅絢爛的畫卷。
——周志國
這本書寫的大概就是流血和殺人,這是中國的歷史,也是對國人的嘲諷,更是對生命的警醒。幾千年歷史留下多少風流人物,多少才情隨江河流傳至今,多少豪傑享受著後人的香火,對於人類到底有什麼好處?秦始皇的統一天下造就了中國幾千年的專制統治,孔子的禮儀道德,培養了中國人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奴性思想,火藥的發明屠戮了多少無辜的生靈,長江流的不是水,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鮮血。美在哪裡?在詩人的想像里,美在哪裡?在無痛呻吟的文人的歌賦里。進步在哪裡?在軍人的槍管里,在伊拉克人民的房屋上,在阿富汗人民的身軀里,在中國人永遠洗不掉的遺傳基因里,在世界上所有遭受苦難的人們的腦海里,在歷史的旋渦里,在痛哭流涕無法自禁的感情里。
——長裙依依
在武漢等火車的時候,去超市瞎逛,結果買了一瓶礦泉水和一本書:《歷史的點與線》。書看樣子是正版的,21元,但是偶爾還是有些錯別字,令人遺憾。書從盤古開始到民國結束,思想很尖刻,說話的風格和魯迅先生非常的相似,只是比魯迅先生的文章易懂些。魯迅先生借用狂人之口說中國歷史是一個人吃人的歷史,本書的作者只是把它具體的表現出來了。這是《××大帝》《還珠格格》等演義歷史所不能看到的。比如說晉朝的皇帝司馬炎有一萬個老婆,就是100個十人方隊,結果自己也迷失在老婆堆里,要靠拉車的牲畜來給自己尋找晚上陪睡的對象。
批判使人清醒、使人振奮、使人有繼續前進的方向,此書值得推薦。
——青春永恆
好久沒去書城了。本想去找《昆陽血騎》,可惜沒找到。買了三本書:《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大敗局》、《歷史的點與線》。信手翻的時候就很喜歡。《中》和《歷》屬於歷史評述性的雜文,寫得很有思想,蠻喜歡的。
——江戶的花妖
[魏得勝部落格留言]叫我女兒幫著從上海買你的《歷史的點與線》,沒有買到,等我回北京,再買來看。
——梅桑榆
[魏得勝部落格留言]長沙的書店有賣,我看了很大一部分,感覺非常精彩,值得收藏。
——魏劍美
(《歷史的點與線》)橫跨幾個朝代,濃縮四時精華。
——南莊子
《歷史的點與線》,不記得著者了,記得灰色的封皮,屬於“往事書系”,這書看起來很輕鬆,借來的目的就是要補一補歷史課,著者用輕鬆詼諧的語調摘取歷史片斷和重點進行分析,倒是讓我讀著比歷史教材來得受益,後來被鳥妻借去,說是近似某偶像派教授的文風,並堂皇作為07年文學的開頭,這倒是我未曾想到的。
——金鳳舞辰
那書的作者叫魏得勝,我覺得這名起得太逗樂了,本來叫得勝挺吉利的,誰成想他姓魏啊,連起來就是未得勝!說正經的,那本書真的挺好,完全激起了我對歷史的興趣。
——和小鳥一起飛翔的雯子
魏得勝在他的著作《歷史的點與線》中反覆說過多次古代的宮廷就是一個“宰豬場”,每一個人都是屠夫每一個人又都是豬仔,誰也不知道自己要殺誰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被宰殺,張藝謀以這樣一部電影給魏得勝做了一個好的註解。不管是殺誰還是被殺,當《菊花台》緩緩響起的時候一切都是塵歸塵土歸土,誰人能擋住時間洪流的吞噬?
我老婆最近突然對歷史書很感興趣,每天都看《歷史的點與線》。一個本來就偏激的人啊,歷史在她的心中,不知道是何種偏激的圖像。
——beone(天涯部落格)
對於魏先生的這本書,讀完之後,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古代宮廷的血腥與殘暴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不否認魏先生對歷史的評價有許多獨到精闢的見解。但就這本書而言有兩個地方我想說所我的一點看法:第一,我門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家,對歷代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戰爭的評價,我覺得不能介定為外來侵略,只能說是我們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矛盾,摩擦,它只能有正義與非正義的說法。第二,我們評價歷史不能以現代人思想、認知、觀點去一味的批判所有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要是按照魏先生的看法,一個新事物的逐漸發展壯大之後,他前面的過程就顯得一無是處了!
《歷史的點與線》為高金推薦,寫得確實精彩,雖然太過偏激,但人家就是對歷史有思考;讀完後還推薦給兩名下屬讀,他們都是工科的,但讀點歷史還行……
——灘村沈記
很早就買了《歷史的點與線》,但一直沒看,最近從書架上拿下來隨便一翻,不想一口氣讀完,論學養與文筆,作者魏得勝與費正清、黃仁宇這些史學大家有一定距離,但我看完,覺得胸中憋屈已久的一鼓鳥氣稍散,大快我心,魏的直白口語寫作反而使他的文字有種欲罷不能的趣味性。
——陸遜啟吾東疆論壇
《歷史的點與線》驚世駭俗,魏得勝對中國兩千年的歷史分析,認定其本質不過為“專制主義”,專制與暴政唇亡齒寒,導致了歷史驚人的相似循環:暴動——奪權——腐敗——垮台,如此而已。
——公民1776
《另類人生》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從事人物的比較研究向來不易。但魏得勝先生卻擅長此道,甚至能將我們看來毫不相干的人物,如張勛與張愛玲、吳冠中與馬華、魏忠賢與梵谷、趙麗蓉與布萊爾、彭德懷與比爾·蓋茨等進行比較研究,視角獨特,結論更是出人意表。魏先生的這種比較法,看似離經叛道,孤品詭行,實則別開生面,展示了才子無窮的思維張力。
——《書屋》
《另類人生》序
我這是第一次為自己的書作序。所以,一時之間,竟不知要寫些什麼。想來,總不外乎寫得隨意些、輕鬆些,讀者才會順著序這個雨後小巷,一直走走走,走進我的書里。在那裡,我擺了一桌別有風味的文字宴,期待著您前來品評。
《書屋》的胡長明先生曾經問我,你這個系列為什麼叫做“另類人生”呢?言外之意,這個名字普通了些。說的也是,這另類,那另類的,已經好多年了,早已沒了最初的新鮮感。我解釋說,這個系列,原本叫做“另紙人生”。二者之間,雖一字之別,差異卻不小。“另類”含有特立獨行的意思,就說辜鴻銘吧,清末民初,你腦後拖根豬尾巴,人家偏留短髮;你割了豬尾巴,他老先生偏又把豬尾巴留了起來。“另紙”就不完全是這個意思了,它更多地承載了舊傳統之外的另一種表達。所以,我這個系列,往往不能見容於那些所謂的主旋律紙質媒體。人家“紙”上的東西,與我那“紙”上的東西,顯屬兩個不同的認知體系。如果人家自持為“主紙”,我倒也心甘情願耕耘我的“另紙”。在這塊看似邊緣的土地上,我擁有許多懂我的讀者。足矣!
最終,為什麼又叫做“另類人生”了呢?這並非出自我的考慮。一開始投寄這個系列的時候,一直使用“另紙人生”這個欄目。可後來,陸續就有報紙刊物,改作“另類人生”了。順勢而下,在投給《書屋》時,便延用了“另類人生”這個名目。《書屋》有一個上乘而龐大的讀者群,這個系列一經它連載,便受到廣泛關注。網友大霧瀰漫不出門評論道:“隨意取卷,看魏得勝之燈下漫筆《另類人生》,短短的篇幅,妙就妙在寫盡了人生事,寫盡了天下語,各有其味,只看君作何解。”網友江北土著評論道: “昨晚看《書屋》里魏得勝的專欄——“另類人生”,饒有興致。魏得勝的文章里有他自己的人生觀,比如我就讀出了他的獨立性格,讀出了他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學人精神的景仰,我還讀出了他對為官宦者之不屑。有心做學人者,可能都需要具備這樣的品質,不附和不苟且不人云亦云。” 這些鼓勵,給“另類人生”系列,注入了動力,我越寫越歡。
一些讀者常常疑惑:“兩個毫不相干的人物,你是怎么把他們扯在一塊的?而且銜接得是那么的天衣無縫。”其實,最初的那些人物設計,還是很本分很傳統的,所寫的兩個人物,在精神上近似就行了。後來,寫著寫著,靈感就活泛起來,手中的那支筆也就無拘無束起來。正如網友紫壺所評論的那樣:“魏先生這支怪筆真夠奇的,上天入地,哪兒跟哪兒全能摻和在一起。別不信,你敢出題,先生接過來便寫,決不會噎住。”我想是這樣的,“另類人生”影響所及,也帶來很多點題約稿,結果也是一一發揮到極致,真的“不會噎住”。所謂駕輕就熟嘛。
但我還是更願說說出自靈感的那些作品。比如“司馬遷與麥克阿瑟”、“秦檜與博爾曼”、“魏忠賢梵谷”、“彭德懷與比爾·蓋茨”、“趙麗蓉與布萊爾”等等,一看題目就知道,全挨不著。然而,他們還是在我的筆下,走到了一起。就說“魏忠賢梵谷”吧,一太監,一畫家,開篇我就把他們扯在了一起:“二人在面對不同的‘欲’求時,都有一種異常的勇氣:梵谷為解決性慾問題而割下了自己的耳朵;魏忠賢為解決物慾問題而割下了自己的塵根,恰好一反一正。”這就叫做:共性由來是反正,靈感一閃為文章。又如“趙麗蓉與布萊爾”,一為中國的小品演員,一為英國的前首相,兩人有何聯繫可言呢?我在文中寫道:“如果說趙麗蓉是世界上最大的女孩,那么相對應的,世界上最大的男孩當為英國首相布萊爾。” 兩者都有一顆自然率真的心靈。
佛家講靈魂轉世,我將信將疑。但因為長期以來讀歷史,寫人物,對人性事理的認識便不斷加深。我相信,每個後來者都能從歷史人物中找出自己的影子來,如林語堂先生就曾說自己儼如蘇東坡之後身。我這本小書,涉及的人物也不少,說不定某些讀者也能從中找出自己的前身來呢。出生無選擇,隔代有知音。自古至今,看似紛繁複雜的人生,實際是如出一轍。
最後說說這本書的編輯過程。自接到《書屋》胡長明先生的約稿電話後,我便著手編輯這本書。我絞盡腦汁地去分類,雖幾易其稿,寄走的仍不過麻一堆。及至收到清樣,我才發現,在我看來很難很難的分類,到了長明兄手裡,一下子明朗多了。我進而領悟到,出版行業為什麼有門編輯學。
魏得勝於翠湖西畔
2007年6月17日
■《風中的文化帝國》,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版
文化是什麼(代序)
魏得勝
秋末的陽光,柔柔地灑在中國北部平原上。一條又粗又黑的輸油管線,橫在田間,給鄉村帶來一點點工業的氣息。兩位男性工人累了,席地抽菸。一旁的推土機,這時也熄下火來,從上面走下一位年輕的女司機。一位賣花生的老農,“守株待兔”大半天,終於眼前一亮,見那女司機徑直朝他走來,掏出幾毛錢,稱了一秤盤炒花生。氣氛立刻活躍起來,但見那兩個男工站起來,滿臉堆笑地跑上前,從秤盤中往自己兜里倒花生。三個拾柴的小男孩,眼巴巴地看著秤盤裡的花生,只剩下了一小把,可那司機姑娘,一點也不惱,一點都不。
這淡淡的一幕,雖遠去三十年,卻每每讓我想起,也總在問自己,人與人的生活為什麼不同?同樣的事,發生在中原農村,則是另一種結果。買到花生的人,要拚命的分給在場的鄉親吃;而鄉親則以跑開拒食,以顯示他的教養。這就產生一個戲劇效果:一個要追著請你吃他買的東西,一個要跑著拒吃。要是逮個正著,兩個人的一讓一拒,就像打架般熱鬧。幾個朋友到飯館吃飯,買單時,爭著搶著買單的,大都是北方人,靜觀不動的大都是南方人。北方人的特點是,說好了是甲請客,真到付賬時,乙仍然要客氣一番;南方人的特點是,說好了是別人請客,就是到付賬時,他也一點客套都不講。左右這城鄉之別、南北之別的,正是文化。
胡蘭成寫江南鄉下人,儉樸的村婦坐在門檻上織毛線、揀豆子,穿著家居的粗布褲,但是一見鄰居來訪,必先進屋,換上得體的衣服,再出來和客人說話。你不了解一方人的這些生活細節,就無法把握這一方人的真正文化內涵。公元五世紀,法顯去西天取經之前,他的印度老師鳩摩羅什(時居洛陽傳法)就告訴他,不要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尋求宗教知識上,而應該詳細地研究印度人民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夠了解整個的印度人民和他們的國家。鳩摩羅什的意思是,一國文化,盡在一國人民的生活習慣中。
十九世紀末的一個故事,也增強了這種認識。說紐約一大富翁僱傭了一個華裔僕人,此人名叫丁龍。數年後,富翁將其辭退。後來,紐約的這個富翁家不慎失火,富翁幸免於難。丁龍聞訊趕去,就像以前那樣,精心侍候在側。富翁不勝感激,問道:“我早就將你辭退了,你為何還要回來照顧我?”丁龍說:“家父早有明訓,親鄰有難,必須給予幫助。”富翁又問:“令尊是不是讀過孔孟聖賢書之人?”丁龍回答說:“我家世代皆未讀過書,非書香子弟。”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不是說一個人識文斷字就算有文化了,或具有某種地域文化烙印了。不是,遠遠不是。文化實際為耳濡目染的那一種,也就是我所強調的生活方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的文化來源及趨向;反過來說,一種文化,則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進而說,生活方式無需行諸文字,而文化卻必須來源於生活方式本身。
美國人和美國的政治家喜歡將自由、民主作為美國生活的標誌。但美國以外的人所看重的,卻是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就如1950年代美國的一幅產品宣傳畫所顯示的那樣:海灘。太陽帽。墨鏡。泳衣。帥哥。美女。休閒。畫面中的美國年輕人,青春、現代;他們齒白唇紅,健康快樂,每人喝著一瓶可口可樂。這一度為歐洲人所羨慕不一,追求美國的生活方式,已然成為歐洲二十世紀時代文化的一個象徵。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生活方式的時候,就等於接收到一種外來信息。通常,我們就把這種信息表達為文化。湯因比認為,在文明的範疇中,政治和經濟只是它的表面現象,而文化才是文明的血液、精髓和核心。寫到這裡,我想我們可以回答文化是什麼了,即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也。
但我寫本書,不在於探討各種群間的生活方式,因為這種不同是顯而易見的,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我想探討的是,自人類有史以來,文化是如何在不同種群間相互浸染的。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歷史上的二十一種文明,為什麼有的絕跡,而有的興盛至今並形成獨有的文化帝國現象。本書選取了人類歷史上六個文化帝國,予以解讀,目的在於找出這樣一個答案:人類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為什麼是這樣走而不是那樣走?更多的歷史觀點和文化觀點,都已揉入書中各章節,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