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魏家大院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經過百餘年的持續修(擴)建,直到清末,最終形成了橫跨羅家巷、慈姑嶺、荷包塘三條街巷的客家民居建築群。大院共有住宅5棟、祠堂1座、穀倉2座、舊式蒙館2座、新式學校1座。主體建築占地3000餘平方米,加上祠堂、學堂等附屬建築,總占地1.8萬多平方米。大院建築採用水磨青磚的封火山牆,房梁用材考究,建築精打細磨,處處可見精緻的屋檐雕飾、精美的木構窗花,雕樑畫棟、氣勢非凡。
歷史沿革
魏家大院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族譜記載,清乾隆後期,
閩西連城客家人魏宗長回遷贛州,經營天成錢莊。魏宗長去世後,侄子魏天機繼承家業,重振錢莊生意,拉開建造魏家大院的序幕。此後,生意如日中天的魏家,成為贛州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之一,魏家大院的規模也逐漸連片擴大,造就了這片客家建築群融合多個年代建築風格的美學特徵,最終形成了四水歸堂的天井式民居建築群。
清末,魏氏後人魏會英在廣州碰巧救下了正被朝廷通緝的孫中山先生。後來,魏會英跟隨孫中山,投入到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中,魏家大院成了辛亥革命時期的一個重要秘密據點,孫中山曾兩次到訪。魏家大院建築布局錯落有致,廊道曲折,疏密相間,宛如一座大型迷宮。正是這些特點,使得孫中山、魏會英等人安然無恙地擺脫清兵追捕,順利離開贛州。
受魏會英的影響,他的堂侄魏晉也走上了愛國救民的道路。魏晉曾擔任《新贛南日報》主筆、贛縣參議員等,也是贛縣防護團(救火會)的實際負責人。1949年8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先鋒營抵達贛州東門城下,魏晉等人聞訊立即派人與部隊聯絡,並下令打開城門迎接解放軍入城。時至今日,古城深巷內,一些老贛州人對魏晉等從魏家大院走出來的愛國青年、仁人志士當年為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積極奔走的故事仍津津樂道。
建築特點
魏家大院是贛州老城區重要的文旅景點,是四海遊客了解客家搖籃歷史文化、感受贛南
客家建築的地方。
魏家大院核心區已修復區域用於打造“贛南客家文化博物館”。通過文字、圖片、圖表、文物、實物、場景再現以及現代全息等技術手段,多角度、多形式展現贛南客家人的生產生活情景。
魏家大院位於章貢區厚德路22號,橫跨章貢區羅家巷、荷包糖、慈姑嶺3條街巷,是贛州城內規模最大的清代建築群。魏家大院作為贛南地區客家建築的典型代表,匯聚客家建築的精華,融合了多個時代的建築美學,形成了四水歸堂式居民建築群。
文物保護
2019年,魏家大院被認定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被修繕改造成為贛南客家文化博物館,向世人展示贛南客家人深明大義、愛國愛鄉的精神和艱苦奮鬥、生生不息的歷史。
旅遊信息
魏家大院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羅家巷12至20號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