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魏侃夫
- 別名:錦舒
- 所處時代:元朝
- 出生地:山東
- 主要成就:被皇上追敕封魏公為光祿大夫
為官政績,後世紀念,
為官政績
魏侃夫任武平縣尹不久,在縣衙大堂前建了個小亭,亭內豎了一塊石碑,碑上鐫刻戒官銘言“爾俸爾祿,民膏民脂,小民勿虐,上天難欺”十六個大字,勸誡官吏恪盡職守,廉潔自律。
一日,一位下官得知魏侃夫喜歡吃河魚,便特地買了河魚乾,送給魏縣尹。魏侃夫再三推託,下官都不肯收回,只得收下。結果,第二天中午,魏侃夫在食堂門口貼了個告示:“今中午加餐,全體官員免費食河魚。這是本府下官送給我的禮物,請大家共享、嘗鮮!”大家一看,目瞪口呆,恍然大悟。正準備給縣尹送禮的官員見他如此廉潔,羞愧得無地自容,再也不敢給魏縣尹送禮了。
武平有個鄉紳為感謝魏侃夫的恩德,把收藏多年的一幅名畫送給魏侃夫。魏侃夫看了後說:“這的確是幅名畫,是個寶貝。我以‘不貪’為名,你以名畫為寶。假如我收了你的名畫,我會惹上貪婪的臭名,失去了不貪的名聲,而你也失去了多年珍藏的寶貝。既然如此,你留著你的寶貝,我留著我的名聲,兩全其美,謝謝你的好意,請自拿回家吧!”這個鄉紳見縣尹如此廉潔,只好把名畫收好帶回。
魏侃夫赴任的第二年,武平適逢旱災,連月不雨,五穀無收,老百姓哀天哭地。有的挖野菜、削樹皮度日,有的則外出逃荒。魏侃夫看在眼裡,痛在心中,經常深入農戶,訪察民情,廣集自救辦法,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優惠政策,除苛政、減稅收,鼓勵百姓克服困難、生產自救。
作為縣尹的魏侃夫還崇尚儒學。他籌撥經費,在孔廟設立了縣學(又稱學宮),請教諭講學,聘訓導管理生員,制定教學職責、考試制度、獎勵辦法等。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唐詩宋詞》等作為啟蒙讀物。在魏侃夫的重視和支持下,武平湧現了一批舉人、進士,也為武平的文明興起起了重要作用。
魏侃夫卸任後定居在離縣城不遠的劉坊鎮(今萬安鎮)。由於時局紛亂,盜賊不斷,社會不得安寧。魏侃夫為保一方安寧,召集鄉中賢達,構築城堡防寇。整整一年,一座牢固的長約三華里、高二丈多、寬三尺,並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土城堡建成了,盜匪不敢侵犯,民眾得以安居樂業。劉坊鎮也從此更名為“萬安鎮”。
魏侃夫率眾築城一事,被小人向朝廷誣告魏侃夫及鄉紳私築王城、圖謀不軌。
小人誣告後,朝廷不分青紅皂白,下令抓捕魏侃夫及鄉紳善士,這時魏侃夫為保鄉民,挺身而出,以一己之肩承擔全責 。魏侃夫捨生忘死,剛正不阿的義舉,令全縣百姓動容。
後經地方正義之士聯名上書朝廷,此案得以平反昭雪。為平息民怨,皇上追敕封魏公為光祿大夫。
後世紀念
為緬懷魏侃夫功德,傳承魏侃夫文化,弘揚魏侃夫精神,當地民眾自發捐資修建“魏公廟”,雕塑魏公像,供人朝拜。建“魏公廟”後,每年農曆正月廿六,當地百姓利用這天緬懷魏公的悲壯事跡,祭祀老百姓心中的神明。同時舉辦紀念會、舉行盛大的“走古事”活動,歷經六百多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