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魟,學名:Dasyatis lata (Garman, 1880),魟科魟屬的一種魚類。最大體長100厘米。體盤菱形,前緣斜直,與吻端約成60-7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3倍。吻端鈍尖,吻長稍比眼間隔大。眼小;噴水孔為眼徑的1.5倍大。口小,口寬小於吻長之半。口底中央具顯著乳突3個,外側另各具細小乳突1個。尾細長如鞭,尾長比體盤長大2.1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無皮褶,而腹側面則有低窄的皮褶。
底棲性魚類,通常棲息在較深的海域,活動深度在40-375米之間。常將身體埋入沙中,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伺機捕食,以底棲蝦蟹為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夏威夷及台灣。台灣分布於北部海域。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活習性,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鬼魟最大體長100厘米。體盤菱形,前緣斜直,與吻端約成60-7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3倍。吻端鈍尖,吻長稍比眼間隔大。眼小;噴水孔為眼徑的1.5倍大。口小,口寬小於吻長之半。口底中央具顯著乳突3個,外側另各具細小乳突1個。尾細長如鞭,尾長比體盤長大2.1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無皮褶,而腹側面則有低窄的皮褶。幼體完全光滑。成體體背中央仍不具一縱列小棘,僅於肩帶處具1棘,尾部3棘,尾刺前具4小棘;尾刺後方則有許多大小不一之細棘,連帶在皮褶上亦有些許的細棘分布。體背暗褐色;腹面呈淡白色。
在生物學的分類系統中,魟魚是屬於軟骨魚類;而在動物分類學的系統中,魟魚是屬於軟骨魚綱的魚類。眼睛位於背部、兩眼距離十分接近,這樣的眼部位置及構造,有助其觀測身體上方其它生物的動靜。魟魚的眼睛受光線的影響,瞳孔大小可自行調節:光線強時瞳孔縮小成U字型;光線弱時瞳孔放大成圓型。鰓孔是呼吸器官,利用鰓孔蓋的開啟將新鮮的水流引入魚鰓。胸鰭演化成盤狀,當鼓動成波浪狀時可提供前進的動力 。腹鰭輔助胸鰭。魟魚不依賴尾鰭前進,僅提供轉向,退化成相當小的比例 。魟魚繁殖是採取體內受精的方式,公魟尾鰭轉化為兩隻交尾器。幼公魟交尾器不甚明顯,成細針狀,隨著成長,交尾器變長變粗並成捲曲狀。
產地生境
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夏威夷及台灣。台灣分布於北部海域。
生活習性
底棲性魚類,通常棲息在較深的海域,有時會進入礁盤區,活動深度在40-375米之間。常將身體埋入沙中,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伺機捕食,以底棲蝦蟹為食,也吃沙棲魚,蠕蟲,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主要價值
為暖溫性近海底棲中小型次要經濟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