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市上馬鄉鬥龍溝村,位於同蒲鐵路南的紫金山腳下。因村地處南溝,村後面有東、西對峙的兩山峰,形如兩條龍的搏鬥,而取名為鬥龍溝村。相鄰驛橋村,東陽呈村,上院村,衛家莊村。在村南山溝里的東崖頭下曾建有龍王廟。在史店村南山上曾建有無影塔,即指上李家山的路旁的七層磚塔。2000年,鬥龍溝村有90戶,318口人,耕地26.49公頃,人均收入2835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鬥龍溝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人口數量:318(2000年)
詳細介紹,鄉村建設,相關故事,
詳細介紹
民國十七年,《新修曲沃縣誌》·十景圖·絳山晚照中題:“縣境山之在南者,曰紫金,曰冰岩,曰觀音,名因峰別,實皆絳山也,……清知縣張坊以左傳:龍見絳郊,或即其地也,因而名見龍溝……”,即指此村。此縣誌記載鬥龍溝與李家山屬史店村,以前的曲沃縣誌均無記載。五十年代實行農業合作化,鬥龍溝屬驛橋高級合作社,分社後屬驛橋第九生產隊。人民公社之後恢復鄉的建制,鬥龍溝自為一行政村。
鄉村建設
鬥龍溝村黨支部、村委會,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在落實土地延包責任制的基礎上,以種植業為主,積極引導村民發展採石營運業,實行荒山拍賣,發展小棗接大棗等,使農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村民收入逐年提高。
村內企業:麯酒廠,蓄電池廠,糧油加工廠,木器廠
鬥龍溝村
主要農產品:酸莓,柚子,四季豆,水稻,鳳梨,芫荽葉
村內資源:沸石金紅石,鎂煤,剛玉,海蘭寶石,錳
村里單位:鬥龍溝村廣播站,鬥龍溝村信用社
相關故事
《新修曲沃縣誌》·山川略·見龍泉載:在縣西南山下,兩峰對峙,盤踞蜿蜓。左傳:“晉頃公十三年秋,龍見於絳郊,故名。內有清泉,上有龍神廟,禱雨多應,其巔有塔名無影。蓋驗之”。廟與磚塔,現均不復存在(塔於文革中拆毀)。
關於鬥龍溝村後山上的無影塔,遠近聞名。晉南民間多少年來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曲沃有座無影塔,離天只有丈七八;解店有座飛雲樓,半截插在天裡頭。”這個順口溜,形象地描寫了“塔”和“樓”雄偉壯觀的景象。
關於無影塔,民間有著許多傳說。
相傳,戲劇《鍘美案》中的陳世美,本是晉南人氏。他上京考取了狀元後,則拋妻棄子,當上了東床駙馬。他雖然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但未完全泯滅的良知使他內心深感愧疚。為了懺悔自己的過失,他捐資修建了新絳縣城龍興寺塔、曲沃縣城的感應寺塔和絳山上的這座無影塔。並將皇上御賜的三顆珠寶分別奉於塔內,作為鎮塔之寶。意欲消災避禍,稍解內疚之情。意料不及的是,這三座塔因此而自顯靈氣:龍興寺塔竟然時而冒煙,曲沃感應寺塔經年開裂不倒,絳山上這座塔則日照無影。
相傳,這座無影塔塔內因有寶物而日照無影。後來塔內寶物被盜,才成了一座普通的磚塔。還有人說,無影塔不是無影,而是影子到了張少村南的泊池裡了……
當地人還說,這三座塔本來是“三姐妹”:新絳城的塔居長,絳山上的塔是老二,曲沃城內的塔排行第三。老大、老二距離近,互相看得見,能說話,而老三與兩個姐姐距離遠,見不上面,說不上話,且因從小嬌生慣養,所以“把肚子氣破了”。
鬥龍溝村後山上曾建有一座龍王廟。經走訪鬥龍溝村民梁世成,曇泉村民劉萬華等人,才知道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聞喜縣禮元鎮曇泉村小南門外的崖頭上有一個農家小院,院內住著一戶姓龍的人家。家中有母親、兒子、兒媳和三個女兒。他們一家住在低矮的窯洞裡,生活雖然清貧,倒也相安自在。據說這家的三姐妹長得很醜,母親不願意讓她們出門,整天守在家中紡紗、纏線做家務。有一天,兄長因有事出了門,嫂子想看看三個小姑在窯內做什麼活。她從窗子向窯里一望,驚奇地連嘴都合不上了:不知是什麼緣故,三個小姑竟然變得象仙女一樣漂亮。母親聽說後自是喜從天降,高興地了不得。誰知,第二天發生了更為驚奇的事:天空突然刮過一陣黃風,三個女兒轉眼間就無影無蹤了。窯內只剩下三個向外拉著線的線團。家裡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事嚇傻了,半響才想起向鄉親求助找人。村里人順著白線分頭查找。一路人從聞喜的山底村找到愛理村,從愛理村找到核桃爬村,再上唐王山,在山上龍王廟找到了大女兒;一路人向東找,上了李家山,在五龍廟找到了二女兒;三女兒究竟哪裡去了?這一路人順著地上拉的線向西北走,翻山越嶺到了曲沃縣鬥龍溝村(今屬侯馬市)後山的龍王廟,才算找到了三女兒。從此,龍家的三個女兒就在這三個龍王廟住下成了家。此事發生後迅速在當地傳開,人們議論紛紛。大家認為龍家的三個女兒不是一般凡人,而是從天上下凡的“女神”,遂敬稱她們為“神姑”,並把她們供奉在曇泉村的全神廟。隨著天長日久,這裡逐漸形成一種風俗,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三日,曇泉村在全神廟逢會唱戲,祈禱神姑保佑風調雨順,人壽年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