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口體育會,是中國近代史上由革命黨人創辦的早期體育教育會所。
鬆口體育會,亦稱“鬆口體育傳習所”,1907年創辦於廣東梅州鬆口。創辦人謝逸橋。謝逸橋,譜名錫元,字逸橋(乙橋),1874年生於廣東省梅縣松口鎮。1904年謝逸橋和弟弟謝良牧在日本由孫中山親自監誓主持下,加入同盟會,成為首批會員。1906 年春,謝逸橋受孫中山派遣從日本回國,負責在嶺東地區宣傳同盟會的革命思想,擴展革命勢力。1907年,他和溫靖侯、弟弟等人共同創辦了鬆口體育會。這是一所名為培訓新學所需的體育師資而實際上則為培養革命軍事人才的體育會所。
鬆口體育會以清末翰林溫仲和的“溫氏精廬”為辦學校址,由謝逸橋募集辦學經費,由鬆口華僑巨富張榕軒的長子張公善捐助購買設備。謝逸橋、溫靖侯、謝良牧等擔任學校主要領導人。同時聘請廣東陸軍速成學堂的嘉應學生姚雨平張辛田、陳次牧等人擔任軍事教員;聘請溫奮立、林修明為器械體操教員;聘請著名拳師謝仲文、張玉堂為武術教員。體育會的所有教員一般只供一伙食及少量零用,沒有薪金。
鬆口體育會的招生範圍主要是:潮、汕、梅屬各縣、惠、閩之漳汀等地。招生條件是男性、體健、年齡在 18至 30 歲之間。對象要求或同盟會員;或參與過潮州、黃岡起義的革命青年;或會黨成員;或有一定文字基礎、願意從事體育教育的社會青年。學生入學每人收學費八元,膳費自備。首期招收學生120多人,分專修、普通、簡易三個班進行學習。其中,專修班占50人,普通班占40人,其餘則為簡易班。軍事訓練是全校統一編隊,不分班別。
鬆口體育會的課程設定分學科和術科。其中學科有戰術、測量、簡易架橋、行軍部署、作戰方略、國文、日文、史地、理化、生物等課程;術科有制式教練,德式兵操,戰鬥指揮、築城、攻城、持槍、射擊,以及田徑、天橋、溜木、平台、單雙槓、木馬、輕器械體操、足球、棒球、武術等。教學器材有軍事訓練用的槍枝、彈藥,以及啞鈴、單雙槓、長矛、木馬、足球等設備。
鬆口體育會非常重視組織建設。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和訓練,學員們對革命有了較高的認識,謝逸橋、溫靖侯等人便及時將革命熱情較高、上進心強、各方面進步較大的師生吸收為同盟會員,如饒輔庭、周增、郭典三等 50 多人。
體育會在辦學結業時,曾舉行學生運動會,藉此表示慶祝,並檢閱學生的訓練成果。運動會進行表演和比賽的項目有:兵式體操、啞鈴操、武術、足球等項目。為了慶祝鬆口體育會第一期學員的順利結業,全體師生曾合影留念。
1908年初,鬆口體育會被清政府當局勒令停辦。其發起人謝逸橋兄弟、溫靖侯等又在鬆口圩鎮上大街以“公裕源米店”的名義,繼續維持鬆口體育會的活動,但再未對外招生。直到1913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公裕源米店改為鬆口圖書館。[1]
[1] 饒東英等,梅縣鬆口體育會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