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鼓峰 (1623~1670年),名斗魁,字旦中,浙江鄞縣人。 高氏少時喜好書法,兼好醫藥方書。因舉兵抗清敗歸。遂由儒而精醫,起痼扶衰,他行醫於吳越間,以其餘財,救濟窮困的親友,治病收入,隨手散盡,因此臨終時家徒壁立,幾至無以為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鼓峰
- 出生地:浙江鄞縣
- 出生日期:1623
- 逝世日期:1670
人物經歷,代表作品,醫術特點,
人物經歷
高鼓峰 (1623~1670年),名斗魁,字旦中,浙江鄞縣人。 高氏少時喜好書法,兼好醫藥方書。因舉兵抗清敗歸。遂由儒而精醫,起痼扶衰,他行醫於吳越間,以其餘財,救濟窮困的親友,治病收入,隨手散盡,因此臨終時家徒壁立,幾至無以為殮。
代表作品
著有《四明心法》又名《醫家心法》3卷、《四明醫案》1卷,另遺著詩文有《桐齋集》、《語溪集》、《冬青閣集》數種。
醫術特點
高氏論病偏重內因,重視臟腑功能失調,尤其著眼於真陰真陽的偏盛偏衰,治療上著重調整水火之偏,補上昇陽和疏肝理郁,並有一定的創見。高氏進一步闡發了溫補學說。他認為人以元氣為本,病以內因為主,治療念念不忘顧護元氣。並認為“人之元氣有限”,故補不嫌早,攻不嫌遲,用藥偏於溫補,主張用扶正的手段以達到祛邪的目的。高氏不僅將溫補學說廣泛運用於內傷雜病,並且用於外感熱病,他提出溫病後期傷陽的問題,指出舌苔黑滑用八味丸,並在所撰《四明醫案》,記載了數例用參、附等溫熱藥以治熱病傷陽的案例。高氏創用益氣助陽之法,以治療溫病後期陰損及陽,以及亡陽厥脫之證,實為難得。高氏不僅擅長用八味丸補陽,而且對用六味飲化裁治療陰虛火旺之證,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對郁證的論治,尤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疾病無論內外,皆由“七情過極,必生拂郁之病”。對於郁證的治療,一般多以逍遙散、越鞠丸加減,但若陰虛火旺之體遇此,柴胡、香附等升散香燥之品傷正劫液,則易犯“虛虛”之戒,為此高氏創製了滋水清肝飲,藥用六味地黃丸加柴胡、白芍、歸身、山梔、棗仁。取六味地黃丸滋陰,山梔降火,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棗仁養血柔肝,更適用於陰虛之郁證。高氏對於雜病的治療亦有不少獨到之處。如對於形體壯實而有“血燥大腸枯乾、黑屎積疊胃底”的患者,高氏主張將大黃加入滋潤藥中以助血藥,謂“大腸一潤利,而胃自開矣”。確有其效。高氏習醫20餘年,窮研《內經》,參究前人之學,在醫學事業上頗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