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謝病(GD)即葡糖腦苷脂病,是一種家族性糖脂代謝疾病,為染色體隱性遺傳,是溶酶體沉積病中最常見的一種。葡糖腦苷脂是一種可溶性的糖脂類物質,是細胞的組成成分之一,在人體內廣泛存在。由於葡糖腦苷脂酶的缺乏而引起葡糖腦苷脂在肝、脾、骨骼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單核-巨噬細胞內蓄積而發病,產生相應的臨床表現。戈謝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病。猶太人群發病率較高。我國在1948年首次報導以來,各地均有報告,尤其河北、山東、河南及遼寧病例報告較多。
2018年5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戈謝病被收錄其中。
基本介紹
- 別稱:葡糖腦苷脂病
- 就診科室:血液內科
- 常見病因: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 常見症狀:生長發育落後、肝脾腫大、意識改變、驚厥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戈謝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致病基因位於1號染色體。目前發現位於染色體1q21的GBA基因點突變。GBA基因可見到錯義突變、剪接突變、轉移突變、基因缺失、基因與假基因融合等,導致葡糖腦苷脂酶的催化功能和穩定性下降,使大量的葡糖腦苷脂在肝、脾、骨骼、肺和腦組織的單核-巨噬細胞中蓄積,形成典型的戈謝細胞。不同的人種基因型的變異不同。少數患者可能為激活蛋白缺陷。
臨床表現
根據戈謝病發病的急緩、內臟受累程度及有無神經系統症狀將其分為三種類型:慢性型(非神經型、成人型、Ⅰ型)、急性型(Ⅱ型、神經型)、亞急性型(Ⅲ型、神經型)和亞急性型(Ⅲ型、神經型)。同時根據亞急性型臨床表現又分為Ⅲa、Ⅲb、Ⅲc。
由於葡糖腦苷脂酶缺乏的程度不同,臨床表現會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①生長發育落後於同齡人,甚至倒退;②肝脾進行性腫大,尤以脾大更明顯,出現脾功能亢進、門脈高壓;③骨和關節受累,可見病理性骨折;④皮膚表現為魚鱗樣皮膚改變,暴露部位皮膚可見棕黃色斑;⑤中樞神經系統受侵犯出現意識改變、語言障礙、行走困難、驚厥發作等;⑥肺部受累有咳嗽、呼吸困難、肺動脈高壓;⑦眼部受累表現眼球運動失調、水平注視困難、斜視等。
檢查
1.血常規
多為輕至中度,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血小板可輕度減少,淋巴細胞比值相對增多。
2.組織病理學檢查
骨髓細胞塗片的尾部找到戈謝細胞。戈謝細胞體積大,直徑約20~80μm,多呈卵圓形,含有一或數個偏心胞核,核染色質粗糙,胞漿量多,呈淡藍色,充滿交織成網狀或洋蔥皮樣的條紋結構。細胞做糖原和酸性磷酸酶染色呈陽性。電鏡檢查可見細胞胞漿中有特異性的管狀的腦苷脂包涵體。在肝、脾及淋巴結中也可找到戈謝細胞。
3.β-葡糖腦苷脂酶活性測定
測定白細胞或培養的皮膚成纖維細胞中β-葡糖腦苷脂酶活性。Ⅰ型酶活性相當於正常人12%~45%;Ⅱ型酶活性極低,幾乎測不出;Ⅲ型酶相當於正常人13%~20%。酶活性測定最好同時與患兒的雙親一起檢測更有意義。
4.X線檢查
典型的X線徵象:長骨骨髓腔增寬,普遍有骨質疏鬆,股骨遠端膨大,猶如燒瓶樣。常有股骨頸骨折或脊柱壓縮性骨折,肺部可見浸潤性病變。
5.基因分析
通過基因突變型的分析可助診斷。
6.生化檢查
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
診斷
根據臨床肝、脾腫大或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骨髓塗片檢查見到戈謝細胞、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即可做出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應做白細胞或培養的皮膚成纖維細胞中β-葡糖腦苷脂酶活性。
治療
1.脾切除
適用於巨脾,伴脾功能亢進者,年齡在4~5歲或5歲以上,可以改善臨床症狀。對於Ⅰ型和Ⅲ型部分患者建議脾切除術。
2.酶替代治療
Ceredase基因重組的β-葡糖腦苷脂酶製劑,對於延長患者壽命、提高生存質量有顯著效果。絕大多數臨床症狀改善,臟器不再繼續受累。主要用於戈謝病Ⅰ型治療。對Ⅲ型患者不是酶替代療法的適應證。
3.基因治療
套用造血祖細胞,成肌細胞移植,將GBA基因導入患者體內,並通過其增生特性在體內獲得大量含有GBA基因的細胞,產生具有生物活性的β-葡糖腦苷脂酶,起到持久治療作用。
4.對症治療
包括支持、營養、輸血等。對Ⅱ型患者還需止痛、解痙等。
預後
戈謝病Ⅰ型進展緩慢,脾切除後可長期存活,智力正常,但生長發育落後。對葡糖腦苷脂酶製劑替代治療反應顯著,預後最好。
戈謝病Ⅱ型多於發病後1年內死於繼發性感染,少數患者可存活2年以上。
戈謝病Ⅲ型多由於神經系統症狀較重,死於併發症。
產前診斷:患者的母親再次妊娠時可取絨毛或羊水細胞經葡糖腦苷脂酶活性測定做產前診斷。若患者的基因型已確定,也可做產前基因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