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站區空間形態與規劃策略

高鐵站區空間形態與規劃策略

《高鐵站區空間形態與規劃策略》是2018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陽、李松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鐵站區空間形態與規劃策略
  • 作者:曹陽、李松濤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定價:3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1222491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高鐵站點周邊地區是高速鐵路沿線重點規劃建設的區域,也是實現高鐵帶動城市發展的城市基本單元。但由於我國大部分站點的選址脫離了設站城市建成區的範圍,而高鐵站區的開發建設多以開發“高鐵新城”為目標,這就導致了現階段大多站區空間發展存在各種弊端:在土地利用方面,土地低效開發、空間利用效率不高等現象較為普遍,投入大量資金所建的“高鐵新城”變“高鐵空城”;在空間布局方面,以尺度巨大的站前廣場串聯站區周邊空間的方式為主;在功能開發方面,主體功能定位不清,過於強調站區的單一交通功能和門戶形象。這些都導致站區的發展潛力得不到挖掘,站城關係分離的雷同現象也較為明顯。本書運用圈層空間分析模型,選擇河南省境內運行5年以上的站區為實例,進行大範圍的橫向實證分析和比較研究;揭示我國高鐵站區與既有成事之間的4種典型形態關係,並系統地總結了其形態特徵、演變規律和形成要素,針對當前高鐵站區空間規劃實踐環節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不同形態關係類型的站區提出最佳化策略。

圖書目錄

導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對象選取
1.3 研究目的和意義
1.3.1 開展高鐵站點地區空間系統研究的緊迫性
1.3.2 拓展對站區和既有城市空間關係的整體性認識
1.3.3 為指導高鐵站點地區規劃編制實踐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1.4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分析
1.4.1 國外研究現狀
1.4.2 國內研究現狀
1.4.3 研究現狀評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第2章 高鐵客運站區與城市空問的互動關係
2.1 相關概念界定
2.2 國內高鐵站區的空間發展趨勢
2.2.1 建設規模大型化
2.2.2 開發目標雷同化
2.2.3 空間總體布局標準化
2.3 高鐵影響的城市空間變化特徵
2.3.1 高鐵站區對城市空間產生影響的根本原因分析
2.3.2 城市空間變化分析
2.4 高鐵客運站布局方式對城市空間的影響
2.4.1 強化既有城市中心
2.4.2 形成新的發展源、新的城市中心
2.4.3 郊區化城市入口或專業節點
2.5 高鐵客運站布局方式與城市土地利用的關係
2.5.1 高鐵客運站與城市土地利用之間的互動關係
2.5.2 高鐵客運站周邊土地利用特徵
2.5.3 高鐵客運站周邊地區土地集約化利用技術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高鐵站點地區空間特徵描述:研究實例空間體系分析
3.1 高鐵站區的研究範圍界定
3.2 研究數據採集
3.3 高鐵站點地區空間形態特徵分析
3.3.1 總體空間開發進度
3.3.2 站區歷年空間開發特徵
3.3.3 空間增長方向
3.3.4 空間增長集中區位
3.4 站區空間形態變化類型劃分
3.5 站城空間形態關係視角下的高鐵站區空間分析
3.6 不同形態關係類型之間相互轉化規律
3.7 高鐵站點周邊地區空間變化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3.7.1 設站城市
3.7.2 站城空間關係
3.7.3 站區自身
3.8 本章小結
第4章 基於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高鐵站區合理空間形態探討
4.1 低碳城市產生的背景
4.2 低碳城市的發展趨勢
4.2.1 低碳城市的特徵
4.2.2 綠色交通體系對低碳城市的影響
4.3 發展高速鐵路對低碳城市形成的必要性
4.3.1 綠色低碳的交通運輸系統
4.3.2 對城市結構的最佳化作用
4.3.3 促進城市區域更新
4.4 高鐵客運站區空間形態對發展低碳城市的促進
4.4.1 趨向高速鐵路車站的向心性
4.4.2 形成多中心網路性發展
4.4.3 對城市土地的集約型利用
4.5 高鐵客運站區合理空間形態探討
4.5.1 站區空間形態的適應性
4.5.2 站區空間形態的彈性成長
4.5.3 站區空間形態的生態性
4.5.4 站區空間形態的經濟性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現階段我國高鐵站點地區空間最佳化的規劃思路和規劃策略探討
5.1 高鐵站區空間最佳化規劃思路
5.1.1 加強城市規劃與鐵路規劃之間的關係協調
5.1.2 評估設站城市在區域層級中的定位和分工
5.1.3 多元化、差異化的空間發展思路
5.1.4 協調站區與既有城市空間關係
5.1.5 提升站點周邊地區公共運輸的可達性
5.1.6 站點周邊土地的混合利用
5.2 站城關係視角下的高鐵站點地區空間應對策略
5.2.1 基礎設施的完善與預留
5.2.2 “彈性”的站區空間規劃
5.2.3 協調站區與既有城市中心的關係
5.3 不同形態關係類型站區的空間發展思路
5.3.1 融合型站區
5.3.2 嵌入型站區
5.3.3 分離型站區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