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時期是高郵市建設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加快實現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時期。為進一步明確“十二五”時期衛生事業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確保全市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協調,根據《揚州市衛生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我市衛生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郵市衛生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 地區:高郵市
- 時間:2011-2015年
- 目標: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
十一五衛生事業發展基本情況,取得的主要成績,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衛生事業發展基本情況
“十一五”規劃時期,全市衛生系統不斷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加強衛生基礎建設和服務能力建設。高郵市人民醫院創成國家三級綜合性醫院,高郵市中醫醫院創成國家三級乙等中醫院,第三人民醫院創成國家二級中西醫結合醫院,均為揚州縣市區首家。全市共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316個,其中市直醫療衛生機構8個(其中2個二級甲等醫院)、中心衛生院5個(其中1個二級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29個,廠校醫務室32個,社區服務站和村衛生室(站)215個。共有床位1629張,醫院床位設定為2.2張/千人口。衛生人員3608人,衛技人員配置為3.8人/千人口,其中醫生1.41人/千人口,護士1.16人/千人口。
取得的主要成績
1.衛生服務體系網路健全。06年被省衛生廳列為全省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試點市,08年基本完成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任務。全市累計建成2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農村21個,城市2個)和21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農村201個,城市14個),並創成江蘇省農村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揚州市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個、揚州市示範社區衛生服務站25個、高郵示範站35個。全市基本形成了由市級醫療衛生機構為龍頭,鄉鎮中心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站)為網底的市、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
2.衛生機構條件明顯改善。市直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市人民醫院新建急救中心樓和28200平方米住院病房大樓,市中醫醫院東區擴建工程正動工建設,市婦幼保健所遷址重建後創成江蘇省甲級婦幼保健所並新建了兒童保健大樓,市二院精神病院門診樓建成投入使用。近幾年,抓住省政府大力扶持經濟薄弱地區鄉鎮衛生院房屋建設、設備裝備有利時機,投入2300多萬元為全市20個鄉鎮衛生院、16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更新添置了醫療設備,全市20個建制鎮衛生院的醫療用房全部進行了改造,新建、改建工程面積2.6萬平方米。4個鄉鎮衛生院實施了整體搬遷工程(其中周山、龍虬鎮衛生院順利完成整體搬遷,三垛中心衛生院和開發區醫院整體搬遷工程新建項目正在開工建設),50家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獲得省補資金扶持進行了改擴建。目前,我市鄉鎮、中心衛生院基本設施初步達到規劃科學、設計標準、質量達標和道路硬化、庭院綠化、環境美化、空氣淨化的標準。社區衛生服務站房屋面積達到和超過了100平方米,七室分開、流程合理,基本滿足了我市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保健需求。
3.新農合制度逐步完善。03年我市率先被列為全省首批新農合試點市。“十一五”期間,全市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2010年全市新農合參保農民62.07萬人,人均籌資150元,參保率達99.5 %,參保農民費用報銷封頂線為10萬元,實際住院補償比達45%。加強結報網路化建設,逐步形成以縣為單位、縣合管辦為中心、鄉鎮合管辦和定點醫療單位為終端的網路化結報體系。全面實行新農合財務審計監督制度,自下而上實施資金審計、公示,強化社會和民眾監督,農民受益比例大幅提升,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差別逐步縮小。
4.公共衛生服務不斷深化。一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提升。全力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做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救災防病工作,建立了江蘇省高郵湖區人禽流感監測綜合示範區。修訂完善了一系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加強醫療救治演練,圓滿完成龍捲風襲擊、洪澇災害等突發事件的衛生防病任務。二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效落實。06年被省衛生廳確定為全省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聯繫點,09年確定了9大類22項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專項資金實行考核撥付。三是疾病預防、婦幼保健能力增強。加強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實行了婦幼保健保償制,全市甲、乙類傳染病總發病率為173.01/10萬。全市婚檢率穩定在70%以上,婦女病普查率達83.24%。2009年,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為0和3.73‰,兒童計畫免疫接種率達98.34%。加強老年人和慢性病人健康管理,實施了死亡病例監測報告、35歲以上病人首診測血壓制度,建立了農村居民家庭健康檔案。四是衛生行政執法和衛生監督力度加大。食品衛生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完善衛生行政許可“兩集中,兩到位”、衛生行政執法責任制、衛生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基準制度,推行全程說理式衛生行政執法,被列為全省說理式衛生行政執法試點,並多次榮獲“創業者最滿意執法單位”稱號。五是衛生鎮村創建和農村改廁保持全省領先。全市創建成國家衛生鎮1個、省級衛生鎮7個、揚州市衛生鎮6個,省級衛生村18個、揚州市衛生村5個,農村環境衛生得到根本改善,民眾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農村改廁趕超歷史,無害化衛生戶廁覆蓋率為51.8%,排名揚州縣市第一。2010年被列為全國健康村創建試點縣, 6個試點村創建取得初步成效。積極開展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和“健康高郵社區行”活動,城鄉居民民眾健康行為逐步養成。
5.醫療質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逐步規範。持續深入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醫療機構執業行為逐步規範。開展平安醫院創建和醫療安全專項行動,初步建立醫患糾紛第三方協調組織機構,最佳化執業環境,和諧醫患關係。全市城鄉先後有38家醫療衛生單位實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全市無償獻血占臨床用血比例、自願無償獻血率均達100%。
6.衛生科技攻關水平大幅提升。認真落實省財政關於新農合、改廁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資金,規範資金管理,加強督查考核,有力促進了農村衛生工作的健康開展。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巨觀調控政策和省補資金扶持鄉鎮衛生院項目建設的契機,策劃包裝並成功爭取到數十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快了我市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建設。目前,我市正在組織實施的科技項目有:科技部的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全科型鄉鎮衛生院綜合技術集成示範項目、衛生部世界銀行貸款中國農村衛生髮展項目、衛生部環高郵湖地區人禽流感綜合監測預警試點項目、科技部“江蘇省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套用示範”項目以及省衛生廳的精神病防治研究項目等。“十一五”以來,參與、完成部級以上立項衛生科研項目3項,省級立項衛生科研項目2項,獲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項目6項。
7.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強化。完成基層衛生人員全科規範化培訓,多次舉辦內外婦兒科、放射、B超等適宜技術培訓班,培訓全科醫生520人,社區護士410人,公共衛生醫師60人。462名鄉村醫生接受中專學歷教育。完成繼續醫學教育培訓3000餘人次。建成市重點學科共建單位2個、市重點專科6個。
8.中醫藥服務網路功能不斷增強。積極開展中醫臨床重點專科和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活動,保持和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市中醫院通過江蘇省“二級甲等中醫醫院”覆核評審,中西醫結合兒科、腫瘤科創建成“揚州市中醫臨床重點專科”,針灸推拿理療科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全國農村中醫醫療機構特色專科建設單位”,積極啟動推進江蘇省中醫藥“治未病”試點工作。城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成“江蘇省城市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送橋、郭集、菱塘創建成“揚州市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家衛生院15個專科創建成“高郵市中醫重點專科”。
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1.居民健康問題不容忽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問題,惡性腫瘤、心腦血管、意外傷害和中毒為病傷死亡原因構成的前三位。
2.農村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仍然不高。由於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高精設備、優秀人才、先進技術都集中在大醫院,農村衛生機構醫技人才短缺、技術水平仍顯滯後,服務能力與農民民眾醫療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少數基層醫院仍還存在過度服務的現象。醫療院前急救體系建設相對較弱,尚未形成統一調度、分區救治、就近派車的院前急救指揮調度網路。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滯後,全市鄉村醫生普遍存在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崗位補貼未落實,鄉村醫生工作積極性不高。
3.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亟待加強。一是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我市疾控中心用房僅為2000多㎡(國家標準6000),差距較大,且房屋存在老化,配套設施不全;縣級衛生監督所用房須達2000㎡以上,目前我市衛生監督所借用在市衛校辦公樓辦公,面積僅有500㎡,現有儀器設備15台件;城區防保所從城北醫院分離後,辦公及業務用房僅150平方米,無法滿足城區每年約4萬多人次兒童的計畫免疫工作需要,現每年花費數千元的租金租用6間平房作為城區兒童計畫免疫門診。二是經費投入不足。公共衛生單位是全額事業單位,但由於我市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十分困難,地方財政補助不能全額到位,需靠開展有償服務來彌補業務經費,影響了相關疾控工作的開展,導致應對突發性衛生事件的反應能力脆弱。
4.社區衛生信息化進程緩慢。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基礎的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和以電子病歷為重點的醫院信息平台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支撐,是方便民眾看病就醫的重要手段,由於我市面臨經費、人才等壓力,有些工作還未啟動。
“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二五”是我市全面推進基本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也是全面建立和完善城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關鍵階段。在此期間,全市衛生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總攬全局;堅持以人為本,面向民眾,著眼於“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全方位改善服務;堅持政府主導,完善投入機制,充分體現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讓居民民眾公平享有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堅持改革創新,建立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補償機制,不斷提升醫療衛生工作效率;堅持強化基層基礎,著力加強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全面普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努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堅持強化服務,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改進服務模式,著力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更好地滿足廣大民眾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
(二)總體目標
到2015年,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形成“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衛生事業發展水平和居民健康主要指標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居蘇中地區前列。其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普及,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全面落實;完善15分鐘健康服務圈,加強縣級醫院能力建設,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中心)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骨幹,村衛生室和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基礎的醫療衛生服務三級網路;全面完成城鄉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最佳化和提升醫療衛生服務功能;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全民,新農合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更趨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建立,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使用並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公立醫院改革取得積極進展,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補償機制逐步完善;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在新農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鄉鎮衛生院管理方面為全國提供經驗模式;醫療服務持續改善,診療能力明顯提升,公益性質進一步彰顯,多元化辦醫格局進一步完善;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逐步得到滿足,適應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財政保障機制基本建立,衛生髮展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使城鄉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三)主要指標
居民健康水平指標1: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7.5歲。指標2:嬰兒死亡率控制在6‰以內,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10‰以內。指標3: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8/10萬以內。
公共衛生服務指標4:法定傳染病年發病率控制在160/10萬;結核病、愛滋病等重大疾病發病率控制在較低水平。指標5:全面實施一類疫苗免費接種,兒童“五苗”接種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指標6: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80%以上。指標7:高血壓、糖尿病等重點慢性病規範管理率達80%以上。指標8:孕產婦管理率達95%以上,7歲以下兒童管理率達到95%以上,出生缺陷發生率控制在8‰以內,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100%。指標9:組織全市健康促進進社區、進農村,每年不少於60場次。
城鄉環境衛生指標10:新創國家衛生鎮1個,省級衛生鎮2-3個,省級衛生村25個。指標11: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80%以上。指標12:建設“農民健康促進示範鄉鎮”2-3個,全市城鄉居民總體健康素養水平提高到20%。
服務能力建設指標13:每千人擁有床位2.5張,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5人。指標14: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達100%。指標15:每個鄉鎮建成一所“六位一體”、功能完善、服務能力較強的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指標16:市人民醫院、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醫院建設標準。指標17:90%的村衛生室達到省建設標準,鄉村一體化管理率達100%。指標18:全市無償獻血占臨床用血比例達100%。
科技人才建設指標19:加強住院醫師和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率達100%。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崗位培訓、規範化培訓率達100%。指標20:全市引進醫學碩士以上等高層次人才10名。獲得高郵市中青年專家稱號5名。指標21:建成市級以上臨床重點專科3個。指標22:獲省、部級立項科研項目2項,市(廳)級立項課題3項。
中醫中藥事業 指標23:加大對鄉、村中醫工作指導和培訓的力度,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率達100%。指標24:建成省級以上中醫重點專科1個、市級1個。建成江蘇省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揚州市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
基本藥物制度指標25: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率100%。
醫療保障制度指標26:新農合人口覆蓋率保持在99%以上。指標27:形成科學的補償方案、合理的支付手段和有效的費用控制機制,參合人群充分受益,基金當年結餘控制在10%以內,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不斷提高。指標28:新農合參合農民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和政策範圍內補償比不低於省規定要求。
衛生機構建設 指標29:完成市中醫醫院、第三人民醫院、高郵經濟開發區醫院整體搬遷,新建高郵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在城區東部規劃新建人民醫院分院,改擴(新)建精神病防治院,建設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完成市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所改擴建工程,新建城南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衛生信息網路指標30:建立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基礎的社區衛生信息網路平台,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實行信息資源統一採集與綜合利用。
“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進一步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著力改善城鄉基層衛生機構服務條件,提升服務能力,全市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100%。加強縣級醫院及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管理一體化。積極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先進縣和省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活動,努力提高15分鐘健康服務圈的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強重點項目建設。新建高郵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完成市中醫醫院整體搬遷;在城區東部規劃新建人民醫院分院;新建城南經濟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改擴)建精神病防治院;建設全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完成市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所改擴建工程以及4箇中心鄉鎮衛生院的建設。
(二)大力實施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著力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
切實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圍繞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內涵建設,建立科學、高效的規範化管理體系,加強技術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項目執行、現場處置、實施檢測能力,努力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紮實推進服務項目實施。按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內容、標準和工作流程,加快推進9大類2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實施,努力提高實施項目覆蓋率。繼續抓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有效控制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不斷完善結核病醫防合作工作機制。積極推進愛滋病、性病高危行為干預措施。強化預防接種基礎管理和信息管理,積極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治。提高婦女病查治覆蓋率和婚檢率,努力降低孕產婦、嬰兒死亡率。全面落實農村婦女住院分娩補助和免費補服葉酸預防新生兒缺陷以及農村婦女“兩癌”篩查試點工作。加強衛生監督管理。強化食品安全工作,加強衛生應急網路隊伍建設,努力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技術服務網路,加大職業衛生監督檢查力度。加強公共場所、飲用水生產單位等重點部位以及醫療機構依法執業的衛生監管。進一步提高公共場所、游泳場所、住宿業等量化分級管理實施率。大力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紮實推進衛生鎮(村)創建工作,全面提高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和農村環境衛生質量,不斷加強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監督監測工作,規範病媒生物防治。強化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推進“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和“健康江蘇社區行”活動,進一步普及健康素養和衛生防病知識,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公共衛生意識和健康素質。
(三)完善發展新農合制度,進一步提高農民健康保障水平
以提高新農合管理質量和參合民眾保障水平為重點,全面加強新農合制度建設。全市新農合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逐步提高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探索建立方便高效的籌資機制和穩定的籌資增長機制。著力提高參合農民補償比例。加大基金使用與管理力度。嚴格執行新農合財務審計制度,提高基金使用效益,當年統籌基金結餘率控制在10%以內。積極探索總額預付、定額付費、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相結合的綜合付費方式改革,嚴格控制醫藥費用上漲水平。加強醫療服務行為監管,建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和考核體系,完善定點醫療機構準入和退出機制。以市級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建設為重點,推進異地轉診人員即時結報,方便參合農民轉診就醫。加快推進新農合信息化管理,強化新農合信息對醫療服務的規範、引導作用,讓新農合更好地發揮保障農民健康的積極作用。
(四)積極推進基本藥物制度,努力控減民眾醫藥費用負擔
2011年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全面推進基本藥物制度,這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按照集中採購和統一配送基本藥物實施細則要求,積極配合,確保基本藥物保質保量及時配送到每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認真做好基本藥物的使用管理工作,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加強用藥管理,確保基本藥物合理使用。建立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補償機制改革,建立健全以服務質量和效率為核心的績效考核機制,以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確保基本藥物制度有效實施,減輕民眾醫藥費用負擔,確保政府投入發揮最大效益。
(五)不斷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努力探索醫院改革與發展新路徑
深化改革實踐探索。一是合理調整布局結構。完善醫療機構設定規劃,以醫療資源科學規劃布局為重點,明確公立醫院設定數量、規模、布局、功能和任務。二是探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補償機制改革。合理界定醫院資產所有者與經營管理者責權,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途徑,建立完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機制。推進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實現固定用人向契約用人、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推進事業單位崗位設定管理,實行工資待遇與服務質量及崗位工作量等綜合績效掛鈎。轉換機制,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加強成本核算與控制。三是強化公立醫院監管。通過改革完善服務標準和質量評價體系,加強醫療技術準入和臨床套用管理,強化醫療服務行為監督,全面提升服務水平,讓人民民眾切實感受到醫療服務的改善。四是鼓勵和吸引各類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形成有力的競爭格局。
(六)切實加強醫療機構科學管理,全面提升醫院工作整體水平
以創建基本現代化醫院為目標,把醫院基礎管理納入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軌道。以加強醫院基礎管理為核心,全面提高醫院工作整體水平。進一步完善設定審批、執業登記管理,規範醫療機構執業行為,醫療機構憑證執業率達100%。狠抓醫療核心制度落實,不斷改善服務態度,最佳化服務流程,注重醫患溝通。組織開展“滿意視窗”創建活動,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宗旨教育和醫學倫理教育,完善“一站式”服務功能,減少服務環節,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和服務患者的工作效率。積極推行開展預約掛號和臨床路徑管理工作。全市所有非營利性醫院進一步推進和落實各項衛生惠民新舉措。改善城市社區衛生機構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水平,強化團隊服務,推行責任醫生制度,進一步方便民眾看病就醫。加強醫院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建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重視和加強基層醫療急救網路建設,提高基層急救能力和水平。鞏固醫院管理年和平安醫院創建成果,探索建立全面改善醫療服務的長效機制。積極打造醫療衛生人民滿意工程。
(七)不斷增強中醫藥服務功能,努力爭創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進一步健全市、鄉、村中醫藥服務體系和管理體系,實施中醫藥參與城鄉社區衛生服務項目管理,在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和重大疾病防控中,注重運用中醫藥醫療保健技術和方法,積極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居民健康檔案中要體現中醫藥服務內容,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以點帶面開展鄉鎮衛生院“中醫特色科室”建設,推進中醫藥“治未病”試點工程。提高中醫藥服務項目在醫保和新農合中的報銷比例。加強市中醫院學科建設,努力提高中醫藥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加快中醫藥繼承與創新,大力實施創名院、建名科、樹名醫“三名”戰略,開展“高郵市名中醫”評選活動。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機制,認真做好青苗培養工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和優秀農村中醫臨床人才培養項目等工作,通過不同形式引進中醫藥人才充實到中醫藥隊伍。鞏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成果,努力爭創“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八)大力推進衛生科技創新工作,不斷加強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認真制定並實施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成長機制。加大科研投入,最佳化發展環境,大力引進高層次醫學人才,市級醫療機構加快專科隊伍建設,培育領軍型醫學精英,培養和造就一支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的衛生人才隊伍,提高診療技術和醫學科研能力。鄉鎮醫療機構加強全科醫學教育,強化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完善全科醫師任職資格制度,確保5年內所有基層衛技人員均取得規定的執業資質,所有基層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健全在職醫務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堅持各類醫師和護士定期考核制度,構建衛技人員終身教育體系。加強臨床護理、衛生監督、疾病控制隊伍建設,培育壯大中醫藥人才隊伍。加快臨床重點學科建設。以二級醫院為龍頭,以現有學科為基礎,統籌建設規劃,最佳化學科布局,加大科技投入,發揮特色優勢,推動衛生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篩選一批有潛力、有優勢的學科進行重點培育,與國內領先學科廣泛開展交流合作,加強核心團隊建設,推動學科內涵發展。重視重點學科建設和學科帶頭人培養,支持優勢學科做強,扶持薄弱學科發展,提升醫學科研層次,形成專業規模和品牌特色。加快衛生信息化進程。促進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機構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
“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深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機制改革
轉換機制是衛生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本著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改革方向,加強基層基礎建設,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方式,全面推行全科團隊服務和責任醫生制度,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衛生行政部門主要承擔衛生髮展規劃、資格準入、規範標準、服務監管等職責,從有利於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監管出發,建立公立醫院出資人制度,合理界定醫院資產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的責權,積極探索國有資產的多種實現形式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建立完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逐步推行醫院管理隊伍職業化,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機制。遵循公益性和社會效益原則,進一步深化城鄉醫療衛生機構人事分配製度改革,推行人員聘用制度和崗位設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契約管理的用人機制。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有效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加強公立醫院財務監管和運行監督。
(二)完善和落實財政對衛生事業的投入補償政策
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責任,努力做到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達10%以上,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健全公共衛生經費保障機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專項經費逐年增加投入幅度。到2011年,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經費每人不低於25元。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人員經費、發展建設經費和業務經費由同級政府全額安排。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運行成本通過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取得。市政府負責其舉辦的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按國家規定核准的基本建設、設備配置、人員經費及所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經費,按定額定項和購買服務等方式補助。醫務人員的工資水平,要與當地事業單位人員平均工資水平相銜接,市政府對鄉村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要給予合理補助,並落實好鄉村醫生養老保險政策。對社會力量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所提供的公共衛生服務,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補償。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公立醫院的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償等,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給予專項補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緊急救治、援外、支農、支邊等公共服務經費。
(三)推動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
充分運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加強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建立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透明公開、方便利用的信息平台和業務系統,適應改革發展和現代管理的要求。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基礎構建基層衛生信息網路平台,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加快完善衛生監督管理、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藥品集中採購與監管系統,實現信息資源統一採集與綜合利用,為城鄉居民提供系統化、連續性、全過程健康服務。加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信息系統建設,提高應急處置效能。加強新農合和城鄉醫療救助信息系統建設,方便參保(參合)人員就醫。完善藥品監管、檢驗檢測、不良反應監測信息網路,建立基本藥物採購、配送、使用、結算和報銷信息管理系統。
(四)加強衛生行風和醫德醫風建設
加強衛生行風建設和醫德醫風建設,鞏固創建“無紅包醫院”活動成果,開展醫德醫風標兵創建活動,全面提高衛生隊伍整體素質。堅持衛生為民惠民,發揚敬業奉獻的精神,著力提高民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滿意度。貫徹教育、制度、監督並重和標本兼治、糾建並舉的工作方針,緊密結合文明創建活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探索治本之策。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加強社會民眾與出院病人對醫德醫風的考評。突出考核民眾的滿意度,樹立典型,表彰先進,弘揚“救死扶傷、忠於職守、愛崗敬業、開拓進取、精益求精、文明行醫”的行業風尚。探索和建立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的長效機制,規範醫療收費,抓好權力內控體系建設,不斷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與水平。加大衛生宣傳力度,有計畫地宣傳衛生政策和發展成就,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努力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五)統籌協調社會力量推進規劃實施
衛生事業發展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事關人民民眾健康與幸福,組織實施好“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需要政府加強領導,統籌協調社會各相關部門力量,密切協作,合力攻堅,加快推進規劃實施步伐,形成推進衛生事業科學發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