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山西省稷山縣陽城村的高蹺走獸藝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傳說清朝雍正年間設立了火神廟,在正月二十九這天舉行大型祭祀活動,高蹺走獸表演就是其中的一項。
稷山高蹺走獸,其傳承十分特別。歷史上,每個走獸節目,只有一兩個傳人,採取私相授受,絕不外傳。“文革”期間,稷山高蹺走獸曾一度被打入冷宮。20世紀80年代,村里重新辦廟會,在段鐵成等藝人努力下,高蹺走獸才得以恢復。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高蹺走獸由獸頭、獸身和表演人員組成,表演時二人足踩高蹺同演騎獸狀,演員負重荷,按曲牌節拍行走。輔助配樂由鑼鼓、花鼓等打擊樂器組成。人及獸的造形奇特,在鼓樂聲中列陣行進時,氣勢宏偉,十分壯觀。
高蹺走獸的表演形式隊伍龐大,先是標有“陽城高蹺走獸”字樣的旗幟帶領出場,其後是排列整齊的花鼓樂隊,之後才是高蹺走獸依次排列出場。高蹺走獸的位置安排有講究,在每個走獸之前,需要一個花鼓手引領。獸身左右兩邊各兩個舉旗手,這四個舉旗手非常關鍵,伴隨著蹺體行走,一是可以在表演者累的時候手扶休息,二是為了避免蹺體意外摔倒,可以有同等高度的輔助道具助其穩定,三是圍繞在走獸周圍,起裝飾作用。所以,高蹺走獸的表演過程中,隊伍浩浩蕩蕩,人員眾多,陣容強大,不僅威嚴而且排列有序,場面激烈震撼。
動作特點
高蹺走獸表演過程中根據不同的人物故事情節變化而有其不同的步伐節奏。高蹺步伐分為走步和碎步兩種,走步多是勻速的,藝人腳踩高蹺的步伐如正常人走路一般,行走穩健,上下步伐準確,雙腳交替步伐跨步大,行走距離多變;碎步節奏比較快,鼓點節奏緊促,多是原地碎步。
梅花鹿,兩人多以前進和倒退步伐為主,圍繞著表演的圓形場地走出“圓”形;黑狸虎,兩人多以前進和倒退步伐為主,圍繞著表演的圓形場地斜線上下走步;貘、鰲、麒麟,兩人多以前進、倒退步伐、碎步為主,表演調度比較靈活,可以直線上下走步,斜線上下走步,圓弧線上下走步,也可以前蹺高抬蹺腿用碎步做跑步姿勢,後蹺勻速走步;貅狼、獨角獸,在常規的步伐表演中,尤其突出碎步表演,雙人同時碎步移動,自轉圓形,橫向、縱向、斜線式雙人碎步移動。同時根據表演場地的大小,所有獸型可以單獨表演,也可以雙獸、三獸、四獸、七手群體表演。
走獸形象
高蹺走獸表演有多種獸型,獸型多取自神話傳說。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分為南、北陽城,北陽城的走獸包括:獨角獸、貅狼、麒麟、竹馬、貓等,南陽城的走獸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走獸形象基本都由古時流傳下來,雖經多次修補,原貌仍存。其獸頭和獸身由技術很高的藝人做出模型,用麻絲、麻紙、細繩、細竹、鐵絲、布料等縫製和綁縛而成,並塗以五顏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高蹺走獸這一民間舞蹈活動豐富了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諧,同時還體現了當地老百姓祈盼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美好願望。
傳承狀況
高蹺走獸這一民間舞蹈活動面臨青黃不接的狀況,存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以及村民整日忙於農務,人們對參與文化藝術表演活動日漸淡漠。
由於一些頗有藝術造詣的傳承人相繼謝世,有些絕技已失傳,難以傳承新一代藝人。如今雖然能表演某些節目,但受經濟上的制約及展示舞台場地的限制,表演的機會越來越少。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民民眾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審美需求的逐步提高,有一些高技能人才的外流,組織一次有規模的廟會文藝表演舉步維艱,高蹺走獸藝術瀕臨危機。
傳承人物
段鐵成,男,漢族,1944年4月生,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人。2012年12月,段鐵成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西省稷山縣申報,項目名稱:高蹺(高蹺走獸)。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山西省稷山縣人民文化館獲得“高蹺(高蹺走獸)”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高蹺(高蹺走獸)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稷山縣文化館(稷山縣美術館)。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3年2月17日,高蹺走獸參加了第十二屆北京民俗文化節暨第十五屆東嶽廟春節文化廟會。
2018年2月21日,稷山縣清河鎮北陽城村舉辦了“高蹺走獸”鬧新春民間社火表演活動。
榮譽表彰
2015年3月3日,稷山高蹺走獸在第三屆中國(鶴壁)社火大賽暨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社火大賽中獲得社火大賽金獎和第十二屆中國民間山花獎大賽入圍獎。
2015年12月23日,稷山高蹺走獸在浙江海寧獲得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衍生作品
2008年,根據高蹺走獸創作的剪紙作品《高蹺走獸》獲得“風之魂”中國剪紙藝術大賽金剪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