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醒獅起源於漢唐時期,是人民民眾一項重要的民間傳統體育運動,參加人數較多,普及面較廣。醒獅由兩人舞動,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旁觀者用竹筒等器具敲打助興。
高要區內幾乎每條自然村都有醒獅隊,目前有1000多支醒獅隊。2011年,高要醒獅入選高要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要醒獅
- 外文名:GaoYao Lion dance
- 起源:漢唐時期
- 所在地區: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
簡介,起源,發展歷史,
簡介
高要醒獅起源於漢唐時期,是人民民眾一項重要的民間傳統體育運動,參加人數較多,普及面較廣。高要醒獅由兩人舞動,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旁觀者用竹筒等器具敲打助興。
據統計,高要區內幾乎每條自然村都有醒獅隊,目前有1000多支醒獅隊。醒獅隊員年齡少至6歲長至80歲都有。高要醒獅在省內都非常有名氣,祿步鎮北根村醒獅隊曾獲得廣東省醒獅表演亞軍。
起源
傳說很久以前,連續幾年的氣象變得十分反常,不是大旱得滴雨不下就是澇災泛濫,人民民眾顆粒難收。又是一年春來到,年初一的當天,人們忽然看見一頭似雄獅、身像麒麟的動物對著一頭怪獸廝打,怪獸被打得焦頭爛額,不敢危害人類。從此,高要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了辟邪,人們就用竹篾紮成頭似雄獅、身像麒麟的兇猛動物,稱之為醒獅,選擇在年初一至年十五在全村範圍里舞動,意為驅趕怪獸,求四季平安。
發展歷史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醒獅表演就不是簡單局限為驅邪作用,而是慢慢轉變到強身健體和集聚人氣興旺之上。醒獅的隊伍由一條村發展到村村皆有,從一頭獅到千頭獅。每到大年初一,醒獅隊從各村各鎮敲鑼打鼓而出,或到各家各戶去拜年,或集體到圩鎮上去表演。之後,醒獅表演形式多彩多樣,從單一的拜年發展到有“采青”“上樓台”“闖迷陣”等表演。1977年之後,醒獅表演得到進一步發展,縣、鎮(公社)凡有慶典活動都邀請幾十頭醒獅前來助興,表演的式樣更加豐富多彩。
2011年,高要醒獅入選高要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