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苡仁米,雲南省曲靖市師宗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苡仁(薏仁)俗名稱六穀,別名菩提子。師宗縣栽培苡仁歷史悠久,苡仁屬師宗縣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高良苡芢米葉鞘光滑,節間由下至上逐步變短;葉舌質硬;葉片線狀披針形。果實成熟時,總苞堅硬具琺瑯質,卵形或卵狀球形,內包穎果;種仁寬卵形或長橢圓形。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一端較寬而微凹,有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羅寬而深的縱溝。腹面有一條羅寬而深的縱溝。外觀色澤好,質堅實,表面乳白色,光滑,味微甜。
2012年12月7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高良苡仁米”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良苡仁米
- 產地名稱:雲南省曲靖市師宗縣
- 品質特點:質堅實,表面乳白色,光滑,味微甜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870號
- 批准日期:2012年12月7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特徵,內在品質指標,藥效特性,產地環境,地形地貌,水文情況,氣候特徵,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高良苡芢米株高1.5-1.9米,約有10-11節。葉鞘光滑,節間由下至上逐步變短;葉舌質硬,長約0.6-0.7毫米;葉片線狀披針形,長達30厘米,寬1.5-3厘米。果實成熟時,總苞堅硬具琺瑯質,卵形或卵狀球形,內包穎果;穎果長約4-5毫米,種仁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毫米,寬3-6毫米。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一端較寬而微凹,有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羅寬而深的縱溝。腹面有一條羅寬而深的縱溝。外觀色澤好,質堅實,表面乳白色,光滑,味微甜。
內在品質指標
藥效特性
苡芢米性味甘淡微寒。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薏仁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大量的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薏仁不僅是一種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體皮膚光澤細膩,而且還是一種抗癌藥物,對癌症的治抑率可達35%以上。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高良苡芢米種植區內山高谷深,群山環抱,山清水秀。由於受南盤江水系的切割,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成階梯狀逐級下降,最高海拔2030米,最低海拔730米,高良苡仁米最適宜種植生長在海拔900米-1100米的坡地;土壤類型以水稻土、紅壤及沙壤土為主,pH值為5.5-6.5之間。
水文情況
高良苡芢米種植區境內有南盤江、清水江、鳳尾河、壩林河、窩得河及高良河等河流,屬於珠江水系;種植區域水資源豐富。
氣候特徵
高良苡芢米種植區域屬典型的低熱河谷槽區。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立體氣候,其特點:雨熱同期,高溫濕潤,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8.5℃,最高氣溫達40℃,最低溫度10℃,全年無霜;年平均降雨量1400-1600毫米,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雨量充沛;全年日照總時數1246.9小時,總輻射量105554千卡/平方厘米,≥10℃的有效積溫5860℃,相對濕度達82%,光熱資源豐富,適宜高良苡芢米種植。
歷史淵源
苡仁俗名稱六穀,別名菩提子。苡仁米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以種仁供藥,其含有多種胺基酸和糖類,具有豐富的營養和藥用價值。
師宗縣栽培苡仁歷史悠久,苡仁屬師宗縣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據《師宗縣誌》和《師宗縣農業志》記載:“1949年後,師宗縣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油菜、甘蔗、生薑、花生、芝麻、葵花子、苡仁及少量大麻”。
2011年,《師宗縣人民政府關於“十二五”期間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提升新型支柱產業,要求擴大苡仁種植面積,以滿足國內外苡仁的市場需求,增加農民收入,延長產業鏈。
截至2012年,高良苡仁栽培在師宗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是師宗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經濟作物之一。主要銷往廣東等省、市(區)及國外,市場前景廣闊,價格逐年上漲,其面積、產量都在不斷增加,在當地經濟總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擴大。
2017年,雲南省師宗縣成為中國地區及東南亞苡仁消費絕大部分出口渠道。
生產情況
2006年,師宗縣高良鄉高良苡仁米種植面積9000畝,畝產300千克。
2008年,師宗縣高良鄉高良苡仁米種植面積11000餘畝,畝產350千克。
2012年,師宗縣高良苡仁米種植總面積3300公頃,年產量13125噸。
2013-2014年,雲南省師宗縣五龍鄉種植黑殼小粒苡仁米2.5萬畝。
產品榮譽
2012年12月7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高良苡仁米”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高良苡仁米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雲南省師宗縣高良鄉和五龍鄉境內,包括涉及高良鄉的設里、籠嘎、納非、雨廈、科白、便料、納廈、團坡、戈勒、窩得、壩林11個行政村;五龍鄉的狗街、魯克、平寨、發崗、花桂、牛尾、南岩7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3°08′-103°34′,北緯24°21′-24°39′之間。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2-03-01037。
質量安全要求
高良苡仁米產地環境按照《NY5332-2006無公害食品大田作物產地環境技術條件》執行;產品質量達到《NY5305-2006無公害食品小雜糧》產品質量標準;生產過程控制按照《NY/T5117-2005無公害食品水稻生產技術規程》進行。
特定生產方式
1、種植地塊選擇:苡仁生長習性喜溫和潮濕氣候,耐高溫忌潮熱,不耐寒、忌乾旱選用新開墾的荒地和輪作地,其土壤疏鬆、耕層20-30厘米,排水良好,土壤通透性好的紅壤、黃壤,海拔在900-1100米的坡地。
2、品種選擇:選擇適宜當地環境條件的抗逆性、抗病性強,防倒伏,利於授粉,產量較高本地老品種。
3、種植技術
3.1種子處理:選育種子經水選,將病粒、秕粒、青粒去掉,把飽滿無病種子放入50℃左右的溫水中浸泡2-4個小時,再放到冷水中冷卻,撈出晾乾,籽粒包滿的種子作為種植用種。
3.2播種:3月下旬至4月初播種,播前先將病粒、秕粒、青粒去掉,把飽滿無病的種子曝曬兩天,可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整齊度。然後浸入50℃的溫水中24小時,撈出瀝乾水分,用20%的粉銹寧,按種子量的0.4%進行藥劑處理.每畝約需種子5-7.5千克,開溝條播種植,沿等高線梯度種植,其行距(30-35)厘米,溝深(10-15)厘米,覆土2.0厘米左右。每畝用40千克複合肥和2000千克有機肥施入溝內作基肥。
3.3田間管理
3.3.1定苗:當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間苗,拔除密生苗、病弱苗,保持株距4-7厘米;幼苗有5-6片真葉時,按株距13-16厘米定苗。
3.3.2中耕除草:先用“闊鋤”等闊葉化學除草劑除草一次,然後中耕人工除草2次。第一次在苗高6-7厘米時進行;第二次苗高16-20厘米時進行,以後結合施肥進行中耕鬆土.
3.3.3追肥培土:追肥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苗高4-7厘米時進行,每畝施稀人糞尿1000千克,促使幼苗生長,多分櫱,早分櫱。第二次在苗高35厘米左右或在孕穗時進行,每畝施人糞尿10千克加過磷酸鈣20千克。培土在苗高35厘米左右時,結合施肥進行,為防止倒伏,有利根系生長。
3.3.4摘除腳葉:在苡仁拔節結束後,把第一分枝以下的葉片及無效分櫱一起摘去,有利於通風散熱,促使莖稈粗壯。追肥每畝施無人糞尿1500千克,促使植株旺長,有利孕穗。若無人糞尿可選用尿素每畝施10-15千克,對防止倒伏具有一定的效果。
3.3.5輔助授粉:苡仁一般靠風力自然授粉,但授粉率低,產量不穩定,空籽較多。採取人工輔助授粉措施,效果較好。具體方法是在苡仁植株開花盛期的幾天裡,每天中午9-11點用棍棒或繩索等工具振動植株,使花粉飛揚,對提高結果率有明顯效果。
3.4病蟲害的防治:黑穗病又名黑粉病,防治方法,播前種子必須消毒。用20%的粉銹寧,按種子量的0.4%進行藥劑處理,可預防薏苡近幾年大面積發生黑穗病對薏苡的危害。生長過程中發現病株拔除消毀。玉米螟,又稱鑽心蟲,發現後及時噴灑農藥防治,可用50%的樂果乳油800-1000倍液噴殺。
4、採收: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進行採收,採收時用草蓆或其它在種植地周圍展開5-7米的脫粒場地,用人工脫粒後,涼曬,用乾淨的布袋或編織袋裝袋、運輸、入庫。
5、生產記錄要求:生產過程做好全程記錄,建立生產檔案,對投入品、使用時間、次數、用量、使用方法、種植和收穫日期等,記錄收集歸檔,並妥善保存。
6、包裝:包裝材料應符合國家食品包裝衛生要求,包裝應符合GB/T17109的有關規定,所有包裝材料均應清潔、衛生、乾燥、無毒、無異味,符合食品衛生要求。包裝規格為5.0千克∕盒。
7、貯存:苡芢米必須存放於專用倉庫,倉庫必須清潔、乾燥、通風,無鼠蟲害。成品堆放必須有墊板,離地10厘米以上,離牆20厘米以上。成品不得與有毒有害、腐敗變質、有不良氣味或潮濕的物品同倉庫存放。
8、運輸:運輸過程中其運輸工具、包裝物等必須清潔、衛生、無污染,必須遮蓋,防雨防曬,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有異味的物品混雜。
專用標誌使用
嚴格執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設計使用規範手冊在包裝箱(盒)顯著位置印刷或貼上標識。
歷史文化
民國二十五年(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雲南成為抗戰的大後方,而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滇西抗戰爆發後,師宗等滇東一帶也成為抗戰的大後方。當時日軍武裝先進,頻繁轟炸攻擊,前線戰士們由於條件有限,除了戰爭受傷,還因飢餓及濕氣較重等原因,出現浮腫和身重等亞健康病症,為支援抗日前線的戰鬥,師宗等地軍民就想方設法,充分開掘並採集了一些中草藥及藥用和保健價值極高的禾本植物,如黑殼小顆粒苡仁等具有祛腫除濕等功用的藥材和食材,運送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