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話題作文第一解讀

高考話題作文第一解讀

《高考話題作文第一解讀》是一本具有前瞻意識的書。運用新課程理念,以工具性帶動人文性。準確把握高考命題走向,既重視新穎題型的寫作指導,又重視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既重視選材的多面性、設題的多樣性,又重視解說的精要性、作文風格的豐富性;既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又是作文提升的智慧書。適合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一書在手,閱盡天下好書! 《高考話題作文第一解讀》是一本新穎、及時的書。新在對新課程寫作理念的全面貫徹與落實;新在是“後話題時代”國內第一本高考標題作文的專題指導書;新在首次對標題作文進行類型上的甄別。並以類型為專題進行解析與指導;新在對每一種類型講析到位,深入淺出,梯度明顯,將看似高深莫測,不易把握的寫作規律講深講透。及時獨家點評2007年高考標題作文題,及時解讀2007年高考滿分作文的成功秘訣,及時總結作文命題規律、預知命題走向。既是一本考試用書,也是一本能力用書,體現著工具性、實用性、指導性的完美統一。一書在手,大面積提高作文無所憂。

基本介紹

  • 書名:高考話題作文第一解讀
  • 出版社: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24頁
  • 開本:16
  • 定價:12.80
  • 作者:劉國良
  •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1191745
  • 品牌: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高考話題作文第一解讀》是一本集一線名師智慧的書。"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南通。"編撰人員來自南通名校,有著豐富的作文教學經驗,理念先進,目光獨具,著述豐贍,其中兩人是蘇教版教科書《教學參考書》的編撰者。一書在手。猶如名師在側。作文從此我做主!

圖書目錄

第一講 2007年高考作文述評及2008年高考作文預測
第一節 試題回放
第二節 命題透析
第三節 趨勢預測

第二講 高考典題解讀
01.傳遞
(2007年廣東高考題)
02.行走在消逝中
(2007年浙江高考題)
03.日寸間不會使記憶風化
(2007年山東高考題)
04.酸甜苦辣說高考
(2007年重慶高考題)
05.走與停
(2006年重慶高考作文題)
06.雕琢心中的天使
(2006年廣東高考題)
07.雨燕減肥
(2006年江西高考題)
08.問
(2006年四川高考題)
09.讀
(2006年安徽高考題)
10.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2005年高考全國I卷)
11.位置和價值
(2005年高考全國Ⅱ卷)
12.忘記和銘記
(2005年高考全國Ⅲ卷)
13.跑的體驗
(2005年湖南高考題)
14.臉
(2005年江西高考題)
……
第三講 新題分類解讀

文摘

第一講 2007年高考作文述評及2008年高考作文預測
第二節 命題透析
一 巨觀視角:2007年高考作文命題得失分析
2007全國共有18道作文題,從文題的呈示形式來年,明顯地體現出後話題時代作文手持 點,標誌著後話題時代作文命題的成熟與穩定,延續著2006年“材料作文”、“命題作文”、“話題作文”三家分晉的態勢。
2007年高考作文命題,體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命題理念相對成熟,考查要義具體明確
審視今年的18道作文題,需要將其置於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題發展鏈中加以考察。
延續了多年的以話題作文包打天下的局面,在2005年得以結束。作文命題進入了所謂的後話題時代,命題的形式呈現出花樣眾多的情形。但隨之而來的是部分省市的命題極不成熟,深刻的教訓至今仍令人無法忘懷。猶記得2005年16道作文題,至少有三四道題是命制思路不清、要義不明、與考生為敵、令社會欷欺不已。山東的“雙贏的智慧”,湖北的“化人化出”,江蘇的“風頭、豬肚、豹尾”,要么文題邏輯混亂不堪,要么故作高深神秘,要么以所謂的強拉硬扯的聯繫要考生附和。2006年17道作文題,有四道題似在玩弄著並不高明的文字遊戲。天津的“願景”、浙江的“生有所息/生無所息”、遼寧的“肩膀”、湖南的“意氣”等,要么拙劣跟風,要么故意堆砌材料使本不深奧的道理長出蛇足,要么內涵貧瘠內蘊不足。如此等等,反映出部分省市命題上的隨意與盲目,命題理念的滯後與落伍,以及強烈的話語霸權意識。
如此觀照我們便能發現,今年的l8道作文題,總體而言,命題理念還是比較成熟的,沒有出現偏題怪題,能讓考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亦即考查的要義都是清楚明了的。這或許可以說是後話題時代各省命題在經歷了艱難的探索之後,清醒地認識到了高考應該用什麼樣的文題去考學生,應該達到一個怎樣的考查目的和要求。
(二)感性文題多於往年,向度與維度相對較寬
我曾撰文這樣展望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題:
我一直認為,參加高考的大部分考生首先是一群尚未真正走進社會、真正步入人生軌道的學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才剛剛形成,他們的思想、心靈、心理、性格介於成熟與幼稚之問,他們在看取社會、思考人生、蘊蓄情感、彰顯個性的同時更多的帶有探詢或探索性的味道。但作為檢測考生寫作水平的高考,在以往被附著了過多的政治、思想、道德的重負,而作為活生生的考生之“人”卻被命題者拋在的腦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