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憲(1870~1943)字又尼,亦作幼尼、又宜。陝西米脂人。
早年曾師從著名學者劉古愚在味經書院讀書。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參加鄉試,其應試文章痛言國是,深得考官楊宜瀚賞識,但主考大吏怕觸怒朝廷,未敢錄取。堂薦時爭論激烈,高由此而得盛名。此後,他更留心閱讀有關西方經濟、政治、歷史諸方面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祖憲
- 出生地:陝西米脂人
- 字:又尼,亦作幼尼、又宜
前期經歷,後期經歷,
前期經歷
鑒於故鄉陝北地瘠民貧,文化落後,高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回陝北創辦綏德中學堂並任該校監督(校長)。他親筆書寫“勤學愛國”四字懸於大廳,又在《開學勖辭》中寫道:“崇文崇理,尚實尚武,為愛國之志士,任救國之前驅……”用以勉勵學生。
三十三年(1907),高帶十餘名學生東渡日本留學,考察日本的政治、實業,並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
同時,陝甘留日學生在東京籌辦進步刊物《秦隴報》,既無經驗,又乏資金,便求助於高。高慨然擔任主編,並為該刊寫了發刊詞,強調人要改變思想,振奮精神。他指出:秦隴人宜“聚精神以運思想,思想愈靈;由思想以鼓精神,精神愈奮。不出數年,百廢俱舉。吾關中豪傑、隴西狂士,必能與碧眼紫須眾爭黃池之一歃。”其愛國思想與激情溢於言表。該刊是陝甘留日學生在國外辦的最早的一份愛國刊物,雖僅出一期,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高還集資從日本購回全套紡織機器,在米脂創辦紡織廠。後因原料運輸等困難,工廠停辦。抗日戰爭時期,這些機器在陝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中發揮了作用。
後期經歷
從日本回國後,高投身於中國同盟會領導的反清鬥爭。
宣統元年(1909),陝西咨議局成立,高被選舉為議員、副議長,與同盟會會員郭希仁及新軍中同盟會骨幹張鍅等人一起,積極從事反清鬥爭。他還與其他同盟會員赴耀州(今耀縣)、膚施(今延安市寶塔區)、米脂等地,勘察地形,創建陝西畜牧場、廟灣畜牧場,並任主任(即場長)。畜牧場以養羊為名,實則為革命黨人訓練武裝、製造炸彈及往來聯絡的秘密據點。
1911年10月22日西安反清起義爆發,27日成立了陝西軍政府。高為軍政府總務府秘書廳成員。
時清政府調集大軍,分東西兩路向陝西進攻,潼關失守,形勢危急。有人主張革命軍放棄西安,退守商洛龍駒寨,與湖北革命軍聯絡,再圖恢復。高力主堅守西安,認為若丟失省城,則大勢不可挽回。他說:革命軍與清軍作戰士氣旺盛,惟財力缺乏。應充實銀行,暫借各當鋪的金銀助濟軍餉,一定會守住省城。意見被軍政府採納,為保衛辛亥革命成果做出了貢獻。
1912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陝西軍政府中的一些當權者投靠袁氏,打擊、排擠以井勿幕為首的進步力量。高對此舉不以為然,主張有功於辛亥革命的同志應戮力同心,為民國共創始基。他還建議成立善後委員會,清理辛亥起義以來陝西軍政府的收支賬目。
在張鳳翽任陝西都督的幾年中,高擔任過都督府秘書長、中道觀察使等職。
陸到陝後,一些昔日參加過辛亥革命的當權者為了個人祿位,對陸阿諛逢迎。高深為不滿,憤而辭職,於1915年2月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