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高校社科文庫:《清儒學案》研究
- 作者:劉鳳強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249746
- 外文名:A Study on Qing Ru Xue An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頁數:315頁
- 開本:16
- 品牌:光明日報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近代歷史與史籍研究人員與愛好者
作者簡介
劉鳳強,1978年出生於河北省平鄉縣,蘭州大學歷史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公開發表相關論文十餘篇。
圖書目錄
緒論
一、選題緣起
二、研究現狀
三、結構安排
第一章《清儒學案》編纂背景
第一節20世紀初的學術與政治
一、20世紀初學人的文化探索
二、政統與道統的背離
第二節學術史纂修的繼承與辨正
第三節學案體與“清儒學案”情結
一、學案體的形成與發展
二、“清儒學案”情結及難題
第二章《清儒學案》編纂者學行考述
第一節徐世昌學術轉變及文獻貢獻
一、徐世昌生平及學術轉變
二、徐世昌文獻編纂、刊刻活動
第二節其他編纂者
一、總纂
二、幫總纂
三、纂修
四、總務
五、總校
六、督促刻書
七、提調
第三節編纂者特點
一、對清代文化富有感情
二、守舊與維新之間
三、維護傳統道德
四、纂修清代學術史的基礎
五、艱難的生活
第三章《清儒學案》的編纂與版本
第一節《清儒學案》編纂過程
一、設局纂修
二、徐世昌之統領全局
三、纂修人員的選錄與變動
四、分工撰寫
五、搜求書籍
六、編纂者矛盾紛爭
七、學案之變動
八、抄寫與刊刻
九、校勘
十、《序》與《凡例》的撰寫
十一、書之命名
十二、社會環境之困擾
十三、修整與成書
第二節《清儒學案》版本考述
一、抄本
二、刻本、影印本及整理本第四章《清儒學案》體例與內容
第一節《清儒學案·凡例》釋論
第二節《清儒學案》人物傳記特色與不足
一、人物傳記特色
二、人物傳記不足
第三節《清儒學案》資料選錄原則
一、批判君主專制之語多不收錄
二、涉及社會改革思想之文多不收錄
三、非切實可行之文不錄
四、標榜門戶之文不錄
五、批判程朱過激之文不錄
六、佛教內容不錄
七、論點失誤者不收錄
八、內容重複者僅錄其一
九、注重教化人心之文
十、以儒學為主,兼顧諸子學
第五章《清儒學案》對清代學術史的梳理與總結
第一節清代學術淵源及分期
一、清代學術淵源及康熙、顧炎武的學術地位
二、清代學術分期
第二節清初學術
一、清初理學
二、清初經學
三、顏李學派
四、史學、地理學、天文算法
第三節清中期學術
一、乾嘉漢學
二、清中期理學
三、漢宋關係
四、今文經學
五、史學
第四節晚清學術
一、晚清漢學
二、晚清理學
三、漢宋關係
四、今文經學
五、中學與西學
第五節《清儒學案》總結清代學術的特色與不足
一、特色
二、不足
第六章錢穆的《清儒學案》與楊向奎的《清儒學案新編》
第一節錢穆與其《清儒學案》
一、錢穆重編《清儒學案》始末
二、變通體例
三、對清代理學史的梳理
四、錢穆《清儒學案》商榷
第二節楊向奎與《清儒學案新編》
一、編纂緣起
二、《新編》的體例與內容
三、《新編》闡釋清代學術思想史的特點
四、《清儒學案新編》商榷
結語
一、《清儒學案》編纂目的
二、《清儒學案》與學案體
三、《清儒學案》與清學術史研究
四、《清儒學案》的缺陷與不足
附錄《清儒學案》札記
參考文獻
後記
一、選題緣起
二、研究現狀
三、結構安排
第一章《清儒學案》編纂背景
第一節20世紀初的學術與政治
一、20世紀初學人的文化探索
二、政統與道統的背離
第二節學術史纂修的繼承與辨正
第三節學案體與“清儒學案”情結
一、學案體的形成與發展
二、“清儒學案”情結及難題
第二章《清儒學案》編纂者學行考述
第一節徐世昌學術轉變及文獻貢獻
一、徐世昌生平及學術轉變
二、徐世昌文獻編纂、刊刻活動
第二節其他編纂者
一、總纂
二、幫總纂
三、纂修
四、總務
五、總校
六、督促刻書
七、提調
第三節編纂者特點
一、對清代文化富有感情
二、守舊與維新之間
三、維護傳統道德
四、纂修清代學術史的基礎
五、艱難的生活
第三章《清儒學案》的編纂與版本
第一節《清儒學案》編纂過程
一、設局纂修
二、徐世昌之統領全局
三、纂修人員的選錄與變動
四、分工撰寫
五、搜求書籍
六、編纂者矛盾紛爭
七、學案之變動
八、抄寫與刊刻
九、校勘
十、《序》與《凡例》的撰寫
十一、書之命名
十二、社會環境之困擾
十三、修整與成書
第二節《清儒學案》版本考述
一、抄本
二、刻本、影印本及整理本第四章《清儒學案》體例與內容
第一節《清儒學案·凡例》釋論
第二節《清儒學案》人物傳記特色與不足
一、人物傳記特色
二、人物傳記不足
第三節《清儒學案》資料選錄原則
一、批判君主專制之語多不收錄
二、涉及社會改革思想之文多不收錄
三、非切實可行之文不錄
四、標榜門戶之文不錄
五、批判程朱過激之文不錄
六、佛教內容不錄
七、論點失誤者不收錄
八、內容重複者僅錄其一
九、注重教化人心之文
十、以儒學為主,兼顧諸子學
第五章《清儒學案》對清代學術史的梳理與總結
第一節清代學術淵源及分期
一、清代學術淵源及康熙、顧炎武的學術地位
二、清代學術分期
第二節清初學術
一、清初理學
二、清初經學
三、顏李學派
四、史學、地理學、天文算法
第三節清中期學術
一、乾嘉漢學
二、清中期理學
三、漢宋關係
四、今文經學
五、史學
第四節晚清學術
一、晚清漢學
二、晚清理學
三、漢宋關係
四、今文經學
五、中學與西學
第五節《清儒學案》總結清代學術的特色與不足
一、特色
二、不足
第六章錢穆的《清儒學案》與楊向奎的《清儒學案新編》
第一節錢穆與其《清儒學案》
一、錢穆重編《清儒學案》始末
二、變通體例
三、對清代理學史的梳理
四、錢穆《清儒學案》商榷
第二節楊向奎與《清儒學案新編》
一、編纂緣起
二、《新編》的體例與內容
三、《新編》闡釋清代學術思想史的特點
四、《清儒學案新編》商榷
結語
一、《清儒學案》編纂目的
二、《清儒學案》與學案體
三、《清儒學案》與清學術史研究
四、《清儒學案》的缺陷與不足
附錄《清儒學案》札記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清儒學案》研究序序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學術文化尤為發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一種專門記述學術史的著述體裁——學案。學案體始於何時,學術界尚有不同看法,但一致認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撰著的《明儒學案》,是學案體著述成熟和定型的標誌。《明儒學案》因人立案,於每一學案之下,將小序、人物傳記、資料摘錄融為一體,系統全面地反映了明代學術的發展狀況,顯示出學案體在梳理學術脈絡方面的優越性。因此,這種編纂體裁受到後世學者重視並紛紛效法。《清儒學案》編纂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主持編纂者是曾任北洋政府總統的徐世昌,參與編纂者如夏孫桐、金兆蕃等人也多為當時知名學者,先後花費十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部多達208卷的學術史著作。《清儒學案》體例完整,內容豐富,因人立案,涵蓋有清一代近三百年計一千多位學者,涉及清代經學、理學、諸子學、史學、金石學、音韻學等各個方面,全面清理了清代學術發展狀況,保存了豐富的史料,對我們研究清代學術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清儒學案》編纂完成後,並沒有產生太大影響,時值民族危亡之際,在救亡圖存的吶喊聲中,這部傳統體裁的學術史著作基本上處在被遺忘的角落。新中國成立以後,受政治因素影響,《清儒學案》亦長期遭到冷遇。直至新世紀以來,是書才逐漸受到學術界重視,中華書局、河北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先後推出不同的點校整理本,為學者研究利用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文本基礎。
自《清儒學案》問世以來,學者對其關注不夠,相關研究也頗為欠缺。2008年,劉鳳強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跟隨我攻讀博士學位,此前他曾做過四庫全書館的研究,在清代學術史、歷史文獻學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因此,入學不久,我建議他將《清儒學案》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經過三年的努力,鳳強的博士學位論文如期完成並順利通過答辯,得到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書稿,就是他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概括而言,本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資料豐富,學風嚴謹。鳳強家在外地,又系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讀書期間,不免有工作家庭之累。但他始終堅持在北京刻苦學習,努力研究,利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各大藏書機構,廣泛蒐集資料,爬梳文獻,使本書的論述得以建立在豐富的文獻資料基礎之上。翻閱整部書稿,可以看出他不僅認真研讀了《清儒學案》,還大量查閱了編纂者的傳記、文集、信函等相關資料,比較了《清儒學案》與其他清代學術史著作的異同,從中得出較為可信的結論。本書的附錄部分還旁徵博引,依據豐富的文獻資料,對《清儒學案》做了較為細緻的考證糾謬工作,甚屬不易,體現了作者紮實的功底和嚴謹的學風。
其二,思路清晰,結構合理。作者將《清儒學案》置於20世紀初期政治文化急遽變革的社會場景之下,著眼於徐世昌等人對學術發展的思考、對政道合一的渴望展開分析,力圖揭示出《清儒學案》的編纂旨趣。在此基礎上,逐一考察該書的編纂者、編纂過程、版本情況、體例與內容等諸多重要問題,並重點論述了《清儒學案》對有清一代學術史的梳理和總結,還對錢穆的《清儒學案》與楊向奎的《清儒學案新編》做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全書結構合理,邏輯嚴密,層層遞進,反映了作者良好的學術素養和較強的研究能力。
其三,論述全面,多有新意。本書是第一次系統全面地研究《清儒學案》及其相關問題的專著,涉及到《清儒學案》的編纂動機、編纂過程、體例內容、學術價值、版本流傳等各個方面,其中多有新意和創見。如對《清儒學案》編纂過程的論述,作者充分利用此前學界關注較少的編纂者當時的往來書札,詳細梳理了整個編纂過程,包括主編徐世昌所做的工作和發揮的作用,纂修人員的撰寫分工,圖書文獻的搜求,纂修過程中的不同意見和爭論,書稿的內容變動,成書前後的抄錄校勘,乃至《序》與《凡例》的撰稿等,不僅釐清了《清儒學案》的編纂情形,而且澄清了前賢時哲一些模糊或不正確的認識,對讀者全面了解《清儒學案》頗有裨益。
當然,作為第一部系統研究《清儒學案》的專著,本書也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如資料摘錄是學案體著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別擇去取無疑隱含著編纂者的學術立場和思想見解,有必要予以全面清理。作者雖然對《清儒學案》的資料摘錄情況做了一些分析,但相對薄弱,有待日後繼續深入研究。
如今,鳳強的《〈清儒學案〉研究》一書即將出版,向我索序。作為導師,在內心深感欣慰的同時,更由衷祝願鳳強繼續努力,在學術研究的征途上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黃愛平
2013年5月
於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學術文化尤為發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一種專門記述學術史的著述體裁——學案。學案體始於何時,學術界尚有不同看法,但一致認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撰著的《明儒學案》,是學案體著述成熟和定型的標誌。《明儒學案》因人立案,於每一學案之下,將小序、人物傳記、資料摘錄融為一體,系統全面地反映了明代學術的發展狀況,顯示出學案體在梳理學術脈絡方面的優越性。因此,這種編纂體裁受到後世學者重視並紛紛效法。《清儒學案》編纂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主持編纂者是曾任北洋政府總統的徐世昌,參與編纂者如夏孫桐、金兆蕃等人也多為當時知名學者,先後花費十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部多達208卷的學術史著作。《清儒學案》體例完整,內容豐富,因人立案,涵蓋有清一代近三百年計一千多位學者,涉及清代經學、理學、諸子學、史學、金石學、音韻學等各個方面,全面清理了清代學術發展狀況,保存了豐富的史料,對我們研究清代學術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清儒學案》編纂完成後,並沒有產生太大影響,時值民族危亡之際,在救亡圖存的吶喊聲中,這部傳統體裁的學術史著作基本上處在被遺忘的角落。新中國成立以後,受政治因素影響,《清儒學案》亦長期遭到冷遇。直至新世紀以來,是書才逐漸受到學術界重視,中華書局、河北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先後推出不同的點校整理本,為學者研究利用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文本基礎。
自《清儒學案》問世以來,學者對其關注不夠,相關研究也頗為欠缺。2008年,劉鳳強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跟隨我攻讀博士學位,此前他曾做過四庫全書館的研究,在清代學術史、歷史文獻學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因此,入學不久,我建議他將《清儒學案》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經過三年的努力,鳳強的博士學位論文如期完成並順利通過答辯,得到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書稿,就是他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概括而言,本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資料豐富,學風嚴謹。鳳強家在外地,又系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讀書期間,不免有工作家庭之累。但他始終堅持在北京刻苦學習,努力研究,利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各大藏書機構,廣泛蒐集資料,爬梳文獻,使本書的論述得以建立在豐富的文獻資料基礎之上。翻閱整部書稿,可以看出他不僅認真研讀了《清儒學案》,還大量查閱了編纂者的傳記、文集、信函等相關資料,比較了《清儒學案》與其他清代學術史著作的異同,從中得出較為可信的結論。本書的附錄部分還旁徵博引,依據豐富的文獻資料,對《清儒學案》做了較為細緻的考證糾謬工作,甚屬不易,體現了作者紮實的功底和嚴謹的學風。
其二,思路清晰,結構合理。作者將《清儒學案》置於20世紀初期政治文化急遽變革的社會場景之下,著眼於徐世昌等人對學術發展的思考、對政道合一的渴望展開分析,力圖揭示出《清儒學案》的編纂旨趣。在此基礎上,逐一考察該書的編纂者、編纂過程、版本情況、體例與內容等諸多重要問題,並重點論述了《清儒學案》對有清一代學術史的梳理和總結,還對錢穆的《清儒學案》與楊向奎的《清儒學案新編》做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全書結構合理,邏輯嚴密,層層遞進,反映了作者良好的學術素養和較強的研究能力。
其三,論述全面,多有新意。本書是第一次系統全面地研究《清儒學案》及其相關問題的專著,涉及到《清儒學案》的編纂動機、編纂過程、體例內容、學術價值、版本流傳等各個方面,其中多有新意和創見。如對《清儒學案》編纂過程的論述,作者充分利用此前學界關注較少的編纂者當時的往來書札,詳細梳理了整個編纂過程,包括主編徐世昌所做的工作和發揮的作用,纂修人員的撰寫分工,圖書文獻的搜求,纂修過程中的不同意見和爭論,書稿的內容變動,成書前後的抄錄校勘,乃至《序》與《凡例》的撰稿等,不僅釐清了《清儒學案》的編纂情形,而且澄清了前賢時哲一些模糊或不正確的認識,對讀者全面了解《清儒學案》頗有裨益。
當然,作為第一部系統研究《清儒學案》的專著,本書也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如資料摘錄是學案體著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別擇去取無疑隱含著編纂者的學術立場和思想見解,有必要予以全面清理。作者雖然對《清儒學案》的資料摘錄情況做了一些分析,但相對薄弱,有待日後繼續深入研究。
如今,鳳強的《〈清儒學案〉研究》一書即將出版,向我索序。作為導師,在內心深感欣慰的同時,更由衷祝願鳳強繼續努力,在學術研究的征途上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黃愛平
2013年5月
於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