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會村
- 面積:3400畝
- 人口:504
- 耕地面積:1166畝
行政村簡介,革命貢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變化,
行政村簡介
北有棲龍“九女仙湖”,東有陟椒“三教堂”。是旅遊觀光的好地方。作村總面積。全村居住著155戶人家,共有口人。其中有勞力430餘人。2008年農業總產值65萬元。人均純收入2600元。
在這方圓十里的山頭上,河溝內分布著十三個自然村。一九六二年前都歸高會管理區管理,六二年後劃分為六個行政村。唯獨只有高會村為最大的一個自然村,被劃為一個行政村。
革命貢獻
高會村的村民從來就具有勤勞、憨厚的本色。身居深山,以苦為樂,以勞為榮,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的未來。始終堅持聽黨話,跟黨走。永葆老區人民的革命精神。在新中國成立前的革命鬥爭中,老區人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和路線,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不可抹滅的歷史貢獻。
土地革命時期,全體村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從地主富農手中奪回來,歸廣大農民所有,滿足了廣大農民土地的要求。推翻剝削和壓迫,為土地改革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建立抗日革命根據地,保護黨的地下組織,開展游擊戰爭,村民們做軍鞋,送軍糧,做了大量的支前工作。支持八路軍打敗日本侵略者。一九四三年日本侵略者多次到高會村進行騷擾。燒、殺、掠、搶,燒毀了全村的房屋,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卑劣行徑,激發了村民的戰鬥信心,奮力抗戰,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變化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高會村的全體村民和全國人民一樣,撥亂反正,改革開放,走上了以經濟建設為主的軌道。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村民們逐步富起來了,告別了貧困,解決了溫飽,生活水平提高了,居住條件改善了,特別歷代高會村吃水貴如油的局面徹底改變了,引沁河水上山,家家吃上了自來水,戶戶修建磚瓦房,水泥街道平展展,村容村貌變新顏,鄰里團結,村民和諧,呈現出了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景象。
村民們安居樂業,在家鄉這塊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地耕耘,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種植的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穀子、黃豆、玉米為主,兩年三收。山區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農業機械化。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找準了出路,改變田間小路統籌規劃,帶領村民修通拓寬了田間道路,塊塊梯田通進車,實現了犁地不用牛的夢幻,改變了人擔肩挑的局面,種地也不那么累人了,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以往秋種需一個月左右,現在十天即可勝利完工。糧食產量也大大提高,2008年全村糧食產量為70萬矗,平均畝產為356斤。
要想富修公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市區至高八十餘里的土公路就修通了,但坡大路窄,連陰雨天,幾天都無法通車。在黨改革開放富農政策的指引下,九十年代又重新拓寬修平了這條山區通道,並鋪上了柏油,六輛班車每天由高會至市區往返兩趟,村民們都可安全出行,方便極了。隨著道路的暢通,村民們交通工具發展起來了,現在村民擁有交通工具有機車45輛,小汽車2輛,大班車1輛。另外,還有農機具三輪車41輛,四輪車5輛,手扶車20輛。極大方便了村民出行、運輸和耕作的需要。
在這偏遠的山村,早已實現了通電,家庭現代化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全村家庭擁有電視機150台;冰櫃、冰櫃8台;空調查1台;電風扇87台;電腦4台;另外還有不少村民用上了電磁爐灶。
村民生活幸福安康,穿衣講時尚,四季分明,乾淨漂亮;飲食講營養,一日三餐,精米細面,可以味香;住房講寬敞,獨家小院,嶄新明亮;出行有客車安全通暢。通訊有電話、手機,基本普及。文化生活進一步活躍,家家安裝了閉路電視,隨時都可觀看各個頻道的電視節目。電影不定期免費下鄉演出。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傳統節日接連不斷。給村民增添了歡樂和祥和。
村辦國小,校舍漂亮,設施配套,可滿足全體村民子女上學需要。醫療衛生場所齊備,常用醫藥齊全,基本可醫治常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