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故居----鄭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43處之一。據史料記載,高拱於明正德年間生於新鄭,出身官宦世家,十七歲魁於鄉,嘉靖進士,曾任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隆慶時為首輔,萬曆時為顧命大臣,是明朝中後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高拱故居
- 外文名:一
高拱故居
據老輩人講,高閣老自幼聰穎異常:“五歲擅對偶,八歲誦千言”。 雖官至相位,但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體恤民情,更不忘家鄉父老。據傳,建造八卦洞之舉便是有力佐證。
八卦洞本名澄心洞達觀亭。相傳高閣老有一次回新鄭探親,聞知久旱不雨,秋糧絕收,饑民流離,頓時心急如焚。情急之下向皇上奏陳災情,請解萬民於水火,免納皇糧。在皇上要親視災情之際,當地既高興又心焦:見駕之事無上榮耀,但縣衙連拿出隔夜之糧都捉襟見肘,大興土木建迎駕行宮更是讓眾人無計可施。高閣老慧心獨到,提議建造八卦洞。不足半月,一座五丈長、三丈寬、三丈高沒有大梁且造型別致的兩層行宮,在縣城東街南側竣工。底層的澄心洞石基鋪地,有三個門洞,根據八卦陰陽的說法,象徵出三界外之意;上層是達觀亭,四面設門,門窗隔扇高大明亮。整個宮殿券洞拱形,不用梁檁,暗喻免梁(糧),造型精巧新穎。底方頂圓,宮分八室。正中大拱殿意為天,後側小拱室寓意為地。兩端六室:水、火、雷、山、風、澤呈“工”字形拱拱相套,左右逢源,渾為一體。 因澄心洞達觀亭的設計靈感是從陰陽八卦所得,民間又稱八卦洞。
皇上來到行宮,對外圓內方、斗拱相連的精巧設計和內部盡顯中原特色和風土民情的陳設,讚不絕口。高閣老借龍心大悅之際請奏:“萬歲看這大殿結構如何?”皇上若順口說出:“造型獨特,只是沒梁。”高拱便可跪地謝恩,新鄭也免卻年貢皇糧。在身後大臣張居正低聲提醒下,皇上頓然幡悟,幽默道:“此殿風格迥異,妙趣橫生,只是缺少了橫棍。”聽聞此言高拱大失所望。皇上念及災情實況,還是免去新鄭一年的皇糧。之後,人們為緬懷高拱,便把他的畫像供奉在八卦洞中。雖然八卦洞於本世紀五十年代已拆除, “風沙前面刮,朝廷後面跟。明知沒梁殿,卻說少橫棍。”這首民謠至今仍在新鄭代代傳唱。
宅心仁厚讓一牆,仁義胡同美名揚。
沿胡同往南走約100多米右拐,記者一行人便來到了由東向西通向南街的仁義胡同。在胡同兩邊幾株大樹的掩映下,遺存的古宅子顯得更加靜謐安閒。雖然屋磚早被風雨剝蝕,稜角盡失,但是高聳的屋脊,依舊能彰顯舊時主人的顯赫和闊綽。當問及胡同名字的來歷時,高鴻賓告訴記者,胡同原先沒後來寬,只能過一輛架子車。早先這裡住著高、劉兩家人。因蓋房挖地基兩家起爭執並對簿公堂。高家一封家書將事情原委告知高閣老。高拱在回信中規勸家人:“千里捎書為一牆,讓出一牆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高家見信後隨即便讓出了一牆(過去的牆約70公分左右寬)之地。看到宰相家人此番退讓,劉家也主動讓出一牆之地。高閣老的仁義之舉讓兩家人化干戈為玉帛,也生髮了這段百年佳話,從此也就有了仁義胡同。
皇恩敕造鑒忠堂,亭旨胡同生榮光。
穿過東街向北過向陽街西拐,便是亭旨胡同。同行的新鄭市博物館館長杜平安介紹說,隆慶年間,因和首輔徐階政見不和,高拱稱病歸家靜養。朝中諸事,隆慶帝依舊請高拱拿注意,就不斷有聖旨送達新鄭,高閣老跪接聖旨的街面被時人喚作亭旨胡同,一直沿用至今。新鄭市博物館還珍藏有皇帝賜予高拱的聖旨。順著胡同西望,高閣老舊日恭敬接旨的盛大肅穆場景,似乎就在眼前閃現。回想這條充滿神聖和榮耀的小胡同過往的繁盛,今人憑生無限敬仰之情。說話間,胡同南側一座穹窿拱形二層古樓房映入眼帘。杜館長說這就是鑒忠堂寶謨樓,民間又稱接旨樓或接旨亭。原先樓面闊三間8米,進深7米,高約10米。牆身和券頂均用青灰磚以白石灰粘砌。屋頂歇山,綠色琉璃瓦覆蓋。檐下斗拱,正面辟一高2米、寬1.3米的大門,門栕下設石門墩。歷經半個世紀,上層的寶謨樓已遭毀壞缺失,只剩底層的鑒忠堂殘缺不整地靜立著。史料記載,當時高閣老上書請旨:自祖父起三代人先後多次蒙受先皇和當今聖上的垂愛與封賞,受賜封的聖旨、金銀綢緞、珠寶玉器等物品未敢擅自享用,因積聚日多,現無妥當地方管存,又恐損壞對上不敬。祈請聖上恩準在高家一閒置空地建房,儲放御賜物品,供後人敬仰。皇帝御批准建,賜銀兩,並親筆提名“鑒忠堂”。
四門出殯身後事,閣老墳前人敬仰。
高拱在一生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勤政革新,清正廉潔,任人唯賢。晚年因受誣陷被罷官,回八卦洞故居閉門著書立說,留存有《問辨錄》、《春秋正旨》、《高文襄公集》等著作。後來冤案得以平反昭雪,追贈太師,諡文襄公。高閣老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故事,辭世後也不例外。據當地老輩人說,在高閣老死後,都想著陪葬品必定很豐厚,不少盜墓賊就蠢蠢欲動。為提防盜墓,高家人就抬著四口棺材從新鄭的四個城門同時出殯,迷惑眾人。這就是當地傳聞已久的“四門出殯”。
據《新鄭縣誌》記載,“閣老墳”在 新鄭縣城西北二里地處,約有三十畝地大。高拱陵園內由南向北有石坊和拱形大門樓,門前有一對石獅把門。二門內神道兩側立有石猴、石羊、石豬、石兔、石馬、石人等儀仗,左右有廂房。神道直通“明三暗五”的大殿,殿後60米有墓冢,圍冢種有意為“五龍捧壽”的5棵柏樹。整個陵園,肅穆莊嚴。遺憾的是,陵園建築早年就已遭破壞,如今空留龐大的黃土墓冢靜立在瑟瑟秋風之中,似乎在低訴著高閣老生前的輝煌過往。據當地人說,高家族人為了便於給高閣老看守陵園,便在就近的村子居住,久而久之,該村也被改稱閣老墳村。
歷經半個世紀,叱吒政壇美名遠揚的高拱似乎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高閣老的秤沒星”、“雄才高拱調侃嚴嵩”、“歪核棗兒皇封貢品”等關於高拱的富有傳奇色彩的傳說,依然在新鄭大地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常說常新,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