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高平嘉祥寺始建於五代後周年間(951~953年),宋元明清各代屢有增修。
明成化年間,修建三進院,包括正殿七佛殿、東配殿諸天殿、西配殿十王殿;明萬曆五年(1577年),用磚包砌七佛殿後檐牆;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用磚包砌三佛殿後檐牆,並修整三進院各殿。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繕嘉祥寺,並修建東偏院,包括四間平房和三間藏經樓;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修古井;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於寺院西側建立西林書院,房屋三十餘間。
1992年《高平縣誌》記載後殿、七佛殿仍存,西林書院和東偏院未有記述,不知何時坍塌。
2001年,重修鐘樓和前殿、對前院殿宇彩繪重塑。
2005年,重砌廟宇圍牆、重修院面。
2006年,新塑佛像、復原藏經閣。
2022年8月,對高平嘉祥寺山門、影壁、鐘鼓樓、天王殿等19項內容進行重點修復、現狀整修,工期300天。
建築格局
高平嘉祥寺建於村西的石砌高台之上,占地面積約1487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現存東西兩路院落,西路兩進院落為寺院主體,中軸線上有前殿(現稱天王殿,清以前是觀音殿)、中殿(現稱毗盧殿,清以前稱轉果殿)、後殿(現稱大雄寶殿、清以前稱三佛殿),後殿之後還有新建的民房一排,兩側有耳殿、配殿若干;東路一進院落為東偏院,包括正房六間、樓房三間和大門一間。
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位於寺院東南角高地之下,獨立於兩路院落之外,坐北朝南,面闊一間,進深兩椽,單檐懸山頂,通過山門拾級而上方能到達主體建築所在的高地。
西路院落
西路院落,坐西朝東,面闊一間,進深兩椽,單檐懸山頂。側門對面有“一字型”磚雕影壁。高地東南側有古井一口。西路院落為中軸對稱布局,中軸線最南端為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的前殿,前殿位於小高地的最南邊,因而坐南朝北,為倒座房,前殿兩側設耳殿為鐘鼓樓。前殿以北為建於台明之上、獨立於院落中央、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的中殿,毗盧殿。毗盧殿前有石經幢兩座,均刻有佛經。毗盧殿將院落分為前後兩進,前院有配殿兩座,東側觀音殿,西側地藏殿;毗盧殿兩側有配殿兩座緊靠於後院配殿,前後院配殿後檐牆不在一條直線上。最北端為面闊五間單檐懸山頂的後殿,兩側未設定耳殿。後殿前設兩道隨牆門,西側已經封堵,東側通往東偏院。
毗盧殿,清以前稱轉果殿,是嘉祥寺中等級最高的單體建築,單檐九脊殿,建於方形台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四椽栿壓後乳栿通檐用三柱。毗盧殿柱網、斗栱、梁架和節點構造多符合晉東南金代建築特徵,與金構陵川西溪二仙廟前殿和正殿多有相似之處;補間鋪作直斗做法或是對五代初建形制的沿襲;鋪作斗欹、昂形、隱刻栱等呈現晉東南金代晚期風格,前後檐明間柱頭鋪作異形令栱少見,耍頭做法為明以後風格;屋頂脊飾是明代常見樣式,應在明代進行過屋頂重修,並更換一定的上部構件;牆體和地面則是清代或之後修繕所致。
東偏院
東偏院近方形,院落北側為正房,坐北朝南,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正房兩側設耳房,東耳房面寬兩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西耳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院落東側為三層的藏經閣,坐東朝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東偏院院門位於南圍牆之間,面闊一間,進深兩椽,單檐懸山頂。
文物遺存
經幢
高平嘉祥寺有兩個經幢,幢身上部半橢圓的結構,展示了絲質幢幡的形態,顯示出經幢早期造型的特色。最大的特點是上面所刻的經文,分別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佛說阿彌陀經。經幢刻有序言,當時寺院的院主是誰,上面都有記載。
壁畫
轉佛殿的壁畫屬明代晚期,畫風布局人物故事與石家莊毗盧寺的壁畫相仿,介於工筆畫和寫意畫之間。
文物價值
高平嘉祥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建築格局完整,主體仍為金元時期的木構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高平嘉祥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三甲鎮赤祥村嘉祥寺。
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高平嘉祥寺,路程約11.5千米,用時約29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