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嶺村(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東山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嶺村,位於南澳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5.4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東山村。坐落於七娘山北麓的半山上,村場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坐西南朝東北,面朝大亞灣。東風嶺在村旁,海拔381米。村兩側有擔水坑和水庫潭兩條溪流。始建於明末清初。因村莊位於七娘山半山腰,山高嶺險而取名高嶺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嶺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東山社區
  • 地理位置:南澳街道東部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鵬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南澳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南澳鎮;2004年,屬南澳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東山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周姓,明朝從福建上杭村遷至惠東多祝,明末清初從惠東多祝遷至此地。此外還有張姓、何姓、黃姓等。2015年末,戶籍人口200人,其中男性81人,女性119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8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15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2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5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農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到香港務工,20世紀60—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商貿交易開始興旺,村中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3年,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2015年,公司收入29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有樹齡115年、125年古榕樹各1棵,均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還有五月茶(樹齡165年)和紅車(樹齡165年),均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新東路可達該村山下。20世紀30年代通自來水,1990年通電,199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有全民健身路徑、高嶺村老人活動中心等文體設施。原有榨糖作坊,現已荒廢。
村中有古建築三排,磚木結構,灰瓦頂。原有民居50多座,大多數為民國時期修復和興建,現由於疏於修繕,現存傳統民居約20座。周氏宗祠(舊村)前原有一水池,由於缺乏保護,現已長滿野草。舊時,高嶺村一帶倭寇橫行,為防止盜賊“打明火”,村民在村外圍鐵絲網,鐵絲網上開三個門以供進出。改革開放後,為方便生活,高嶺村村民均下山興建新房居住,高嶺古村從此被廢棄,現整體保存較差。2012年1月13日,高嶺老屋(周氏宗祠、高嶺碉樓)被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舊村和新村分別有一座周氏宗祠。周氏宗祠(舊村),重修於20世紀70年代,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周氏宗祠(新村),建於21世紀初,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2座宗祠現仍在使用。每逢重大節日,村民們會前去宗祠祭拜。宗祠也被作為村民們操辦紅白喜事之地,凡有老人過世或逢婚姻喜事,村民們都要在此舉行相關儀式。此外,每當村民家中添男孩時,也會前往宗祠舉行添燈儀式。
三盛橋,位於高嶺古村山腳下,建於1926年,東西走向,占地面積約24平方米。橋面長約8米,由長條石構成,橋下砌石修成拱形,橋前有一座通建橋芳名碑,其碑文為“奕世流芳碑,民國十五年歲次丙寅仲冬月吉旦建造三盛橋各芳名捐助橋金”,後有一座橋頭伯公牌位。三盛橋為高嶺古村居民出入必經之路,現整體保存完好。2012年1月13日,被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高嶺學校前身是村裡的私塾,20世紀70年代,由祖籍該村的華僑捐資,改建為如今西式風格的高嶺學校。高2層,一層有教室兩間,二樓有教室一間,還有一個帶著外樓梯的大陽合。學校旁邊有操場。高嶺碉樓,位於進村山路邊,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一層高,其頂有女兒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