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禿鷲

高山禿鷲

高山禿鷲(Gyps hinalayensis)大型猛禽,全長約120厘米。上體沙白色或茶褐色,具矛狀條紋及淡色羽緣。頭被黃白色狀羽和絨羽;頭側、頦、喉為毛狀羽,短而稀疏;頸細而裸露,基部具明顯而寬闊的灰白色長翎羽,有淡褐色軸紋。翅和尾黑褐色。下體淡黃褐色,具淡色縱紋。嘴灰綠色或鉛灰色。腳暗綠灰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高山禿鷲
  • 拉丁學名:Gyps hinalayensis
  • 別稱:喜馬拉雅兀鷲,喜山兀鷲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隼形目
  • :鷹科
  • 亞科:禿鷲亞科
  • :禿鷲屬
  • :高山禿鷲
  • 分布區域:新疆、青海、甘肅、寧夏
  • 英文名:Himalayan griffon
  • 級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遷徙,飛行,習性,食性,分布範圍,種群研究進展,巢區特徵及繁殖周期,巢穴結構,育雛行為,

形態特徵

禿鷲體形大,是高原上體格最大的猛禽,它張開兩隻翅膀後翼展大約有2米多長,0.6米寬(大者可達3米以上)。成年禿鷲額至後枕被有暗褐色絨羽,後頭較長而緻密,羽色亦較淡,頭側、頰、耳區具稀疏的黑褐色毛狀短羽,眼先被有黑褐色纖羽,後頸上部赤裸無羽,鉛藍色,頸基部具長的淡褐色至暗褐色羽簇形成的皺翎,有的皺翎綴有白色。裸露的頭能非常方便地伸進屍體的腹腔;禿鷲脖子的基部長了一圈比較長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樣,可以防止食屍時弄髒身上的羽毛。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尾略呈楔形,暗褐色,羽軸黑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具金屬光澤,翅上覆羽和其餘飛羽暗褐色。下體暗褐色,前胸密被以黑褐色毛狀絨羽,兩側各具一束蓬鬆的矛狀長羽,腹綴有淡色縱紋,肛周及尾下覆羽淡灰褐色或褐白色,覆腿羽暗褐色至黑褐色。嘴強大,由於食屍的需要,它那帶鉤的嘴變得十分厲害,可以輕而易舉地啄破和撕開堅韌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內臟;鼻也圓形。幼鳥和成鳥基本相似,但體色較暗,頭更較裸露。
虹膜褐色,嘴端黑褐色,臘膜鋁藍色,跗跖和趾灰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5750-8500g,♀6000-9200g;體長♂1100-1150mm,♀1080-1160mm;嘴峰♂62-79mm,♀64-68mm;翅♂662-804mm,♀780-824mm;尾♂370-455mm,♀425-440mm;跗跖♂125-143mm,♀130-142mm。

生活習性

棲息於乾燥而嚴寒的高山。常翱翔於6000米高空、長時間在空中尋找動物屍體或動物病殘體,發現後落地撕食。1-4月份繁殖,多築巢在懸崖邊緣上,舊巢多修復後繼續使用。每窩產卵1枚,白色,一般無斑點。

遷徙

留鳥,部分遷徙或進行巢後期遊蕩。在中國東北、華北北部、西北地區和四川西北部為留鳥。台灣、香港、長江中下游和東部與東南沿海地區為偶見冬候鳥,或許是部分留鳥不定期的冬季遊蕩。

飛行

在猛禽中,禿鷲的飛翔能力是比較弱的,它會一種節省能量的飛行方式-滑翔。這些大翅膀的鳥兒,在荒山野嶺的上空悠閒地漫遊著,用它們特有的感覺,捕捉著肉眼看不見的上升暖氣流。它們依靠上升暖氣流,舒舒服服地繼續升高,以便向更遠的地方飛去。飛翔時,兩翅伸成一直線,翅很少鼓動,而是可以利用氣流長時間翱翔於空中,當發現地面上的屍體時,飛至附近取食。

習性

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成3-5隻小群,最大群可達10多隻,特別在食物豐富的地方。白天活動,常在高空悠閒地翱翔和滑翔,有時也低空飛行。翱翔和滑翔時兩翅平伸,初級飛羽散開成指狀,翼端微向下垂。休息時多站於突出的岩石上、電線桿上或樹頂枯枝上。
禿鷲吃的大多是哺乳動物的屍體。哺乳動物在平原或草地上休息時,通常都聚集在一起。禿鷲掌握這一規律以後,就特別注意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的動物。一旦發現目標,它便仔細觀察對方的動靜。如果對方紋絲不動、它就繼續在空中盤旋察看。這種觀察的時間很長,至少要兩天左右。在這段時間裡,假如動物仍然一動也不動,它就飛得低一點,從近距離察看對方的腹部是否有起伏,眼睛是否在轉動。倘若還是一點動靜也沒有,禿鷲便開始降落到屍體附近,悄無聲息地向對方走去。這時候,它猶豫不決,既迫不及待想動手,又怕上當受騙遭暗算。它張開嘴巴,伸長脖子,展開雙翅隨時準備起飛。禿鷲又走近了一些,它發出“咕喔”聲,見對方毫無反應,就用嘴啄一下屍體,馬上又跳了開去。這時,它再一次察看屍體。如果對方仍然沒有動靜,禿鷲便放下心來,一下子撲到屍體上狼吞虎咽起來。
有時候,禿鷲飛得很高,未必能發現地面上的動物屍體。其他食屍動物烏鴉、豺和鬣狗等的活動,就可以為這種猛禽提供目標。如果發現它們正在撕食屍體,禿鷲會降低飛行高度,作進一步的偵察。假如確實發現了食物,它會迅速降落。這時,周圍幾十千米外的禿鷲也會接踵而來,以每小時100千米以上的速度,沖向這美味佳肴。

食性

禿鷲翅膀張開足有3米。它外型上最大的特點是裸露的頭部和脖子上一圈長長的羽毛。禿鷲裸露的頭部能非常方便地伸進屍體的腹腔,脖子上長長的羽毛可以防止食屍時 弄髒自己的身體。 禿鷲嗜好腐食,但自然界中屍體的密度要遠遠低於活體,目標不容易被發現。為了解決這 一難題,它們選擇“單獨活動、資源共享”,這樣就可以盡最大可能地擴大搜尋面積,進而提 高捕食成功率。此外,禿鷲還有一些幫手,如烏鴉、鬣狗等食屍動物,也可以為它們提供 線索。一旦發現食物,禿鷲們會迅速降落,然後把信號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傳遞出去。屆時,周 圍幾十公里外的禿鷲們就會接踵而來,共享美味。 禿鷲食腐的習性使它成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它們出色的表現及時清除了腐爛動物的 屍體,被授予“高原清潔工”的稱號。當然,必要的時候,它們也捕食一些中小型獸類。
禿鷲在爭食時,身體的顏色會發生一些有趣的變化。平時它的面部是暗褐色的、脖子是鉛藍色的。當它正在啄食動物屍體的時候,面部和脖子就會出現鮮艷的紅色。這是在警告其他禿鷲:趕快跑開,千萬不要靠攏。一隻身強力壯的禿鷲氣勢洶洶地跑來爭食了,它招架不住,無可奈何地敗下陣來,離開了原來的位置,這時,它的面部和脖子馬上從紅色變成了在白色。勝利者趾高氣揚地奪得了食物,它的面部和脖子也變得紅艷如火了;失敗者開始平靜下來了,它逐漸恢復了原來的體色。根據這些體色的變化,人們便可以知道禿鷲體力的強弱了。

分布範圍

國 內 分 布 的 種 鷲 類 中 最 多 見 的一種 , 為 中 國特有物種 , 分布 於天 山 、 昆倉 山 、 帕 米爾高 原、 喀喇 崑崙山 、 喜馬拉 雅 山 及青藏高 原等 ,而在相 鄰的 周邊 國 家比較罕見。

種群研究進展

禿鷲是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作為重要的食腐動物,是生態系統重要的“清道夫”。由於食物短缺、藥物中毒、人為捕殺等原因,舊大陸鷲類的數量出現巨大的衰減,造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態、經濟、社會損失,使得人們意識到鷲類在維持生態系統穩定以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並採取各種措施加以保護並努力恢複種群數量。深刻理解瀕危動物的行為模式是保護動物的重要前提。行為時間分配作為行為模式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反映出動物個體的營養狀態、生存壓力等參數,是人們針對瀕危物種制定保護措施的重要參照。而動物行為研究的基礎則是構建行為譜,有利於動物行為的定量研究,進而為深入研究動物行為和條件。
目前國外針對禿鷲繁殖方面的研究集中於食物組成、巢址選擇、人類活動以及環境因素對於繁殖成功率的影響等,但國內這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僅有高峰等觀察研究了籠養條件下禿鷲繁殖期的行為日節律及時間分配。

巢區特徵及繁殖周期

2012年8-10月、2013年3-10月和2014年1-10月,野外考察累計獲得巢內照片約11萬。根據尋找到的處繁殖區(約14個巢群),發現高山兀鷲喜歡集群營巢,沿用舊巢,有相對固定的繁殖定居點,成鳥的夜棲地離巢穴非常近。根據山體結構,每個巢區繁殖對在窩之間,每個地點有巢60-110個不等。在和碩縣的A區有巢山體綿延起伏長達7.3km,窩間距最近僅7m,位於海拔2400-3200m之間,多數喜歡在向陽的南坡營巢(78.6%)。和碩縣的A巢區與和靜縣的(B)巢區距離約47km。而A巢區距離烏魯木齊河谷的D巢區約69km。高山兀鷲每年的繁殖期從12-3月的營巢,1-4月產卵,1-5月孵化卵(至幼鳥出殼),一直到7-10月幼鳥飛出,是國內育雛期最長的鳥類,長達半年多,最長可達7個月(從3-4月破殼,至8-10月飛離),加上築巢期、產卵期與孵化期,整個繁殖期跨度達9-11個月。

巢穴結構

高山禿鷲的巢多位於百丈難中部的凹陷處、起的巨石下、紋理縫隙中、岩石階地、紋理斷層上、熔岩洞穴里或亂石陡坡灌叢下(可避雨或防曬)。巢的結構及鋪墊物不同於其他大型猛禽,較少樹枝條,而是鋪以細禾草(如針茅),並有少量羽毛。巢內徑35-65cm,外徑100-320cm,巢凹深7-15cm。巢內偶然遺留有玻璃片、獸藥瓶、塑膠製品(打火機)、骨片、瓷器碎片等,以大量、細小、鬆軟的乾禾草鋪墊成碩大的巢穴。個別巢邊有少量圓柏、雲杉或錦雞兒的枝條。通常每窩只產1卵(n=21),卵殼白色,重212-278g,卵徑為68-73mm×93-103mm。測量了不同月份、不同巢穴的幼鳥生長發育數據,它們的生長顯然是不同步的,出殼時間相差1-2個個月。

育雛行為

出殼期幼雛體重164g,體長約170cm。這期間親鳥的戀巢行為強烈,當受到干擾離開的時候,歸巢非常迅速,通常即返回臥下(暖雛)。雛2-3周齡時,歸巢時間約為15min。之後,幼鳥開始獨立,雙親或單親在附近守護,並不臥巢或暖雛。隨著幼鳥生長和夏日升溫,活動節律發生變化,親鳥的護幼強度逐漸減弱。在親鳥歸巢期間,幼鳥會發出“咕咕低沉的喉音或腹音,呼喚成鳥餵食。當幼鳥月齡時,已能夠站立和走動,有時候站著理羽、打吨(睡覺)、伸腿、展翅、哈欠、曬太陽、排泄等,遇到外來天敵干擾,可以躲藏蔽處。鳥的乞食行為。與其他猛禽不同,禿鷲餵食是將嗉囊內的碎肉吐給幼鳥,嘴對嘴傳輸,整個過程持續5-10min。首先,幼鳥做出俯身、伸翅、呻吟、銜嘴、乞討等動作,然後頂撞或叨啄親鳥的嗉囊,將喙伸入親鳥的口內,刺激成鳥吐食(類似於反哺)。一天中,幼鳥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睡覺,每天獲得食物1-2次。後期運動頻率逐漸加大,餵食次數卻在減少,1-2d餵食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