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故城遺址,亦稱城陰城,位於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井溝鎮城後劉家莊村南。高密故城遺址為長方形。南北寬1850米,東西長1950米,總面積為360.75萬平方米。
城陰城遺址為東周至東漢的古城址,出土文物豐富,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西漢郡國都城規劃的典型代表,能夠反映特定時代整體地域的典型風格。即有西漢突出城邑政治功能,又有春秋戰國時期軍事防禦功能,為研究春秋戰國至兩漢諸侯王國城邑變遷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2019年10月,高密故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密故城遺址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井溝鎮城後劉家莊村南
- 所處時代:東周至東漢
- 占地面積:36075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070-1-07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高密故城遺址,亦稱城陰城,系西漢時期所建。《齊乘》載:楚將龍且為屯兵而築,故又名龍且城。此城為方城,南北、東西各2公里。兩漢時代,城陰城數次成為王國和候國的國都,魏晉南北朝時期為郡縣治所,及至北齊毀於戰火。
20世紀80年代,原高密市文物管理所所長李儲森等文物工作者,曾對高密故城遺址進行過考古調查。在城址南部發現大量瓦當、古貨幣等遺物。
1981年冬天,在城址的東南角發現墓葬區,出土了部分遺物。後來,濰坊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高密市圖書館工作人員又先後進行了多次考古勘探。
2001年,高密市政府在高密故城遺址周圍修建起圍牆,進行了鋪路、綠化等相關保護工作。
2017年、2019年,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高密市博物館、濰坊濰水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先後在高密故城遺址開展了考古勘探。
遺址特點
綜述
高密故城遺址現存土堆,是東北角的一部分城牆殘垣。土堆呈並不規則的凹凸狀,上面長滿了灌木。城的中部、南部,工作人員發現了許多建築基址,包括宮殿建築群、居住遺址等,出土了相關建築材料遺物。還在城址西南部以及中部偏西,探明冶鐵、鑄銅遺址各一處,並出土大量相關遺物,表明這裡可能是漢代重要的冶鐵、鑄銅地所在。2017年、2019年,在相關區域新發現了石臼、建築構件等遺物。
城牆
高密故城遺址為長方形。南北寬1850米,東西長1950米,總面積為360.75萬平方米。城址方向南偏西9°,城址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壞,大部分都被埋地下,有的僅剩基槽部分。
東牆位於薛家老莊西100米處,城牆南北基本成直線。該牆除北部還殘存一段外,其餘均埋於地下。殘留部分南北長17.5米,東西底寬8~15米,頂部寬3~7米,高2~4米,黃褐色土,較純,堅硬,經夯打。夯層清晰可見。夯層厚度10~14厘米,內夾雜零星兩漢早期陶片及少量戰國陶片。經鑽探得知,基寬為14米,底寬12左右,近似梯形。基深淺不一,深者1.5米,淺者0.5米,下為生土。基槽是順地勢而築,將地面上的腐物及熟土挖去至生土。基槽內填土為黃褐色,夯打、較純。城牆南北轉角處為圓角。上部寬34米,深31米,底寬31米右。在城牆內外也發現大的漢代陶片及少量的戰國陶片。同時在城牆中段距南城牆750米處,發現城門一座,門道寬10米,門道之上有薛家老莊一田莊村的土路通過。
北牆位於寨莊、劉家莊南30~70米處。該牆東還保留了一段,也是整個城牆保護最好的一段。東西長25米、南北寬32米高6.7米。黃褐色、堅硬。從南面的斷牆上,夯層清晰可見,層厚13~18厘米,最厚達20厘米。每個夯層的上部堅硬、下部較軟。夯面平整,夯窩密集。窩徑在5~7厘米。在斷牆上有上下兩排棍眼,上排東西三個,眼徑12~16厘米,間距0.8~1米,內有白色朽木灰。下排東西有四個與上排間距1米。同上平行交錯排列,眼同於上排,間距與上排基本相同。可見城牆系採用木棒加固牆壁,層層夯築就地取土而築起的。從窩的密集度和築窩的直徑看,系採用小木頭夯。從城牆的縱剖面看,呈梯形。牆土中含有繩紋的瓦片和戰國陶片,沒有見到布墳瓦片及晚期陶片。北牆本段的時代當屬西漢早期。另外,在本段城牆頂部有一層厚約2的灰褐色夯土,內含少量西漢陶片,可能是晚期修補的現象。除此段之外其它地段都被埋在地下。根據鑽探所知,城牆中部,基槽上口寬14米,深13米,底深10米左右。東部及轉角處較寬最寬的達37米,底寬30米,深1~3米之間。基槽內填土系黃褐色,略帶小細砂,粘性較大。西段及轉角處已被破壞。在鑽探的同時,在城牆正中發現北城門一座,距地表深0.4米,路深1米,門道寬10米,長14米。
西牆位於前田莊、後田莊村東半部。該牆除北部還殘留段外,其它地段、地面上已無跡可尋。北部的殘段是呈墳丘狀,南北長28米,東西寬35米,高6.2米,頂部寬約2米,已探明基寬13米,深0.5~1.5米,底寬8米。牆上及基槽內填土均為黃褐色夯土,較純,堅硬,粘性大。沒有發現有瓦片及陶片之類的遺物。
南牆位於田莊大窯北150米處。該牆早塌,使此地段形成高出周圍約2米,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約50的個嶺帶。從地面上觀察,牆的中部有三個大小不同的豁口。大的豁口位於城牆正中,當地人稱“武朝門”。二個小的在其左右。經鑽探證明,這三個豁口確係三個城門基址。南中門基址,門道寬16米,磚鋪地面,距地表深2.4米。南東門門道寬12米,距地表深2.1米。南西門門道寬12米,距地表深0.8米。同時也探明城牆基寬16米,距地表深2~5米左右其中有些地段的城牆自身高度1.8米,底寬14米,及基槽內填土均為黃褐色夯土。在城牆倒塌的堆積中含有大量的板瓦、簡瓦、瓦當及陶片等。
城壕
高密故城遺址城牆外有護城河,從現狀看,部河道已淤塞,但河床遺蹟依然可辨。略低於地面約0.2~0.5米。護城河沒有發現斷結帶,是圍繞四周而挖的一條防禦溝或排水溝。其土用於建築城牆。城門出口處的護城河,經鑽探沒有發現附屬的建築物。
城門
高密故城遺址城門共發現六座,東、西、北各一座。南門三座(南東門、南中門、南西門)。
古道路
高密故城遺址共發現主要古道路4條。1號路位於城中部偏南,距南城牆750米,距北城牆1200米左右,東西方向,全長2000米,與東門和西門相交。路面寬12米,路土深1.5米。上層0.5米的黃褐色為近現代路土,下層為灰褐色路土,厚0.8米,為漢代路系城營建以後的主要街道。
2號路位於城北部中段,方向南北,南與1號路呈T形互接,北接北城門,全長1250左右,南部路面保存較好,路土深1.2米厚1米。北部路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路土深0.5米,厚0.3米。路土均暴露在0.5~0.3厘米的耕層下,路面寬12米。其中在北城門南150米處,有一段路土寬約6~8米。這一段可能與穿過的地勢高低不同有關。以上路土均為灰褐色,無層次關係,路土之上的耕土層中所含的陶片,也均為西漢。
3號路位於城南部偏東,南通南東門,北與1號古道路相接,全長750米,路寬12米,路土深1.5米,厚0.5-0.8米,灰褐色土,其下為黃生土。路土之上有1米左右的文化層。該層內含較多的瓦片、瓦當及西漢陶片,同時也有零星戰國陶片。
4號路位於城西部,南通西門,北與1號古道路相接南北長750米,路寬12米,路土深1.5米,厚0.5~1米,灰褐色土。路西為手工業作坊區,路東為宮殿區。
建築遺址
高密故城遺址南中門建築基址位於南城牆中段,較周圍略低,文化層較厚,一般在2.5米左右。基址上面暴大量的簡瓦、板瓦瓦當。瓦以板瓦為主,紋飾為布紋。瓦當多為圓形,其紋飾有“千秋萬歲”和捲雲紋等。半瓦當僅發現一枚。基址之上面的堆積中夾雜許多灰土、土塊、紅燒土和零星的白灰皮、陶片等。這些夾雜的簡瓦、板瓦大都為紅色和蘭色。此現象的形成可能是被火燒過,也說明門闕可能毀於戰火或火災。這與高密縣誌“....··毀於戰火”的記載相同。從整個門闕基址堆積的情況看屬同一時代堆積,系兩側城牆及門倒塌所致。基址東西寬16米,南北長30米。基址底部為花磚鋪設地面北部延伸官殿區內,南部伸出城外至南城壕。
居住遺址
高密故城遺址東南居住址位於東門以南,南東門以東,3號古道路以東,4號古道路以南。東西長987米,南北寬740米。地面上暴露較多漢代瓦片及陶片。鑽探中發現11處基址還有一些紅燒土面,居住面和路土。在基址周圍也常探到石塊。這11處基址大都分布在古道路及城門周圍,交通便利而且規模大,遺蹟豐富。
北部居住區位於1號古道路北側,東西長1800米,南北寬1000米,是城內最大一個居住區。據當地人說,這一帶本來地勢很高,在整平耕地時,削去了約1米左右。現存文化堆積較薄,地層也較為簡單。鑽探中發現房址30多處。大都位於1號2號古道路兩側,基址周圍大都為開闊的路,路土之中,偶有一些不太集中基址出現。從堆積情況和暴露遺物看,與南部相同,應屬同一時代堆積。
手工業作坊遺址
高密故城遺址冶鐵遺址位於城西南部,南距南城門50米,東距4號古道路110米。北接鑄銅遺址,西部被前田莊村壓。地面暴露不少硫渣、紅燒土塊等物。現存文化層厚度0.3~0.8米,為二層:上層黃褐色為耕土層,內含硫渣、紅燒塊,下層灰褐土,東部深0.5米,西部0.1左右,冶鐵遺址即屬下層鑽探中發現大量的鐵渣、硫渣、紅燒塊和木炭塊。同時在遺址東面及北面都發現幾塊大小不一的土基址。這些基址可能是作坊的有關建築。在此遺址之上,暴露有漢代瓦片及陶片也曾出土過鐵犁鋅、鋤、鐵鐮等。根據暴露的現象和出土的遺物來推測,是兩漢時期的主要冶鐵遺址。
鑄銅遺址位於城址中偏西,冶鐵遺址北約百米,東4號古道路70米,北1號古道路90米。遺址大部分被田莊村所壓,破壞嚴重,已無文化層存在。70年代村民在此建房時,曾發現大量的五銖錢,原鑄五銖30多枚,漢半兩石范二塊,貨布、貨泉、大布黃千數百枚。齊法化,齊之法化、銅劍、銅戈、銅鏡及大塊銅等物,現都藏於高密市博物館。遺址東部文化層也較淺,厚0.6米。地面上散布有紅燒和銅硫渣,村民在耕種時常有銅器出土。從鑽探的情況看,其地層有二層,上層為耕土層,灰褐色;下層為灰色和灰綠色兩種堆積,同時也發現幾處夯土基址,主要分布在遺址東、北兩側基址之內的路土及周圍的路土為灰綠色,說明夯土基址,可能是與作坊有關的建築,也可能是當時作坊的倉庫所在地。此建築應是東漢時期的一處大型的鑄銅遺址。
文物遺存
綜述
高密故城遺址內出土有刀幣、貨布、大布黃千、五銖、半兩、錢範、鎏金銅熏爐、鎏金銅燈台、銀龜印、銅印、銅劍、銅鏡、瓦當、鋪地磚、散水磚等大量遺物。
建築材料
高密故城遺址出土瓦當有圓瓦當和半瓦當。紋飾多以弦紋為主,另有草葉紋、變形草葉紋。直徑在14~18.3厘米之間。採集到的磚為空心磚,鋪地磚、散水磚三種。空心磚形狀為長條形。邊長在95厘米、邊寬40厘米、厚16厘米、厚2厘米、孔徑10厘米左右。磚面的紋飾為三角形和菱形幾何圖案和四紋圖案。邊紋為“山”字形和“捲雲紋”組成的圖案。鋪地磚均為方形。邊長80厘米、厚6厘米。紋飾均為三角形和方格形,每磚印有64個圖案,布局均勻。散水磚大都完整,其形制為灰色、素麵、圓頭、方座。通高15厘米、邊寬7厘米。座內有一孔,上圓下方,孔通高7.8厘米,下部孔徑4厘米。
陶器
高密故城遺址出土陶器種類有壺、罐、釜等,均為灰色。陶質為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兩類。陶壺陶質多為泥質,紋飾有繩紋、錐刺紋、弦紋、壓點紋等,多為侈口、圓鼓腹、偏圓腹、平底。釜為夾砂灰陶,侈口、直腹、圓底。
銅器
高密故城遺址採集到的文化遺物有銅劍、熏爐、銅鏡、鋪首、印章等。
研究價值
高密故城遺址作為東周至東漢的古城址,出土文物豐富,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西漢郡國都城規劃的典型代表,能夠反映特定時代整體地域的典型風格。有西漢突出城邑政治功能,也有春秋戰國時期軍事防禦功能的雙重特點,為研究春秋戰國至兩漢諸侯王國城邑變遷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保護措施
2013年,高密故城遺址以城陰城遺址名稱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高密故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高密故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井溝鎮城後劉家莊村南。
城後劉家莊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高密市公安局開車前往高密故城遺址,路程約29.1千米,用時約4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