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長沙村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另一說為明天啟末年,高姓建村。又因建村於長沙河邊,故命名高家長沙村。明崇禎末年,尚、劉兩姓來此定居,後又有王、趙、周等姓遷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家長沙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1.4平方公里
  • 人口:850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又因建村於長沙河邊,故命名高家長沙村。明崇禎末年,尚、劉兩姓來此定居,後又有王、趙、周等姓遷入。
高家長沙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5′,北緯37°09′。東與於家長沙村相連,西與長沙堡村相鄰,南與矮槐樹村相交,北與棲霞市桃村鎮接壤。原屬山西頭鄉,2000年12月隨山西頭鄉撤銷而隸屬徐家店鎮。西距鎮政府駐地12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0.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80戶,850人。有高、尚、劉、趙、姜、孫、徐、林、楊、周、王、於、尹、馮、邢等16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高姓。

大事記

1939年2月日軍進村掃蕩。
1941年本村解放。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90公斤,總產9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48公斤,總產35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59公斤,總產37.2萬公斤。 1992年,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3.3公頃,主要品種有紅富士、喬納金等。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289萬元,其中農業140萬元,畜牧養殖業140萬元,林業5萬元,其它4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主要為結網扣、編筐、織布等,收入僅夠自給。1967年後,村辦起地毯廠、磨坊、建築隊和石料開採等行業。2000年,增加石料加工項目,收入90萬元。 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00多人,總收入400萬元,其中工業360萬元,建築業40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民眾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電氣焊部、商店、理髮店、修理部、飯店和個體運輸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60人,收入140萬元,其中運輸業130萬元,商飲業1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高家長沙初級國小。1946年,改建為完全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有26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90公斤,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320公斤,全村總收入114萬元。2002年,全村有運輸車輛230輛,機車46輛,電話167部,彩電125台,電冰櫃42台,洗衣機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人均住房面積不足8平方米。1989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新房區占地0.7公頃。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1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1年,村成立合作醫療站,村民用藥藥費報銷50%。1983年,投資5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1989年,建立幼稚園,費用全免。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2月,劉福雲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欒孝賢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開展了反特、反奸、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5人隨軍參戰。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3人。2002年,有3個黨小組,黨員37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欒孝賢、高廣、劉福雲、高敬、高朋漢、高朋作、劉合雲、周言基、劉少堂、高朋水、於國文、王敏、高洪軍、周文玲、趙福明。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委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高明基、趙本利、周言基、高朋作、劉合雲、高朋水、高朋學、劉少堂、高洪軍、徐明和、高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