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起源,歷史,現代演譯,
起源
這個用語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著作《政治學》第5卷第10章與義大利歷史學家李維《羅馬史》第1卷。亞里士多德寫到:希臘哥林多暴君Periander向米利都暴君Thrasybulus用行動來獻計:將粟米的頂部切去。意思即是:“我們一定要經常將最成功的人剷除。”另外,李維亦提到羅馬暴君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兒子Sextus的信使向他傳遞他兒子的信息:“我已控制大局,下一步應該怎樣做?”父親一言不發,走到花園裡拿著一條棍子用力一掃,把最高大的罌粟花頂部切去。信使等得不耐煩,乾脆回程把他所看見的告訴暴君的兒子。Sextus聽到這件事後,意會到他父親希望他能夠將Gabii這地方最具勢力的人士殺掉。
歷史
由於移居至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移民,普遍相信每一個人不論出身富貴或寒微,都應該受到敬佩和尊重。他們普遍有一種“平等主義”待人態度,這個意識,在澳大利亞人怎樣地看重集體談判權和工人權益這兩件事上,表露無遺。他們普遍不認同“出身決定一切”的理念。這一種反勢利的態度,很可能源自澳大利亞人對英國人偕級觀念的反抗。
現代演譯
這種現象在外國人的眼中,通常被看為對有成就的人發出的怨氣。贊同這態度的人,通常會告訴你他們只是攻擊那些自認為很成功而半點謙卑也沒有的人。從能夠看見的例子中顯示,人們並不鄙視他人成功,鄙視的反而是這些人的勢利,自視過高和自以為有學識態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有很多成功的人,例如:澳大利亞實業家嫡·史密斯與史提夫·天道爾,都沒有受到這種敵意對待。澳大利亞人比較喜歡支持處於劣勢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