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概況
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是一個以
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鄉。全鄉耕地總面積10050畝,人均0.6畝。1998年越過溫飽線,2004年財政總收入48萬元,國民生產總值4340萬元,人均純收入1560元。
自然資源
這裡是一個資源豐富、有待開發的
侗族聚居地。全鄉以農為本,大力發展旅遊業,兼營林業及其它牧副業生產,主產水稻、薯類等糧食作物和油菜、豆類、棉花等經濟作物,森林覆蓋率達56.3%,全鄉有柑桔基地3000畝,年產柑桔500噸;有藥材基地1200畝;蔬菜基地110畝,年產各種蔬菜220噸。
基礎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全鄉村村通電話,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6個村通電視。
民族文化
這裡有濃郁、古樸、豐富的民族旅遊資源,距縣城僅8公里,交通便利。
這裡是侗族民俗風情、侗族文化傳承的核心地帶,是侗族大歌的源生地,侗族大歌歌師潘井拜就出生於高增小黃村。從五十年代起,小黃侗族大歌就多次參加全國匯演、調演並獲獎。小黃侗族大歌已衝出國門走向世界,並登上國際藝術大雅之堂。
中國計生第一村
這裡有“中國計畫生育第一村——
占里村”,這個鎖在深山數百年的侗族村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了兩項為世人所驚嘆的記錄,一是人口增長率為零;二是刑事案件發生率為零。占里自古以來自覺控制人口增長、保持生態平衡的作法,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前來考察、採風者絡繹不絕,2000年8月國家計生委科技司副司長肖紹博專程到占里進行考察。
新華社、
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社會報》、《民族畫報》等國內多家媒體及台灣《漢聲》雜誌均對此作過專題報導。
民族建築
這裡有古樸、獨特的侗族民間建築。這裡小河邊、大榕樹下依山傍水座落著一棟棟乾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極具特色,寨邊鼓樓巍然聳立,風雨橋凌空飛架,蔚為壯觀。獨具特色的民居、鼓樓、花橋、寨門、戲台構成了一幅幅獨特的“民族風情畫”,使侗寨充滿了詩情畫意。
民族工藝品
這裡民間用楠竹製成的蒸籠、飯籠、提籃等工藝品別具一格,有造型各異的純天然民間工藝品——根雕,民間手工刺繡作品十分美觀、艷麗,高增侗族服飾已成為侗族地區服飾的代表之一。
旅遊規劃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高增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高增鄉旅遊業的發展,樹立“文化立鄉”的戰略思路,並始終堅持“嚴格保護、統一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配套建設”的原則,爭取用3—5年時間把高增建設成為融侗族風情、民族文化、自然風光為一體的旅遊精品區,並使旅遊業成為全鄉新的經濟成長點。
侗歌窩-小黃村
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居於高增鄉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17公里,距縣城24公里, 全村有5個自然寨718戶,3340人,均為侗族,是個神奇而富有詩意的侗寨。一條小溪穿寨而過,青山環抱,吊腳木樓依山傍水,鼓樓、花橋遙相呼應,似一幅清新恬靜的田園風光畫。小黃侗歌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僅100多年來,就湧現出著名歌師、戲師近100人。
小黃村是極富盛名的“侗歌窩”,素有“歌的故鄉”、“歌的海洋”之稱。小黃人世代傳下來的格言是“飯養身、歌養心”。這裡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有滿肚子的歌,唱不完的歌。正如他們所說:“漢家有讀不完的書,侗家有唱不完的歌。”小黃侗歌被稱為“嘎細王”(侗語“小黃歌”)。除了著名的大歌外,還有情歌、琵琶歌、蟬歌、采堂歌、攔路歌、敬酒歌、祭祖歌、勞動歌、敘事歌等幾大類10多種。村里現有少、青、中、老年歌隊、組52個,隊員2000多人,老年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學歌的很好風氣。在小黃村,人人會唱,處處有歌,事事用歌,天天晚上唱歌。男女老少以唱歌為樂,以會歌為榮,不僅喜慶節日以歌相賀,青年男女相戀以歌為媒,就是貴客來臨,也以歌迎送。在一個村里如此眾多的人自發性地參加唱歌活動,而且長期堅持,經久不衰實屬罕見。
小黃村“侗族大歌”是一種無樂器伴奏,無人指揮的多聲部合唱,高、中、低音渾為一體,以其和聲的完美協調,格調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典雅優美著稱於世。歌隊由一人領唱,眾人合唱,聲音時而高亢寬廣,時而低沉悠揚,把聽眾帶到如詩如畫的美妙和諧的大自然中。娃娃隊童聲單純嘹亮,天真活潑;姑娘羅漢隊歌聲清純如水;老年隊渾厚深沉,聲音時而飄似仙樂,時而深厚如山,慢慢注入每個人的心田,給人一種神奇的享受。不少人到小黃考察的專家、學者聽了侗族大歌后,都為其完美的天然和聲拍案叫絕,認為這種侗族祖輩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合唱絕響,是侗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任何音樂家、合唱演員都一時無法創作和演練出來的。
小黃村的民族風情最為純樸,尤以“行歌坐夜”和“情人節”最為突出。每當夜幕降臨,成雙成對情侶在鼓樓、花橋或家中火堂前,在寨邊松、竹林里和溪邊月光下,相依相偎,互送秋波,情意綿綿,牛腿琴、琵琶輕拉彈唱,傾訴衰腸,徹夜不散,直至凌晨方依依話別,夜夜如此。姑娘們的父母、兄嫂對此“行歌坐夜”活動都主動迴避,從不加以干預。“情人節”是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五、初六(又稱“五六節”),40多歲以上的已婚男女青年時的舊相好互相穿扮年輕些,並包上糯米飯、醃魚,成雙入對手拉手上山坡遊玩、幽會,講情話、憶當年、唱情歌、訴思戀,從早上直至次日月夜。因此小黃村早已被中外專家、貴賓、遊客、遠近村寨的人們贊為“小香港”、“不夜村”。
小黃村人不是為了唱歌而唱歌,他們對侗歌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是無意識的,小黃人對侗歌的熱愛是發自他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是這種發自內心深處對唱歌的熱愛,造就了小黃侗歌的輝煌。
1956年,小黃歌手潘鳳高、潘井仁、石松花、石婢蟬等8人參加全省匯演,《小黃男聲侗族大歌》榮獲全省優秀節目獎;1957年,小黃歌手吳大安、潘世才等人到雲南參加全國文藝匯演,《珠郎娘美》獲全國優秀節目獎;1964年8月,小黃歌手吳大安等人到貴陽參加文藝調演《嘎格羅》、《唱豐收》獲優秀節目獎;同年小黃歌手在京參加演出時還受到毛主席、劉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併合影留念;1985年小黃歌手吳衛東、吳秀芳等人到北京參加《貴州侗族建築風情展覽》迎賓演唱,載譽而歸。
1988年秋,小黃根據當地民族特色,因地制宜,開始把民族文化引進課堂,增設侗歌、侗戲、刺繡等課程,給小黃帶來新的活力。小黃曾先後5次組織小黃少年兒童侗族大歌隊赴省城、首都參加演出,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讚揚。1994年9月,小黃國小潘美號等5名9—12歲的小姑娘代表侗族參加了“94北京國際少兒藝術節”載譽而歸;1995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又是這五位侗家女娃應邀赴京參加中央電視台“六·一”晚會現場直播,演唱多聲部的無伴奏侗族大歌,轟動了全國; 1996年小黃國小吳培建等四名侗族女童組成侗族大歌隊隨中國民間藝術團赴法國演出,在巴黎演出13場,場場暴滿,轟動了號稱“藝術之都”的巴黎,受到法國外長夫人的接見。2003年桂林張藝謀藝術學校慕名到小黃招生,給小黃22名9—12歲小姑娘全部免費上學,現在正在辦理出國手續,將赴日本演出。2003年在小黃“侗族大歌節”上,成功舉辦了“侗族大歌千人大合唱”。2004年8月小黃賈美蘭等5名歌手參加全國民歌擂台賽,榮獲“歌王”金獎。在我省首次舉辦的“黃果樹”杯歌唱大賽,小黃侗族大歌隊再次榮獲民間唱法“金黔獎”。
小黃素有“歌的海洋,詩的家鄉”之稱,1993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侗歌之鄉”;1996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首批“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多年來,國內多家電視台及成千上萬的國內外畫家、攝影家、音樂家、創作家到小黃採風,拍攝了大量的民俗照片。小黃被藝術家們稱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寶地,同時也是理想的生態和民俗文化旅遊勝地,每天遊客絡繹不絕,小黃民族文化已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2004年小黃已作為貴州首批優先發展旅遊區。
近年來,在上級的支持下,小黃利用自身優勢,努力發展民族村寨旅遊業,修建了兩座鼓樓,一座花橋,綠化了公路沿線及村寨四周,全民動員起來整治村寨環境衛生,對已建起來的磚房進行了木質包裝,建起牲畜交易市場,目前又正在新建一座花橋,生態博物館、旅遊接待站等旅遊設施正在籌建中。
地圖信息
地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