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地垂直梯度人居環境變化及生態適應性研究》是徐堅為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為依託單位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原山地垂直梯度人居環境變化及生態適應性研究
- 項目類別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依託單位 :雲南大學
- 項目負責人:徐堅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高原山地環境變化與人類適應是科學研究的重點方向。本項目以人居環境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將高原山地垂直梯度因素作為山地景觀格局變化的主要推動力,在景觀格局分析的基礎上,通過GIS技術分析、垂直景觀格局資料庫完善、數學模型建立及分析、空間曲線製作、生態判別等研究方法,重點研究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下,高原山地人居環境垂直梯度分布規律、垂直上的變化特點及生態適應性(包括土地利用適應性、規模效應適應性、建設適應性)。本研究通過對高原山地人居環境變化與適應性的研究,確定其分布區劃及建設區劃,引導高原山地人居環境建設向土地可持續利用、用地上山、山地開發經濟性、避免山地災害等生態適應性方向發展,突破現狀在平壩過於集中、山地盲目發展的趨勢,為城鎮建設逐漸向山地科學發展提供理論基礎。研究擬在目前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高速時期,提出高原山地人居環境生態適應性建設的途徑和模式,為高原山地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結題摘要
本項目 “山地垂直梯度人居環境變化及生態適應性研究(51268057)”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項目,研究時間為2013年1月——2016年12月,項目主持人為雲南大學徐堅。按照項目計畫書,本項目已完成研究,並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對應項目計畫書的相關內容,本項目主要完成三個方面的研究內容:一高原山地垂直梯度人居環境分布規律及區劃研究;二高原山地垂直梯度人居環境變化及在分布區劃上的位移研究;三高原山地垂直梯度人居環境變化中的生態適應性研究。 本項目已完成以上相關研究內容,並得出以下研究成果:一、主要通過對大理雲龍等地的分析研究表明,高原山地自然環境垂直分布總體特徵,表現出大部分區域坡度大於25°。可建設的用地坡度0~15°的面積在海拔2000~2900m 上的相對比例最大。而海拔在2000~2900m 用地面積比例也最大。人居環境垂直分布總體特徵呈現菱形分布的特點。在海拔區域2000m~2300m 分布的人口和用地規模最多,所占比重最大;用地規模即土地的開發和利用程度較高。隨著海拔的升高和降低,人口和用地規模逐漸減少,土地的開發和利用程度降低。由此對應,高原山地垂直梯度人居環境垂直區劃可劃分為低海拔區、中低海拔區、中海拔區、中高海拔區和高海拔區。二、通過對人居環境進行不同年份的演變分析表明:1999-2009年研究區域範圍內人居環境在垂直梯度上的演變規律明顯。在垂直方向上研究區內10年來,居民點規模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各海拔範圍的變化不盡相同,低海拔區域內居民點比重呈現逐年增加然後又減少的趨勢;當居住空間受限之後,居民點在原來的基礎上逐漸向海拔較高的區域蔓延;高海拔區域內居民點比重呈現逐年不變然後又減少的趨勢,當居住環境受自然、交通等因素的限制之後,居民點逐漸向附近海拔較低的區域遷移;這些演變導致居民點較大程度的在某一個海拔範圍內積聚。三、針對性地建立了高原山地生態適應性人居環境指標體系,並選取雲南大理等地進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大理市適宜居住的程度跨度很大,人居環境指數在0.288~0.519範圍之內,隨著數值的增加,表明適宜人居環境建設和發展的程度越高;研究範圍內,人居環境建設與發展程度總體呈現以洱海為中心向外逐漸減低的趨勢。大理市人居環境生態適應性表現出受地理限制明顯的特點。 綜合以上,為高原山地基於垂直梯度性特點的保護與發展提出建議,實現高原山地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