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高卓營鄉位於馬邊彝族自治縣縣境南部,距縣府37公里。面積30平方公里,人口0.3萬。縣道公路過境。轄高卓營、稀泥溝、夫山、雷公坪、乾溪拉達5個村委會。
農業經濟
高卓營鄉特產為筇竹。鄉鎮企業有林木採伐和木材加工廠。農業主產玉米、水稻、馬鈴薯、黃豆。養殖業以牛、羊為主。[1]
歷史沿革
高卓營鄉是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轄鄉。海拔高度:905米。 1954年建高卓營鄉,1958年改超英公社,1959年更名高卓營公社,1984年復置高卓營鄉。
民族文化
高卓營鄉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由於地形的特點,立體氣候明顯,有許多珍稀動植物和名貴土特產資源。4萬公頃的國家級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更是
大熊貓等珍稀動
植物的樂土。
“彝”是各地彝族統一使用的族稱。由於方言、地區不同,還有許多不同的自稱和他稱。解放以後,經過民族識別,按照廣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願,以鼎彝之“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有的方言雖然差別較大,但都有著明顯的共同歷史淵源和一定數量的漢語借詞。
彝族原有一種音節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稱為“文”、“韙書”或“羅羅文”、
“倮文”、“畢摩文”、“西波文”,通稱老彝文,大約形成於十三世紀。據估計,現存的老彝文大約有一萬多個字形,經常使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範方案,確定819個規範彝字,並開始試行。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
歷史、
文學、
醫學、曆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
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小涼山彝族還有父子連名制,至今許多人還能背誦數十代父子連名的譜系。葬禮也多種多樣,內地彝族實行土葬,小涼山實行火葬。巫師有“畢摩”、“蘇尼”,民間崇拜“萬物有靈”和祖先神靈的原始宗教活動,少數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這些都反映了彝族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遠古時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邛都兩地區生息繁衍。早在公元初,彝族地區的居民就泛稱為“夷”。其自稱為諾蘇潑、納蘇、尼蘇等。意思都是“黑族”,因為彝族崇尚黑色。
行政區劃
高卓營鄉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3481
|
男
| 1790
|
女
| 1691
|
家庭戶戶數
| 822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3398
|
家庭戶男
| 1716
|
家庭戶女
| 1682
|
0-14歲(總)
| 1124
|
0-14歲男
| 586
|
0-14歲女
| 538
|
15-64歲(總)
| 2236
|
15-64歲男
| 1144
|
15-64歲女
| 1092
|
65歲及以上(總)
| 121
|
65歲及以上男
| 60
|
65歲及以上女
| 61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3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