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癱

高位截癱(high paraplegia),是指橫貫性病變發生在脊髓較高水平位上,一般將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橫貫性病變引起的截癱稱為高位截癱,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損傷所引起的截癱稱為下半身截癱。高位截癱一般都會出現四肢癱瘓,預後多不良,脊柱椎骨或附屬檔案骨折,移位的椎體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能壓迫脊髓或馬尾,受傷脊髓橫斷平面以下,肢體的感覺運動、反射完全消失,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的,稱完全性截癱。截癱患者多數在正常勞動、意外事件,如車禍、工傷、自然災害中突然受傷。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High Paraplegia
  • 就診科室:神經科
  • 常見發病部位:脊髓
  • 常見病因:外傷、脊髓病變、先天性疾病、椎體血管瘤、椎體巨細胞瘤等
  • 常見症狀:四肢癱瘓,肢體的感覺運動、反射完全消失,或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
病因及常見疾病,鑑別診斷,檢查,治療原則,

病因及常見疾病

1外傷型
多由脊椎外傷、骨折和脊髓損傷而成。脊柱骨折或骨折脫位傷及脊髓或馬尾神經,這是外傷導致的高位截癱,可見於頸部開放性損傷。此外,椎管內腫瘤所致的高位截癱,一般多見於椎體血管瘤、椎體巨細胞瘤。
2.脊髓病變
(1)脊髓壓迫型:骨質壓迫所致有骨質增生,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手術致傷等。
(2)脊髓變性型:包括脊髓軟化、空洞、萎縮多由炎症及壓迫型轉化所致。
3.先天性疾病
先天或早發性疾病同樣是導致高位截癱的原因之一。由於先天發育異常,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呈現脊髓的損害。或在外傷的誘發下而發生的急性脊髓損傷,最終導致截癱的發生。如腦癱、遺傳性痙攣性截癱、小兒遺傳性痙攣性截癱等。

鑑別診斷

脊柱椎骨或附屬檔案骨折,移位的椎體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能性壓迫脊髓或馬尾,使之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受傷脊髓橫斷平面以下,肢體的感覺運動、反射完全消失,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的,稱完全性截癱。頸段脊髓損傷後,雙上肢有神經功能障礙者,為四肢癱。
1.Todd癱瘓
此病是倫敦生理學家RobertBentleyTodd在1849年首先描述,並以他的名字命名。Todd’s麻痹是一種發生在癲癇患者身上的神經系統的異常,即是在癲癇發生出現的短暫癱瘓。該癱瘓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但通常只發生在身體的一側。最常見於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大發作)以後,並在癲癇的發作過後,可能會持續幾個小時或偶爾持續幾天。
2.偏癱
又稱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輕度偏癱患者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癱的程度,可分為輕癱、不完全性癱瘓和全癱。輕癱:表現為肌力減弱,肌力在4-5級,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癱較輕癱重,範圍較大,肌力2-4級,全癱:肌力0-1級,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
3.對側肢體偏癱
腦橋外側部綜合徵的臨床表現有對側肢體偏癱,腦橋外側部綜合徵(Millard-Gubler綜合徵):病變位於腦橋腹外側部,是腦橋常見的病變部位。
4.痙攣性截癱期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是一種遺傳病。避免近親結婚,做好婚前檢查,本病患者儘量不結婚或結婚後不要生育,病程中應加強體育鍛鍊,防止過早臥床而致殘廢,本病發展緩慢,只要注意護理,可維持數十年生命。
5.四肢呈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亦稱周圍性癱瘓。是脊髓前角細胞(或腦神經運動核細胞)、脊髓前根、脊周圍神經和腦周圍神經的運動纖維受損的結果。四肢呈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是由於運動神經元病引起的,表現為四肢成對稱性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運動神經元病(MND)為一組原因不明,選擇性地損害脊髓前角、腦幹運動神經核,以緩慢進展行的神經系統變性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肢體的上、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共存,而不累及感覺系統、植物神經、小腦功能為特徵。

檢查

神經反射檢查
1.淺反射
刺激皮膚或黏膜引起的反應。包括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睪反射等。腹壁反射:檢查時囑病人仰臥,兩下肢稍屈以使腹壁放鬆,然後用火柴桿或鈍頭竹籤按上、中、下三個部位輕劃腹壁皮膚。正常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見腹壁肌收縮。上部反射消失見於胸髓7~8節病損,中部反射消失見於胸髓9~10節病損,下部反射消失見於胸髓11~12節病損。雙側上、中、下三部反射均消失見於昏迷或急腹症患者。
2.深反射
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應。包括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橈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減弱或消失多系器質性病變,如末梢神經炎、神經根炎、脊髓前角灰質炎、腦或脊髓的急性損傷、骨關節病和肌營養不良等。
深反射亢進常為上運動神經元癱瘓之表現。異常亢進的腱反射常同時合併持久性的陣攣。即用一持續力量使被檢查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則該深反射涉及的肌肉就會發生節律性收縮,常見有:霍夫曼征(Hoffmann'ssign)陽性為上肢錐體束征,一般較多見於頸髓病變;Zhikaoy病理反射也稱錐體束征,見於上運動神經元損傷,1歲半以內的嬰幼兒因為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也可呈陽性;巴賓斯基征(Babinski)征陽性見於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如腦血管意外、脊髓橫斷性損傷等。常常伴有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的其他表現,如肌力減弱、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硬癱)等,不同於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如脊髓灰質炎)的肌力減弱、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消失(軟癱)的表現;Oppenheim'ssign陽性表現同巴賓斯基征。以上2種測試,方法雖然不同,但陽性結果都表現一致,臨床意義相同,提示錐體束疾患。

治療原則

1.日常治療
使高位截癱患者出院後能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勞動的需要。
2.心理治療
針對心理不同階段,如否認、憤怒、抑鬱等各個階段的改變制定出心理治療計畫,可以進行個別和集體、家庭、行為等多種方法。
3.物理治療
主要改善全身各個關節活動和殘存肌力增強訓練,以及平衡協調動作和體位交換及轉移動作,如臥位到坐位、翻身、從床到輪椅、從輪椅到馬桶等移動動作,以及理療。
4.臨床康復
用護理和藥物等手段,預防各種合併症的發生,亦可進行一些治療性臨床處理,減輕症狀,促進功能恢復。
5.中醫康復
利用傳統醫學,進行針灸、按摩、電針、中藥離子導入等手段促進康復;針對合併症治療,亦可廣泛使用中藥內服、外用。
6.康復工程
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來練習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備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補償功能的不足。
7.營養治療
制定合理食譜,加強營養以適應康復訓練的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