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中衛市騰格里沙漠濕地旅遊區位於中國第四大沙漠——
騰格里沙漠的東南邊緣,地處中衛市區西北部,距中衛市城區6公里,距國家5A級景區沙坡頭14公里;西北又與沙漠草原通湖、水稍子旅遊區相連;東邊緊靠五葡路,距中衛沙坡頭機場僅3公里;南邊是一馬平川的沃野,距我國母親河——黃河只有5公里之遙。可以說,我們景區位置適中、資源豐富、文化厚重、交通便利,環境秀美,是中衛乃至寧夏旅遊線上的一個主要集結點,更是您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自然資源
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在低洼處露出地面,形成了罕見的沙漠湖泊景觀。從西往東,依次還有水稍子、通湖、硝池湖、騰格里湖、龍宮湖、美利湖、鹼鹼湖等眾多沙湖,其中,以騰格里湖面積最大,景觀最美,是騰格里沙漠湖泊的典型代表。騰格里湖有三大特點:一是面積浩大,水域面積一萬畝;二是高低錯落,層次豐富。該湖是由高墩湖、馬場湖、蓑草湖等大小不同的七個湖泊連線而成。在景區共有多處泉眼,因此景區百分之50的水來自於地下水,另一半水源則源自於黃河水,景區泉眼多的地方水位高,泉眼少的地方水位低,這一神奇的現象大大違背了水往低處流的自然現象。三是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蘊。其中包括寺廟文化、長城文化及軍事文化。景區不僅環境秀美,並且社會效應也非常好。在景區還沒有開發建設以前,被當地人稱為“西風口”,大家也可以從字面來理解,景區常年四季以刮西風為主,西北風是中衛市主導風向,景區萬畝水域的形成將使西北風轉為“湖陸風”,等於給中衛市區3萬多戶居民每家每戶安裝了一個免費“加濕器”。在騰格里湖有很多的湖心小島,這些島嶼四面環水,幽靜甜美。以前一共有56個湖心小島,這56個湖心小島象徵著我們國家的56個民族,但是由於水位的不斷上升,有很多的湖心小島已經被湖水淹沒了,遺留下來的只有20多個了。
由於以沙靠水的特殊環境地理構造,這裡形成了沙漠、濕地、湖泊、魚塘、戈壁等交織並存的奇特景觀,也孕育了動物和植物的多樣性。有灌木叢、草甸、草原、草原沙生植被、荒漠和
沼澤植被等六種植被形態,其中沼澤植被群種有蘆葦、 菖蒲、苔草等多種,群落覆蓋度達60%—90%;這些植物大部分是以沙生植物為主,這種植被是檸條,它非常的抗旱耐寒,所以又被譽為“沙漠中的硬漢子”;動物中鳥類資源最為豐富,共有136種,其中黑鸛、大天鵝、金雕分別屬於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草鷺、大白鷺、大杜鵑、北朱雀等38種屬於中日候鳥保護協定保護品種;又由於地下水源充足,植物眾多,魚類相當豐富,共有幾十種,其中主要以鯉魚、草魚、鯽魚、鰱魚、鮎魚為主。
寺廟文化
景區寺廟文化的典型代表。因為它的地基是一座高高聳立的烽火台,所以又被當地人譽為高墩廟,它建於明朝,與我們中衛的高廟建於同一時期,在高墩廟裡供奉著釋迦摩尼、
文殊菩薩、南海觀世音菩薩、送子觀音等等,每年廟會,這裡人山人海,有燒香拜佛的,有許願還願的,應不暇接,這已然成為了景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因為以前戰亂比較多,那時人們建造廟宇是為了祈求和平,祈求民族團結,然而沒有了戰亂,人們建造廟宇更多的是為了求個風調雨順,盼個五穀豐登,這就最能代表勤勞善良的中衛人民。
主要景點
馬場湖
據說當年成吉思汗的軍隊在此放牧,馬蹄踢出一處泉眼,頓時泉水噴涌,變成一片汪洋,因為湖邊豐美的水草適宜牧養牲畜,因此成為歷代牧養軍馬的場地,故名馬場湖。民國時期,這裡曾修建過簡易的飛機場,據說這裡只停過一架飛機,幾十年後的今天,在景區往東三公里處就是中衛現代化的沙坡頭機場。
秀水島
秀水島是景區最大的一個島嶼,它不僅名字美,風景更美。在秀水島上,景區打建了一個萬畝果園,在裡面有:桃樹、蘋果樹、梨樹等等,也就是每年9月份都會在這舉行金秋採摘節。
金鞭溪
“金鞭溪”是景區內比較有名的泉眼之一,日升日落的時候,陽光照射在蜿蜒的溪水上,波光粼粼,就像一條鑲嵌寶石的金色的馬鞭。因此而得名。除此以外,景區內有大大小小泉眼溪流多不勝數。
荷花池
景區的荷花池,荷花在南方來說一點也不稀奇,但正是因為在西北還能看到這樣美的荷花,因此很多人對這裡讚不絕口。古詩說的好:映日荷花別樣紅。我們景區荷花美不美,風景美不美。
高墩湖
高墩湖主要有三個水域部分構成,分別是“腦湖”、“中湖”、“下湖”,這樣命名的主要原因是三個水域的水位高度不同,高墩湖的湖水泉眼絕大部分集中在“腦湖”里,“腦湖”水位超過堤壩高度以後,就會流入到“中湖”,然後再流到“下湖”。三處水位高低有序,正好形成了台階的形狀,這就是大家通常聽人說的“疊水迎賓”的景象,再次歡迎大家的到來。
腦湖
每年“腦湖”達到豐水期的時候,或者夏天下雨的時候,腦湖裡面的魚就會爭先恐後的越過堤壩跳到中湖裡去,就形成了“
鯉魚跳龍門”這種傳說中才能見到的景象,這種現象其實是很科學的。大家思考一下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是魚躍龍門這種景象還是很吉祥的一件事情。
古長城遺址
寧夏被譽為“中國古長城博物館”,其實最精彩的篇章是在我們中衛,唐代邊塞詩人李益《登長城》中有:“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寫出了唐太宗李世民駕幸中衛時,所展現出的太平盛世。中衛境內分布著幾條不同時期的古長城,沿黃河南岸,山巒起伏的是秦昭王秦始皇長城,黃河北岸綿延起伏的是漢長城。中衛黃河南岸古長城,乍看外表,不如北京八達嶺和甘肅嘉峪關長城雄偉壯麗,但其長城工程的艱險、浩大、奇特可謂震天撼地。沒有攀登考察的人誤認那是天然山峰,其實,只要登上峰頂,方知那如牆峭壁,實際上原是人工劈削而成的高山石頭長城。這是中國獨有的高山整體石頭長城,它將中國長城構築藝術推上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專家稱為“世界高山建築藝術的奇蹟”。其實,除了依山體陡峭劈鑿而成的“城牆”外,這裡的長城更多的還是黃土夯築和山石砌壘,較北京八達嶺等處的石砌長城來說,更具原始開創性和歷史滄桑感。從西南到東北,一條倍顯滄桑的長城橫貫景區。這段長城乃漢長城,明代又在漢的基礎上重修。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滄桑,風雨洗滌,它雖然肢體殘缺,千瘡百孔,卻仍然傲然挺立著,似乎在向我們講述著當年的故事,同時,也雄辯地證明著這裡過去作為軍事要塞,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和顯赫地位,以致形成重要的邊塞文化,因此這也有“關中屏障,河隴咽喉”之稱。這些由我們寧夏著名考古專家周興華老先生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經過反覆論證,反覆勘測所得出的結論。大家可以看到,這些土長城的土質是泛白的,其實這就是古代的人們富有智慧最好的象徵。那時沒有先進的科技,人們將沙、土進行高溫水煮以後才進行的壘築,所以才能保留千百年。有長城的地方就一定會有烽火台,在我們的右手邊大家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墩台,其實這就是烽火台遺址,烽火台乃是燃放狼煙的地方,過去的人們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發達,他們只能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傳遞信號,因此又被稱為“土電報”;由於它的外形四四方方的,所以又被當地人取名為“四方墩”。
魚苗培育基地
主要以培育魚苗,蝦苗,蟹苗為主。因此景區的魚都是自產自銷的,工作人員會定期向湖裡投放魚苗,並且景區的魚不給餵養飼料,而是讓它們吃水草自然長大,因此,景區的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旅遊的六要素分別為:吃、住、行、游、購、娛。為了滿足遊客吃的需求,我們景區開設一處以做魚為主的騰格里湖魚館,其烹飪方法頗多,味道鮮美,已然成為中衛魚館的典型代表。
地圖信息
位置: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飛機場路向西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