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肇傳

馮肇傳(1895-1943),字以行,江蘇宜興和橋人,世居扶風橋夏芳村畢業於宜興縣立鵝山國小,成績名列前茅。後考入清華大學,1918年在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入喬治亞大學,專攻棉作學,1921年畢業,獲農學士學位。同年轉入康奈爾大學研究院攻遺傳學,1922年獲科學碩士學位。是第一位將遺傳學術語譯成中文介紹到中國的學者。長期從事中美棉雜交及玉蜀黍遺傳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肇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個人簡介,科研成果,任職經歷,

個人簡介

1922年,馮肇傳應張謇(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邀請,擔任南通大學農科棉作及遺傳學教授,兼農科主任。1923年秋,任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棉作學和遺傳學教授,同時兼任上海國立勞動大學棉作教授。授課之餘,一直從事中棉遺傳研究。1933年秋,應浙江省建設廳長曾養甫之邀,任浙江省立棉業改良場場長,兼浙江大學農學院棉作及遺傳學教授。在浙江,馮肇傳進行了大量實地考察,制定浙江省棉作改良和開闢棉區的全面規劃,除餘姚棉場外,還在杭州創建浙江棉業試驗總場。還率先引進美國棉花品種,在慈谿建立美棉試驗區。為滿足杭州紡紗需求,在浙江大力推廣中棉改良品種達10餘萬畝(後來發展至200餘萬畝)。經過數年努力,初步改變了浙江棉花產量低、質量差的面貌。因此被稱為中國30年代四大棉作專家之一,其科研成果得到推廣套用的不下20餘項。

科研成果

1936年,湖北省棉花產量居全國首位。是年,馮肇傳受聘為湖北棉業改良委員會的棉業試驗總場場長,兼任國立武漢大學農學院棉作教授。從事棉花移植栽培、壅土及光照期研究。由於實驗進展順利,在《鄂棉》月刊發表了許多科研成果,受到棉業界同行的歡迎。

任職經歷

七七事變爆發後,1938年底,馮肇傳由武漢到達重慶,再次任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教授。由於重慶地區自然條件不適宜棉花種植,為開拓棉區,1940年,應國立西康技藝專科學校校長李書田之邀,赴西昌任該校教授,兼農牧科主任。1942年初,組成“康南農業考察團”,自任團長,赴西昌所屬各縣進行為期50餘天地實地調查,所到之地人跡罕至,曾數度遇險。調查所得資料極為寶貴,據此寫出《寧屬農業資源》一書。1942年秋離康返川,應復旦大學之聘,任該校農學院教授、農學系主任兼代院長。由於在康期間工作繁重,生活艱苦,兩次從馬背上摔下,健康受損,1943年4月到重慶後即一病不起,是年10月23日在重慶北碚去世,年僅4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